【摘要】通過對地下車庫抗浮不足的事故工程進行調查,分析了事故產生的原因,并總結抗浮不足后采取的處理措施,可供類似工程參考。
【關鍵詞】地下室抗浮不足;原因分析;應急措施;加固處理
隨著國內建設速度的加快,人民物質消費的提高,機動車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為滿足住宅用戶的停車需求,配套的大規模地下車庫興起以此解決地面停車難的問題。地下車庫由于自重較小,因抗浮不足造成的破壞事故時有發生。為確保地下建筑的人員及結構安全,應足夠重視地下建筑的整體及局部抗浮設計。同時,事故發生后,地下結構發生的破壞:底板隆起,地下外墻、柱開裂,頂底板出現裂縫等,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帶來后期使用的安全隱患。因此,對事故工程進行原因分析及事故后處理也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通過對事故工程的研究,對事故原因及事后采取的措施進行了分析和總結,為處理實際問題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1、抗浮不足原因分析
1) 氣候變化。特別在南方地區,雨水豐沛,豐水期間,多日連續暴雨,地下水位驟升,超過抗浮水位。
2) 地理條件。部分事故工程處于地勢較低處,場地外側水源匯集到該工程,地下水排水不暢,水位迅速上升,超過抗浮水位。場地地下環境受地下水、土壓力等因素的影響,不僅要考慮本場地的地質情況,還要調查分析場地以外的水文、地質條件(河道,地鐵,深基坑等),以防不利因素對本工程的影響。
3)自重不足。施工時,在地下室主體結構已完成的情況,頂板及地下外墻周邊卻未及時回填覆土,以致結構自重不足以抵抗水浮力。
4)施工降排水措施不到位??紤]經濟、工期等因素,在結構頂板荷載未加載完畢時,就提前停止降水措施,場地內又無組織排水措施,外墻回填土回填不到位,致使大雨期間大量的地表水通過回填不密實處,涌入底板底,形成水浮力,導致車庫上浮[1]。
5)設計不足。地下工程的抗浮設計參數、簡化計算及模型模擬是否正確合理,直接關系到工程的安全可靠,設計人員應具有相當的專業水平及責任感。
2、地下室抗浮應急措施
事故發生后,應對地下室采取及時的應急措施以防止破壞加劇,減少損失。具體有以下幾種:
1)增配重??梢酝ㄟ^頂底板覆土、增設底板疊合混凝土層使結構自重及其上作用的荷載增加,能抵抗水對建筑的浮托力。但要保證頂板荷載的增加量在結構梁柱可承受能力范圍內,否則會給結構造成二次破壞。底板增設疊合層或者進行地面堆載,會降低車庫凈高,影響建筑的空間使用功能,需與建筑協調?;靥铐樞?,建議先進行頂板的覆土回填,再回填室內填土,避免底板上增加的重量對柱產生拉力。但考慮車庫上浮,已造成結構柱破壞嚴重,內力分布改變,馬上進行頂板覆土,可能加劇構件的破壞,建議對構件加固后,再進行頂板覆土的回填。
在場地車庫存在大量積水情況時,若無法降低室外地下水,可利用積水增加結構自重,抵抗一部分浮力。若此時馬上采取抽取措施,基底所受浮力增加,反而會加重結構破壞。
2)增設底板錨桿。錨桿一端連接地下室底板,一端錨固于穩定的巖層或土層,通過錨固體與基礎以下各地層之間的摩阻作用,以抵抗地下水浮力。在水頭壓力較大時,效果比較穩妥,但工程造價高,施工周期長,會切斷部分底板鋼筋,對原結構的受力有影響。
3)灌漿阻水:將漿液灌入地下車庫周邊及底部土層的裂隙、孔隙中,形成連續的阻水帷幕,以降低地下水滲流量及水頭壓力[2]。施工難度大,會改變了地下周邊水文環境。
4)排水泄壓:在車庫周邊開挖排水明溝,排水井以及在底板上開設泄壓孔。這些辦法直接有效地降低水頭高度,操作簡便,效果明顯,但可能會對周邊地下水文環境有影響。注意控制水壓和排水速度,對整個地下車庫的變形進行實時觀測并記錄沉降速率及沉降量。
抗浮不足后,場地采取何種措施,應根據工程特點,水文地質資料,場地條件,施工可行性綜合考慮。現場及時有效的措施,能極大地降低結構的破壞程度,為后期的加固處理降低難度。若措施采取不當,可能會對結構造成二次破壞。
3、加固處理
為保證工程后期的正常使用提供安全保障,需對破壞構件進行裂縫修復及加固處理。
1)地基加固[3]。地下室上浮后,場地內積水滲入底板持力層,降低了土層的抗剪強度和承載力;后期采取的降排水措施,會使基礎下部分持力層土質流失,形成空隙,可采取壓密注漿加固法對地基進行處理。實時監測場地及相鄰建筑的沉降、裂縫等,注漿后進行檢驗 [3]。
2)底板加固。采取底板裂縫灌注環氧樹脂并在板面增設100~200MM厚混凝土疊合層處理,布置單層雙向鋼筋,縱筋應植入混凝土墻內。
3)外墻、柱加固。地下室上浮后,上部梁約束墻柱豎向相對位移,限制了自由變形,外墻、柱產生水平裂縫,嚴重影響了外墻、柱的承載力。采取裂縫灌注環氧樹脂修復后,外墻可采取加大截面處理,內側澆筑混凝土疊合層,新增豎向鋼筋下端錨入底板中,上端錨入頂板中;新增水平鋼筋錨入相鄰框架柱中;柱可采用加大截面處理、濕式外包鋼加固和外圍澆筑鋼筋混凝土加固[4];加固中,植筋設計及工藝需滿足現行加固規范要求。
4)頂板梁、板加固。在框架柱產生傾斜的影響下,頂板梁板受水平拉壓作用,形成豎向及斜向裂縫,采取裂縫灌注環氧樹脂并在板底板面粘貼碳纖維布處理。此外,梁可采用加大截面法加固。
加固處理施工順序為:頂板梁柱節點加固處理--頂板裂縫處理--上部覆土--底板疊合混凝土層施工—內部填充墻裂縫處理。
事故發生后,加固處理的順序和方案選擇合適,在滿足結構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可以大大減低修復成本。因抗浮引起的結構變形通過處理后大部分可以恢復,但不能完全消除,需要對破壞結構進行長時間檢測,以保證結構安全。
結語:
對地下工程的設計及施工提出如下建議,為以后的類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1)抗浮水位確定。勘察時,對水頭高度應慎重考慮,應充分考慮到極端天氣對地下水位的影響[2]??垢≡O防水位高度偏低時,工程隱患越大。設計時,應考慮施工期間,車庫頂部未進行覆土的情況,結構自重宜能抵抗抗浮水位。與建設方溝通,在對工程造價影響不顯著的情況下,為主體預留一定的安全儲備,可極大地避免后期抗浮不足引起的經濟財產損失。
2)選擇合適的樁基形式。對(下轉138頁)(上接136頁)抗拔樁、抗浮錨桿及其他抗浮設計方案進行綜合比較,合理選取。特別是對于抗拔預應力管樁,應考慮失效后的應急預案,建立結構的二級抗浮防線。
3)結構設計時,強化強柱弱梁思想,適當加大柱截面,避免梁柱線剛度相差太大,在抗浮水位較高的情況下,考慮柱箍筋全長加密[5]。
4)避免不均勻沉降[4]產生的裂縫,超長結構應盡量設置結構縫斷開。超長地下室與主樓,由于剛度、自重差異大,協調變形能力也不同,特別是在水力作用時,基礎底板土質部分流失,地下室發生不均勻沉降較明顯,在塔樓與單層地下室交界處會產生較多裂縫。
5)施工措施到位。做好建筑物沉降及抗浮監控。地下主體結構施工完成后,外墻及頂板覆土及時回填。回填土越密實,阻水性越好。施工時,按要求做好降排水措施,避免大雨期間,水位驟升,排水不暢的情況發生。
參考文獻:
[1]李明翠.盛世名城住宅小區單層地下車庫上浮事故處理方案[J].中國水運(下半月),2009(08)
[2]楊麗娟.某地下車庫因抗浮不足引起的問題探討及加固措施[J].上海建筑科技,2016(01).
[3]方昉.某單建式人防地下室抗浮失效加固方案淺析[J].安徽建筑,2016(02).
[4]李進.南京某高層聯體地下車庫滲漏整治及結構加固[J].住宅科技.2008(06).
[5]孟凡濤.某地下車庫局部抗浮簡化計算分析與加固處理[J].建筑結構,2010(05).
作者簡介:
彭海雁(1986-),女,碩士,工程師,主要從事結構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