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進程中,地域文化對中國建筑風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各民族建設者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自行設計、施工,積累形成了本民族的建筑風格,向世人展示著濃郁的民族文化氣息。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城市化進程大步推進,不可避免地與文化構建產生矛盾,現代建筑鱗次櫛比,建筑項目日趨增多。但是很多民風民俗淳樸的地帶,部分被穿上現代化的建筑風格的外衣,不能將地域文化特色很好的呈現出來,使地方區域的建筑風格呈現規則化、死板化,缺乏代表性。又因對建筑標準重視度過高,整體缺乏建筑的地域性特色,致使我國建筑面貌過于中規中矩,不敢大膽想象,毫無創新感。基于此,本文做了深入研究,首先對地域文化與中國建筑風格做了簡要概述,并闡述了地域文化對建筑風格的影響。
【關鍵詞】地域文化:建筑風格
由于我國疆域遼闊,每個地域都有不同的地理條件和氣候特征,地域特色也不盡相同。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五十六個民族都有各自獨特深厚的文化,多種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展現多姿多彩的文化特征。從世界的角度看也是這樣,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不同,所形成的建筑風格也是不同的,地域民族特色在這些不同的建筑中得到了全面的體現。對此有必要加大研究力度,重視民族地域文化,重視民俗風情,并將其廣泛宣傳,在建筑設計中得到更好的應用。
1、地域文化與中國建筑風格的聯系
1.1 地域文化的介紹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是特定區域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文明表現。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與環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獨特性。[1]同理,地域建筑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一般來說,地域風格的建立是由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時刻所建立的,建立的區域也是特定的。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比如寒流、疾風等,還有人的影響,地域建筑之所以能夠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并且能夠一直延續至今和人們的創新和探索是密切相關的,它們能夠代表當代的歷史文化,是對當代文明最直接明了的解釋和詮釋。
地域建筑風格的形成受著多方面的影響,地域環境,民族背景,歷史傳統,多方融合成品格迥異的地域建筑風格。時代、背景不同,所認同的觀點也是各種各樣的,環境和人文因素制約著人們的發展和風格的形成。例如山西的風格是窯洞風和吊腳樓風,結合當地潮濕陰冷的地理環境,人們在天然土壁內開鑿窯洞,數洞相連,防火,防噪音,冬暖夏涼。不僅節省土地還經濟省工,將自然圖景和生活圖景有機結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再例如北京的四合院,由東、南、西、北四面房屋圍合起來的院落式封閉式住宅,具有很強的私密性,一家人與世無爭,其樂融融。正是由于我國豐富多彩的風土人情和地域特點,各地的建筑風格表現出獨有的民俗情懷,創造出代表各地區文化水準、民族風情的時代建筑。
1.2 地域文化對中國建筑風格的影響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和幅員遼闊的國家,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積累了豐富多彩的建筑經驗。最初人們為了獲得比較舒適的生活環境,因材致用,因地制宜,以樸素的生態觀,順應自然和最簡便的手法創造了風格各異的建筑環境。優秀的建筑群體反映著當地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體現出的地域的精神面貌,形成良好的地域精神與道德風尚。任何一個民族、地域的文化必須是開放地與外界交流,不斷汲取營養而發展壯大,同時,還應發揚地域文化中的精髓,使地域特征更為明顯。[2]
例如,蘇州園林以山水秀麗、園林典雅而聞名天下。在建造園林時,受山水寫意的影響,與中國隱逸文化思想相融合,園林建造更加田園化。原因歸結于封建士大夫普遍持有的中隱思想,在處世態度上追求“隱”、“仕”兼具,或者說是亦“仕”亦“隱”,既渴望思想自由,擺脫封建禮制的束縛,期盼寧靜生活,又不甘于淡泊,希望入仕耀祖。園林在一定程度上恰好既能滿足“隱”又不失“貴”。同時,蘇州園林的建筑規制又反映了江南人民起居休親的生活方式與禮儀習俗。“咫尺之內再造乾坤”,正是蘇州園林極具中國古典園林設計理想品質的真實寫照。
2、地域建筑與文化的傳播
2.1 建筑與文化的關系
地域建筑風格的形成和我國文化的不斷傳承和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建筑呈現出于文明交織滲透的永久聯系。無論是從歷史的角度來觀察分析,還是從地域的角度考察探究,中國有著建筑與文化互相滲透的呈現。從留存下來的建筑身上,我們不難發現這種建筑與帶有時代和地域氣質的文化間不可分離的關系。
例如,黑龍江哈爾濱市,經過歷史的沉淀包容了不同地域的文化與風情,通過對歐式建筑的保留與修復,盡量完善重點地帶的建筑與周圍環境的一脈相承,形成了哈爾濱市的獨特韻味,體現了哈爾濱人的博大胸襟,展現了哈爾濱“博大”的城市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蘊。[3]
再比如,川西民居的建筑特點也是外界了解川西文化的一座橋梁。四川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的區域,據史料記載,先后發生過幾次大批移民入川。因此,川西居住文化呈現一種兼容性較強的融合文化,其許多川西特色的形成,都是在不排外的基礎上兼容并包的結果。川西并未因吸收外來文化而丟失傳統,而是在兼收先進文化因素的過程中,形成了適應本地自然與經濟條件的,獨立形態的文化體系。
2.2 建筑與時代的關系
在每一個社會階段中,都有具體特定的建筑形式和內容,如何繼承和發揚傳統建筑文化的設計精華,建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筑,是我們探索、表現建筑文化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例如,著名的南京中山陵,已成為一個時代的里程碑,它的規劃設計和建筑手法,都為紀念性建筑的設計樹立了榜樣。
2.3 建筑與繪畫的關系
繪畫是建筑表現的最直接的形式和方法,建筑正因為有了繪畫的支撐才能夠使人們更加了解建筑,傳播建筑的文化精髓。繪畫與建筑在本質上有著同一性的關系,換句話說,二者的靈魂可以相融為一體,中國繪畫在某種意義可以說是一種表現在二維世界中較為抽象的藝術作品,而建筑只是建立在三維中的立體構成。例如中國繪畫常以建筑為題材,將建筑以最融洽的方式與自然結合得天衣無縫;與此同時,中國的園林建筑也時常會用到繪畫的一些方式。
結語:
總而言之,我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并且地域特色多樣化,不同地域的文化和建筑風格精彩各異,建筑風格可以說是民族文化一種特殊形式上的體現,地域文化與建筑風格息息相關。對此必須要予以高度重視,注重地域建筑設計的民族文化的滲透,根據不同的地域特點合理設計建筑風格,從而保證我國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促進我國傳統文化以及建筑行業實現良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孫建軍,地域文化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探討.門窗,2017,1,20.
[2]胡群,全球化背景下建筑室內空間的地域性研究.貴陽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6,15.
[3]網絡,論建筑設計中地域文化因子的表達.2017,2,9.
作者簡介:
吳岳陽(2000年6月16日出生),性別:女,籍貫:四川省西充縣,學校:成都市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