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肇慶包公文化園為例,從規劃結構、用地布局和建筑形態設計等方面對歷史建筑周邊地塊進行控制性規劃,在保護歷史建筑的基礎上,科學的開展規劃建設。為歷史建筑等文物保護單位的周邊地塊控制提供了實踐參考,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關鍵詞】地塊控制;歷史建筑;肇慶;包公文化園
歷史建筑周邊地塊的控制性規劃不僅對歷史建筑的保護開發起重要作用,對城市歷史人文特色的體現與文化旅游名城建設也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以肇慶包公文化園為例,從規劃結構、用地布局和建筑形態設計等方面對歷史建筑周邊地塊進行控制性規劃,以期借助濃郁的文化氛圍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打造富有特色的城市空間。
1、現狀分析
對于已確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建筑,《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十八條規定:在文物保護單位的建設控制地帶內進行建設工程,不得破壞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風貌;工程設計方案應當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經相應的文物行政部門同意后,報城鄉建設規劃部門批準。但由于不同歷史建筑本身以及其所處環境差異性較大,對其周邊地塊控制規范不一,因此,如何因地制宜的制定歷史建筑周邊地塊的控制規劃,是目前很多城鄉規劃人員所研究的課題之一。
2、肇慶包公文化園周邊地塊控制性規劃
2.1概況
廣東肇慶包公文化園是以原包公祠為基礎擴建而成的集“廉政教育、歷史文化、旅游觀光”三位一體的綜合歷史建筑群。在歷史建筑得以保護和發展的基礎上,其周邊地塊的開發使用卻處于失控狀態。
規劃區域位于肇慶市端州區西南面的城西片區,處于肇慶端州老城區與龜頂新城區之間,屬于端州區近期開發的熱點區域。規劃修改范圍在西江北岸江濱西堤示范段的西側,東以白沙路為界,南臨西江,北以西湖路為界,西靠龜頂山,總面積為38.25公頃。現狀用地包括村民住宅、商品樓以及經濟適用房、包公文化園等。工業用地多為已喪失生產能力的廢舊廠房。規劃范圍內現狀有江濱六路、廠排街、白沙路等道路。
2.2 規劃結構
原規劃結構為 “兩心兩軸一帶五片區”,包括文化旅游中心(白沙龍母廟、包公祠)、公共服務中心(白沙路南端濱江地塊)、公共服務軸(梅庵—龜頂山—調洪湖公園城市景觀通廊—西江)、歷史文化景觀軸(白沙龍母廟—鄧兆祥故居—社區中心—白沙公園—包公祠)、濱江公園城市風光帶及兩個公共服務片區和三大居住片區。強調濱水景觀休閑帶的連續性、自然生態資源的滲透性,注重公共服務軸線活力的延伸、各居住組團的完整性。本規劃在片區范圍內延續了原規劃片區布局與軸線設計,并通過用地布局和用地指標的調整,增加了一條由錦繡山河—包公文化園—西江的南北空間軸線。
2.3 用地布局
通過修改片區路網,優化地塊指標,以協調片區內建筑的高度和空間布局,形成特色的空間結構。
為控制包公文化園周邊建筑高度,以減少周邊建筑對包公文化園形成的壓迫感。本次規劃修改中,將包公文化園周邊地塊的建筑高度由原來的72米調整為12~30米;規劃建筑限高以包公文化園區域為中心,逐漸向東西兩側遞增,整體區域建筑天際線形成以包公文化園區域為最低點的“U”型空間。
將原控規中位于規劃范圍東側的中小學用地調整至包公文化園的東北側,原地塊調整為二類居住用地;將三處分散的街頭綠地集中調整至包公文化園的北側,綠地兩側用地為底層商業用地。另根據現狀,將已建成的保障房地塊由商業用地調整為二類居住用地;根據包公文化園現狀將園前的城市道路用地改為廣場用地和社會停車場用地;并落實現狀已批電排站用地。
2.4 建筑形態設計
通過詳盡的城市設計指引,協調規劃區內現狀及規劃建筑的體量、風格和色彩,使整體城市景觀、文化氛圍融洽和諧。以包公文化園為中心,兩側用地及建筑在建筑高度、建筑形式上進行協調。規劃對包公文化園周邊地塊的建筑控制提出以下指引:
(1)在建筑高度方面,居住建筑以低層和多層建筑為主體;位于包公文化園東側的商業用地以低層的零售商鋪為主,打造一條具有文化氣息的商業步行街。
(2)在建筑顏色方面,以灰白為主,輔以黑、深灰、深藍,以熟褐、赭石點綴,色調寧靜而幽遠,簡潔而不簡單,色彩耐人尋味并能很好地與環境融為一體。
(3)在建筑形式方面,以坡屋頂為主,體量宜小不宜大,對不符合上述要求的新舊建筑,除必須搬遷及拆除的之外,近期都應改造,以達到環境的和諧統一。
結語:
本文以肇慶包公文化園為例,從規劃結構、用地布局和建筑形態設計等方面對歷史建筑周邊地塊進行控制性規劃,主要目的是在保護歷史建筑的基礎上,對該片區的路網布局、土地使用性質、開發強度、公共配套設施等內容進行科學調整。對歷史建筑周邊地塊控制的研究還需更多的創新和實踐。
參考文獻:
[1]柳葉.歷史建筑周邊高度控制研究——以廣州六榕寺為例[J].住宅與房地產,2017(18):64.
[2]金鑫,陳洋,王西京.基于歷史環境保護的文物古跡周邊建筑高度控制方法探析[J].建筑學報,2013(S1):66-71.
[3].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J].時政文獻輯覽,2008(00):928-940.
[4]解曉南,于春,程俊軍,姚士謀.生態型城市用地布局的優化[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3(06):151-152.
作者簡介:
劉文斌,肇慶市城市規劃設計院,廣東肇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