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觸媒對一個城市的影響無處不在,城市的發展與各項建設也是在各種觸媒的激勵和引導下發生的。本文通過對城市觸媒理論的分析,結合實際案例,對觸媒理論的設計方法進行探索,對城市觸媒理論指導實踐的可操作性進行論證。
【關鍵詞】城市觸媒;觸媒效應;城市設計;城市發展
1、引言
當前處于信息時代的大背景下,全球經濟一體化,個體的影響力已不再單純,個體與個體間、個體與整體間的相互作用力不可分割。對于株洲縣南洲新區來說,城市駕考中心就相當于一個子細胞,利用這個子細胞的磁力吸引人流,聚集人氣,使得地區需求多樣化;不同配套產業的引入,使得地區功能多樣化,從而刺激整個地區的經濟快速增長,形成一個以駕考中心為觸媒點的多功能一體化的綜合產業園區。
2、城市觸媒理論的相關研究
2.1城市觸媒理論的產生
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建筑師韋恩·奧圖和唐·洛干針對美國本土城市建設的許多重建案例提出了“城市觸媒”的概念。城市觸媒是能促使城市結構發生變化,并能改變城市發展速度及方式的元素。就其形態角度上來說,城市觸媒可分為物質形態與非物質形態兩個方面,作為城市建設與開發的觸媒元素可以說是多種多樣的。
2.2國內對于城市觸媒理論的研究
基于對城市觸媒理論的研究,我國規劃學術界對其產生了不同的理解分支,并運用其理論進行了多項實踐,但就目前為止,國內關于城市觸媒理論還沒有出現較為完善的理論著作,整體情況尚處于探索階段。
3、株洲縣駕考中心配套區控規解讀
3.1項目背景與區位分析
為解決市民機動車駕駛證考試不斷增長的要求,株洲市政府提出在株洲縣南陽橋鄉新建株洲市機動車駕駛人考試中心,將規劃區規劃建設為一個滿足廣大駕考學員需求的綜合性配套服務區。
株洲縣駕考中心位于株洲縣南部,株洲縣南洲新區南部南洲大道和雷洲路交叉口南部,距離株洲市中心城區約20公里。規劃范圍內有南洲大道和雷洲路經過,交通便利。
3.2上位規劃解讀與規劃定位
在“高效活力產業園區、宜居宜業生態新城”的總體目標定位基礎之上,提出未來南洲新區的區域定位為“以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產業為主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湖南省兩型示范產業園區和城鄉統籌示范區”。
通過對上位規劃及相關規劃的解讀,駕考中心配套服務區位于產業園中心區域,近期服務于駕考中心,其服務范圍更輻射整個產業園區,遠期將提升駕考中心的高度,定位為南洲新區產業園區配套服務區。
3.3規劃方案概述
3.3.1空間結構布局
本次城市設計重點控制生態景觀廊道、道路沿線界面、公共空間節點、功能分區板塊四個方面內容,總體形成“一帶、二面、三點、七片區”的總體結構。
3.3.2功能板塊分區
規劃通過全局整體統籌,總體形成七大功能板塊分區。包括駕考中心及配套駕校區、商住綜合配套區、綜合商業區、駕考中心及商業配套區、商住及汽修服務區、創新孵化區及駕考回爐體驗區。
4、株洲縣駕考中心配套區城市設計解讀
4.1觸媒元素分析與實現途徑——觸媒點的塑造與方案特色的形成
4.1.1根據觸媒載體分類
物質載體——主要通過建筑的設計與建筑組織場地空間來實現,包括建筑肌理推導、建筑形態色彩控制與標志性建筑物的布置。
(1)建筑肌理推導
綜合商業區由傳統的格網式布局變形,在嚴謹布局中又體現一定的變化,利于商業氛圍的營造;商業配套區同樣由格網式變形,形成多層、多靈活性功能布局;辦公研發區結合等高線布置,形成與地形結合的自由式布局。
(2)建筑形態色彩控制
建筑形態充分考慮主要干道的街景空間形象,主要以點式、板式建筑、體塊與體塊之間組合、穿插等相結合的方式,對地塊預留街角廣場空間、綠地空間,保留現狀的水體空間、山體空間,讓整個布局協調、流線連續,使其具有空間序列化、人性化、集約化的特點。
建筑色彩控制包括公共建筑與住宅建筑色彩控制。公共建筑宜用淺咖啡色為主色調;營造一種高雅、簡潔的公建形象。住宅建筑外墻色彩宜用淡黃色與鍺石色為主色調,營造一種溫馨、安逸的居住氛圍。
(3)標志性建筑物布置
主要為公共建筑,標志性建筑主導周圍較低建筑,增強可識別度,形成優美的城市天際線。
非物質載體——主要借助產業文化的注入和設計理念的植入來實現,包括汽車文化的注入、創意產業的介入、慢行系統與海綿城市等理念的植入。
(1)汽車文化的注入
重點依托駕考中心注入汽車文化,如建造汽車影院與汽車主題酒店等。功能指向明確又有文化作為依托,是一種工業與人文極佳融合的觸媒元素。
(2)創意產業的介入
規劃區西部地塊為創意孵化園區。創意孵化園區的介入對激活本地區活力和產業升級轉型有著重要的示范意義。
(3)慢行系統的規劃
規劃區內形成由三個主要慢行區、兩條主次慢行通道和若干慢行節點共同組成的慢行系統。
(4)海綿城市理念的實踐
海綿城市建設途徑主要通過對原有生態系統的保護及低影響開發。
4.1.2根據觸媒體形態分類
(1)點觸媒
駕考中心、商業大樓、汽車影院、汽車主題酒店、生態公園等標志場所作為人流聚集點,構成規劃區內的點觸媒。
(2)線觸媒
包括S313、S211沿線界面控制設計,形成優美的城市天際線和城市門戶界面;生態廊道的設計串聯了楊得志公園、濱水公園、山體公園、汽車公園、生態公園,銜接了北邊的楊得志公園和東南邊的駕考回爐體驗區,將西側工業園區和東側住宅區進行有效的隔離。整體形成一條綠色生態的線觸媒。
(3)面觸媒
基于功能板塊分區形成的七大特色園區,每個功能板塊獨具特色又相得益彰,構成規劃區的面觸媒,使得整個規劃區整體協調,共同構成南洲新區最大的面觸媒。
結語:
本文基于城市觸媒理論的背景下,以株洲縣駕考中心配套區規劃項目為例,研究了城市觸媒理論在實際項目中的實踐途徑,探討了以觸媒點作為地區激活點,從而達到刺激地方產業升級轉型與經濟增長的可行性。在此,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對觸媒式城市建設提供有益的理論與實踐探索。
參考文獻:
[1]文聞,李鈮,曹文.城市觸媒理論在城市發展中的運用.規劃師,2011.
[2]許炎,黃富民,曹國華.機動車駕駛員訓練考試中心設計初探.江蘇城市規劃,2006.
[3]劉雪菲.基于城市觸媒理論的城市歷史街區保護與更新模式探析.山東:山東建筑大學,2011.
[4]榮玥芳,郭思維.城市事件觸媒理論解讀.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城鄉規劃,2008.
作者簡介:
周小虎,株洲市規劃設計院,湖南株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