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建筑工程的施工過程中,基坑監測技術作為我國建筑工程行業的重要發展領域,對建筑行業的進一步發展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為進一步了解基坑施工過程中支護結構的變形情況,達到優化設計、確保安全及指導施工的目的。在進駐工程的行業發展過程中,對其基坑監測技術做出更為具體的分析探討是非常重要的。
【關鍵詞】建筑工程;基坑監測;技術措施
1、建筑工程基坑監測的相關原則
在建筑工程的行業發展過程中,就其基坑監測技術而言,遵循一定的監測原則是進一步提升基坑技術發展的重要環節。在監測過程中,根據規范及設計要求,結合工程概況、地質環境的精度要求、現場作業條件、變形類型等進行監測方法的不同選擇。當然,對于一些特殊的基坑監測,便可以選用不同的監測方法進行相互效驗。在針對不同的精度測量時,應當采取相應的不同技術、設計精度等進行分析。同時,當選用不同的觀測儀器進行觀測時,如光學經緯儀、光電測距儀、光學水準儀等,應當按照相應的制度標準進行執行。
2、基坑監測
本項目主要是余杭商會大廈工程基坑,樓為27層,該基坑長約170m,寬約120m,開挖深度12.90~16.70m 。本工程位于余杭區新豐路和永樂路交叉口東南角,基坑東面為雪海路(已建,未通車),用地紅線距離基坑內邊線約為4.0m;南面為擬規劃的規劃道路,西面為新豐路,用地紅線距離基坑內邊線約為6.6m;北面為永樂路(暫名),用地紅線距離基坑內邊線約為10.3m。根據本工程周邊環境要求、工程地質、水文條件確定本基坑安全等級為“一級”,基坑使用期為12個月,基坑采用32a槽鋼@1200 L=6.0m三軸水泥攪拌樁(直徑850mm)+排樁結合二道鋼筋混凝土水平內支撐體系支護方案。
2.1監測點布設
2.1.1高程點的布設
高程基準點布設在變形影響范圍以外且穩定、易于長期保存的地方。高程基準點也可選擇在基礎深且穩定的建筑上。本工程高程基準點3個,布設在穩定的建筑上,工作基點3個埋設在基坑周邊相對穩定的地方。高程基準點、工作基點之間宜便于進行水準測量。
2.1.2平面點的布設
水平位移監測的基準點3個,工作基點3個,樁基直徑30cm,樁深20m,樁頂埋設強制對中裝置即建立監測墩3個。基準點、工作基點應便于檢核校驗。
2.1.3監測點的布設
監測點的布設要按照本工程基坑、基礎設計設計要求進行,同時要遵循以下幾點原則。(1)基坑邊坡頂部的豎向位移監測點應沿基坑周邊布置,基坑周邊中部、陽角處應布置監測點。監測點間距不宜大于20m,每邊監測點數目應不少于3個。監測點宜設置在基坑邊坡坡頂上。基坑外圍布設27個豎向位移變形監測點。(2)圍護墻頂部冠梁水平位移監測點應沿圍護墻的周邊布置,圍護墻周邊中部、陽角處應布置監測點。監測點間距不宜大于20m,每邊監測點數目不應少于3個。監測點設置在冠梁上。在基坑冠梁周圍埋設23個水平位移監測點。
2.1.4水平位移監測孔布設
深層水平位移監測孔宜布置在基坑邊坡、圍護墻周邊的中心處及代表性的部位,數量和間距視具體情況而定,但每邊至少應設1個監測孔。當用測斜儀監測深層水平位移時,設置在圍護墻內的測斜管深度不宜小于圍護墻的入土深度;設置在土體內的測斜管應保證有足夠的入土深度,保證管端嵌監測人入到穩定的土體中。
2.2監測內容
2.2.1監測精度及方法
本次監測執行一級變形測量精度。監測方法的選擇應根據監測等級、監測內容、精度要求、設計要求、場地條件、地區經驗和方法適用性等因素綜合確定,監測方法應合理易行。為此該工程水平位移監測用0.5s全站儀,豎向位移用電子水準儀監測。監測方法、技術要求按《建筑變形測量規范》和《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執行。為盡量減少監測誤差的不定性,使所測的結果具有統一的趨向性,保證各次復測結果與首次監測的結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監測的值更真實。必須自始至終遵循“五定”原則:①基準點、工作基點和監測點,點位要穩定。②監測人員要固定。③所用儀器、設備要固定。④監測路線、鏡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⑤監測時的環境條件要穩定。
2.2.2監測頻率及報警
監測工作一般應從基坑工程施工前開始,直至地下工程完成為止。監測項目的監測頻率應考慮基坑工程等級、基坑及地下工程的不同施工階段以及周邊環境、自然條件的變化。本工程確定的監測頻率是:前3~4周期按基坑監測規范要求,以后監測頻率根據監測數據及基坑的施工進度和變形情況調整,并報甲方批準后實施。如變形突然增大應加密監測。基坑工程施工及使用過程中應定人定期監測,如有異常,應立即停工,并及時通知有關部門,采取措施進行處理。當監測值相對穩定時,可適當降低監測頻率。
2.2.3監測數據處理
監測資料包括現場監測記錄、監測日報表、階段性報告和監測總結報告,提供的數據、圖表應客觀、真實、準確、及時。監測數據應及時分析整理,沉降、位移等監測項目尚應繪制隨時間變化的關系曲線,對變形發展趨勢做出評價。當監測數據達到報警值時必須立即通報有關單位和人員。外業監測值和記事項目,必須在現場直接記錄于監測記錄表(電子記錄表)中。任何原始記錄不得涂改、編輯、偽造和轉抄,并有測試、記錄人員簽字。監測數據出現異常,應及時分析原因,必要時進行重測。進行監測項目數據分析時,應結合其他相關項目的監測數據和自然環境、施工工況等情況以及以往數據,考量其發展趨勢,并做出預報。
3、建筑工程中基坑監測的結果質量探討
伴隨著我國的經濟科技的進一步發展,市場競爭壓力在進一步加大,特別是在我國的建筑行業的發展過程中尤為凸顯。基坑監測作為建筑地下工程施工項目中基坑支護及周邊建筑物的安全性的重要保證。只有不斷加強建筑工程行業中基坑監測技術,才能夠進一步推進建筑行業的不斷向前發展。文章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論述:
質量監測中,為了進一步保證其質量的監測結果的更加完善,要將其監測結果的相關合同書、項目委托書、相應的技術標準及其技術要求等進行進一步移交相關工作人員。在進行相關的監測驗收合格之后,才可以進行下一步工序。
建筑工程的基坑監測要相應的符合實際發展狀況要求。要從便于操作和實際發展角度出發,對其相關的監測結果進行一定的標準規范,大體上分為合格和不合格兩大類。對于(下轉144頁)(上接142頁)相關的監測不合格產品應當予以去除,或者是做出相應的完善和修補等。
在對其相應的地下水位、水平、垂直位移進行監測的過程中,由于在實際的狀況下,變形的測量時間較長,這便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監測的效果。因此,考慮到這種情況的出現。應當對其監測結果進行多次測定。只有在對其進行多次測定從而得出相關的綜合性結果之后才可以進行驗收的收尾工作的處理。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過程中,對其相關的數據的整理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作為我國建筑工程中的一個基坑監測技術的重要環節,應當引起高度重視。在進行數據的整理過程中,可以采用一些評差計算軟件系統等,進而防止數據的出錯。確保數據的準確無誤。
結論:
建筑工程的基坑監測是根據基坑工程設計方案和施工工況相配套的原則,抓住關鍵部位,做到重點監測、項目配套,形成有效的、完整的監測系統。通過監測獲取真實的監測數據,并進行綜合分析,及時提供給甲方以便指導施工。以基坑監測的結果指導現場施工,進行信息反饋優化設計,使設計達到優質、安全、施工快捷,同時及時發現工程可能存在的危險,判斷工程的安全性,防止工程破壞事故的發生,及時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
參考文獻:
[1]陳建軍.既有線深坑施工軌道變形控制[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2(12).
[2]王道遠.劉剛.監測技術在深基坑開挖工程中的應用[J].地質學刊,2010(01).
作者簡介:
嵇劍華,浙江煤炭地質局綜合物探測量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