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廣東分布有眾多的古道遺址,它們是廣東歷史文化發展的見證者和內涵的承載者,具有很高的歷史人文價值、考古科研價值、歷史人文價值、自然生態價值等。其中于清咸豐十年(1860年)修筑的岐澳古道,一度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通道之一[1],在廣東古道系統內具有重要的地位。而本文主要針對岐澳古道進行簡要的探究。
【關鍵詞】岐澳古道;保護利用;文化探索
廣東省人民政府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了“修復南粵古驛道,提升綠道網管理和利用水平”的工作目標。許瑞生副省長在調研中指出,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是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與我省“文化強省”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為響應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戰略,以南粵古驛道為紐帶,整合串聯沿線歷史文化資源,提升中山歷史文化遺產在“一帶一路”中的影響力,2017年9月,《中山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要通過修復岐澳古道線路、完善配套設施、豐富沿線景點、打造綠道升級版,開創高品質全民健身路徑。
1、項目概況
岐澳古道五桂山段,北起中山市雅立潔具有限公司南至桂南村。中山岐澳古道五桂山段交通便利,毗鄰澳門和珠海,東臨南朗、西接南區、南連三鄉,北枕東區,地理位置優越。通過修復五桂山段古驛道文化線路,把歷史人文景點、自然景區、美麗鄉村串聯起來,引導沿線鄉村發展休閑觀光、特色民宿、民俗體驗、特色手工藝品制作等,將能大大激發沿線村落旅游產業的發展。
2、人文資源整合利用
2.1人文資源現存情況
五桂山內古道從西北往東南方向依次留存有通衢土地廟遺址、云逕寺遺址、“石瑩橋路界止”石碑,是歷史資源遺存中的重要節點。
2.1.1通衢土地廟遺址
北側石板路盡頭有一臺地,近斜坡處由花崗巖砌筑。臺地上有一建筑遺址,損壞嚴重,保存較差,面寬約4.8米,縱深約6.6米,占地面積約31.7平方米。遺址可見花崗巖基礎,4根花崗巖石柱分處四角依然樹立,高2.45米,寬0.29米,厚0.18米。地面還保留有6根石柱,周圍多見殘磚破瓦。立柱中前面兩根分別陰刻楷書“授中山以建極”、“稱后土而為王”,后側兩根分別陰刻楷書“光緒壬辰冬月重建”、“值事李關盛、李□光等敬奉”。在遺址后側立有“通衢土地之神位”石碑,碑高0.67米,寬0.94米,厚0.14米。碑前設花崗巖拜臺和香爐。由此,該遺址被稱為通衢土地廟遺址。
2.1.2云逕寺遺址
云逕寺遺址是在古道向南途徑的平逕頂的一處建筑遺址,面寬11.4米,縱深16.9米,占地面積約193平方米。遺址現保留有花崗巖墻基,倒下的花崗巖立柱2根、散落的石柱礎5個以及周邊散落的諸多青磚和破瓦等。據此仍可辨知該建筑原為三間兩進,花崗巖墻基,青磚外墻。前座設有凹門廊,寬4.11米,大門寬1.58米,外設4級臺階。在建筑遺址右前方保留有石桌、石凳等遺存。該遺址上未見有相關文字信息的遺存,根據前引文獻推斷,該遺址應為云逕寺建筑遺址。據當地年老村民介紹,該建筑于1950年被拆除。
2.1.3“石瑩橋路界止”石碑
云逕寺遺址往南約200米的古道東側立有花崗巖石碑一通,高0.54米,寬0.26米,厚0.08米,上陰刻楷書“石瑩橋路界止”。
2.2人文資源整合利用
以岐澳古道五桂山段(圖1)[2]的歷史人文資源與自然景觀為基礎,以活力為主題,突出鮮明的與眾不同的特點,集文化展示、動感單車、徒步登山一體,打造一個了解文化、娛樂康體的好去處。沿線的文化資源依托古驛道的建設契機,植入新的功能進行活化利用。以遺址古道本體線為主,衍生出古道連接線、自行車綠道(圖2)[3],連接周邊歷史、人文、自然資源,豐富古驛道的內容,增加游客的游覽景點和興趣。
本體線全程位于五桂山上,其地勢比較平緩,適合短距離散步、長距離文化遠足等類型的戶外活動。作為核心段,串聯著多個遺跡資源點,另外新建的游覽景點將進一步豐富古驛道在現代語境下的內涵,讓人在文化中運動,在運動中追思。
3、古驛道修復
3.1古驛道現存情況
古道本體遺存總長約0.5公里,大致呈西北—東南走向,石板路不連續,地上所見有2段,主要分布于現存古道南北兩端,集中于通衢土地廟遺址、云逕寺遺址至“石瑩橋路界止”石碑附近。各段長度約150米、350米,寬度約1~2.6米。石板路鋪砌主要材料為花崗巖石塊、石英石塊和砂巖石塊,石英石塊和砂巖石塊鋪砌方法隨石塊形狀呈不規則,但路面平整度保持較好。以石英石為主鋪砌的石板路中段,在階級之處則多使用長條花崗巖橫鋪,保證了石階的堅固耐用。而用花崗巖石條鋪砌相對規則,多為橫鋪,間或三四條石條直鋪,保存也較好。
3.1.1花崗巖石塊、石英石塊和砂巖石塊不規則鋪設
花崗巖石塊、石英石塊和砂巖石塊不規則鋪設路段主要位于云逕寺遺址北側,南側也有部分路段。鋪砌主要材料為花崗巖石塊、石英石塊和砂巖石塊,粗糙不規則,大小不一。鋪砌方法為在山體上平整道路之后直接鑲嵌鋪設,隨石塊形狀呈不規則,道路踏面稍高于路基,平整度保持較好,沒有排水設施。
3.1.2石英石、花崗石塊間花崗巖石條鋪設
石英石、花崗石塊間花崗巖石條鋪設路段主要位于云逕寺遺址南側附近,以不規則的石英石為主鋪砌,在階級之處多使用長條花崗巖橫鋪,保證了石階的堅固耐用?;◢弾r經過人工打制,踏面比較平整,已經達到一定的建設水準,沒有排水設施。
3.1.3花崗巖石條規則鋪設
岐澳古道石板路南段位于云逕寺遺址南側,以人為打制加工過的花崗巖石條為主鋪砌,鋪砌相對規則,多為橫鋪,間或三四條石條直鋪,保存也較好。踏面比較平整,已經達到一定的建設水準,沒有排水設施。
3.2古驛道修復建議
對于保存完好的古道,以現狀修整為主,清理路面,清除雜草,并定期維護。
對于輕度殘損的古道,應采取必要修繕措施,歸安修正松動、移位的石板,補砌路面缺失部分,根據實際使用需求,平整路面,并定期維護。路面的保護與修繕應在材質、施工技術等方面盡可能的與現有道路遺址保持一致。
對于嚴重殘損的古道,應采取必要修繕和保護措施,有安全隱患的應設置繞行線路和防護綠化帶,并設置路障,嚴禁通行??稍谄茡p嚴重或有安全隱患等不適于行走的古道旁邊建設觀賞步道,或者古道沿線合適的位置增設觀景平臺。路面的保護與修繕應在材質、施工技術等方面盡可能的與現有道路遺址保持一致。
對于被植被覆蓋的通道,應在有條件地段補砌路面,方便行人通行,保證通道的完整性和連續性。
結語:
岐澳古道五桂山段的森林風景資源優良,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豐富,環境質量好,為中山市民及周邊地區游客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旅游休閑場地。其資源價值和旅游價值良好,應當在保證其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使中山市城市建設的基礎設施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歷史文化得以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五桂山鎮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中山五桂山鎮志[J].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
[2]中山市岐澳古道保護利用規劃及示范段設計-總平面圖.作者自繪.
[3]中山市岐澳古道保護利用規劃及示范段設計-五桂山段游覽系統分析圖.作者自繪。
作者簡介:
黃杏玲,中山市規劃設計院,廣東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