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我國的保障性住房建設工作,其通過多年的努力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解決了一部分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問題,保障性住房涉及到的內容較多,目前對于我國的保障性住房來說,其在整體還存在著較大的不足,像交通和配套設施等的建設,這些對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工作具有較大的影響,為此,本文作者根據自身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希望能夠幫助保障性住房提高使用效率。
【關鍵詞】保障性住房;空間布局;措施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各種社會福利和保障措施也在逐漸完善和發展,特別是對于保障性住房,其本身面向的是低收入人群,像畢業生以及外來務工人員,這些人員對保障性住房的需求較大,而這些人員在大城市中占據著主要的人口,因此,這意味著我國的保障性住房需求仍然較大,為了能夠更好的促進我國保障性住房體系的建設,需要從宏觀層面對我國的保障性住房建設工作進行完善,改善我國的低收入人群住房問題。
1、保障性住房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1 布局不合理
對于大部分的保障性住房建設,其采用的是大規模的集中化建設模式,這樣能夠提高保障性住房的建設速度和數量,但其建設規模也需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這是由于保障性住房的扎堆性建設會對城市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另外,保障性住房的扎堆問題,還會造成某一區域內的個人素質和生活水平接近,從而形成城市的地緣文化,隨著長期發展,這一區域內的低收入人群非常容易被歧視。長此以往,這種情況逐漸惡化,從而同我國的共同富裕目標背道而馳。
1.2 建設地點邊緣化
對于我國的大城市,其在發展的過程中土地級差非常明顯,黃金地段的價格非常高,大部分是用來進行商品住房或者商場等的建設,提高當地的經濟效益,伴隨著我國的大城市的用地飽和,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工作只能選擇在地段相對較差的區域,這些區域距離城市的經濟金融中心較遠,加上其環境條件的限制,使得城市發展過程中形成兩極分化,收入較高的人群居住在優質地段,而低收入人群則只能在城市的邊緣地段進行生存,這種經濟發展模式使得城市發展處于不健康狀態,最終造成城市保障性住房地點的邊緣化,這在當前我國的大城市發展中非常常見。
1.3 配套設施完善度較低
對于當前大多數的保障性住房來說,其在進行建設的過程中主要是對房屋的數量進行重點關注,而對于其周邊的配套設施建設并未引起當前有關部門的重視。此外,對于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其大部分選擇在城市的邊緣地帶,這些地帶的住房本身就存在著基礎設施薄弱這一情況,該問題的解決需要長時間的發展。保障性住房在建設完成之后,其配套設施像教育和醫療等無法進行正常的獲取,這就使得其中的一部分家庭的生活成本較高,無法到保障性住房中進行生活。而對于大型的公共服務設施,其由于保障性住房區域的消費水平較低,又不愿意到這些區域進行布局,長此以往造成保障性住房人員申請很多,但居住數量不能夠完全入住。
2、保障性住房建設對策分析
2.1 加大資金的投入
對于我國的保障性住房建設工作,其主要是通過政府的財政投入進行建設,這種建設使得其可操作性較強,但由于這種單一性的投入對政府的財政負擔較大,隨著項目的增多,這一現象也會越來越嚴重,為了能夠給予保障性住房更加科學的發展,需要結合保障性住房人員的特點,對當前的城市建設發展進行總體規劃和布局,在進行保障性住房建設的過程中,需要結合當前的城市經濟發展狀況,同時對城市的發展水平進行綜合性考慮。而在保證了保障性住房的布局等問題之后,其需要當地政府部門結合當地的企業自建進行多輪驅動,推動保障性住房的建設發展。
2.2 建造優質保障性住房
對于保障性住房建設工作,其除了對其點和配套設施進行完善之外,同時還需要結合當前的城市發展對其進行設計理念的完善。在當前的保障性住房建設工作中,其主要體現出成本低和標準低等特點,對其建筑面積和室內的布局等,同當地的商品房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從我國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保障性住房的建設需要進行嚴格的要求,將其打造成城市發展的精品工程,這樣能夠讓保障性住房的入住人群消除其簡單的居住目的。政府部門在進行保障性住房的建設時,需要重點關注其舒適性和合理性等,將保障性住房打造成當地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2.3 改善交通環境
保障性住房是為了滿足當地的低收入人群生存,對于這些人群,其工作地點往往距離保障性住房的地點較遠,為了滿足這些人群的正常工作,需要對其交通設施進行完善,必要的生活設施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時考慮多點布局保障性住房。對于低收入人群來說,其大部分沒有自己的私人交通工具,且其出行對公共交通的依賴程度較高,對此,公共交通的建設水平對保障性住房的使用具有非常大的影響。保障性住房在選址完成之后,其需要結合人們的工作和消費水平,對其進行城市軌道的建設和完善等,這樣能夠盡量降低低收入人群的交通成本。
2.4 統一協調
保障性住房在建設過程中涉及到當地的土地、城市規劃和房管等多個政府部門,是當地城市建設的一項系統性工程,為了保證保障性住房建設的正常開展和施工質量,需要由省級或者市級層面進行保障性住房的整體編制規劃,防止當地政府部門以城市發展為借口降低保障性住房的建設水準。在進行保障性住房建設的過程中,我國的廈門、青島和廣州等地通過長時間的發展總結了大量的管理經驗,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成立了保障性住房管理機構,這一機構主要是對當前的城市保障性住房各個管理部門進行調配,通過政府部門的主要負責人親自監督,形成保障性住房的統一調度,促進保障性住房的合理建設,這對當地的保障性住房建設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總結:
綜合上述所說,對于我國的保障性住房建設工作,其截止到目前已經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有效的改善了當前大中城市發展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問題,但由于我國城市發展速度較快,低收入人群不在單純的滿足于居住要求,保障性住房在建設的過程中還需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對其交通和醫療等配套設施進行完善,同時結合低收入人群的特點為其選擇合適的建設地點等,這樣才能夠實現保障性住房的根本意義。
參考文獻:
[1]黎明.關于我國保障性住房建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江西建材,2017(23):261+265.
[2]鄭艷玲.我國保障性住房建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發展研究,2015(05):92-95.
[3]林葆才.我國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設的進展、問題與對策[J].行政與法,2014(01):36-40.
作者簡介:
王宗軍,山東省膠州市房產管理局,山東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