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依據《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運用菲什拜因-羅森伯格模型,建立瞿曇鎮旅游資源評價體系,采用專家賦分法對瞿曇鎮旅游資源進行科學評價,為全域旅游背景下瞿曇鎮旅游規劃提供依據。結果表明,瞿曇鎮旅游資源數量眾多,類型多樣,重點旅游資源完整性好,民俗特色鮮明,宗教氛圍濃厚;但旅游資源品級較低,集群程度不高,個體規模小,品牌少,旅游服務設施薄弱,待開發的旅游資源占大多數,成為瞿曇旅游發展瓶頸。
【關鍵詞】全域旅游;旅游資源分類;旅游資源評價體系;菲什拜因-羅森伯格模型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旅游資源分類與評價是進行旅游總體規劃的基礎性工作。目前,國內旅游資源評價的理論體系已較為成熟,但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業發展依然薄弱。明確旅游資源分類,對旅游資源進行科學評價,有利于確定旅游資源的質量水平和開發潛力,推動少數民族地區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旅游規劃編制工作的開展。因此,有必要對瞿曇鎮旅游資源進行科學分類與評價,引導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業的發展。
瞿曇鎮位于樂都區以南約20公里、樂化公路西側,地理坐標為東經102°17′46″、北緯36°21′18″,東接峰堆鄉,西連蒲臺鄉,北與碾伯鎮接壤,南側緊臨化隆回族自治縣。歷史悠久,文化深厚,宗教氛圍濃。樂都區位于青海東部湟水河中下游,介于蘭州、西寧兩大省會城市之間,距青海最大的航空港——曹家堡機場35公里,蘭青鐵路、蘭西高速公路、109國道橫貫全區,區位優勢明顯。
1、旅游資源分類
依據《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 18972-2003),將瞿曇鎮旅游資源分為“主類”、“亞類”、“基本類型”3個層次。主類歸納為地文景觀、水域景觀、生物景觀、遺址遺跡、建筑與設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動7個。旅游資源亞類共計10個,其中自然旅游資源亞類4個,人文旅游資源亞類6個(如表1)。
2、客源市場分析
全域旅游背景下,根據客源市場的合理吸引半徑(80%的出游市場集中在距城市500km以內的范圍;由旅游中心城市出發的非本市居民目的地選擇范圍主要集中在距城市250km半徑范圍內)[1],結合游客收入水平、空間可達性及瞿曇旅游產品結構變動趨勢等因素,可將瞿曇鎮旅游目標地域市場細分為:
一級客源市場(基礎市場),即以瞿曇鎮為圓心,以1-2小時自駕車或者公交車為客源市場輻射半徑,為核心客源市場。這一市場內,游客量占總游客量的50%左右。客源地理區域和行政區域來源主要包括西寧、蘭州等鄰近城市為中心的自治區內其他城市,其至景區的距離約為100公里,當天可返回,也有部分會留宿1天,為近程市場。這些城市人口基數大且出游能力高,具有一定重復性,保證了客源市場的穩定。瞿曇鎮的氣候條件因素使其屬于避暑市場、夏季市場。目前瞿曇寺游客多為省內游客,較遠地區游客的游時為2~3日,總體上散客居多,為低端市場。
二級客源市場(“機會市場”或“邊緣市場”),即除本省外的其他國內省份、港澳臺及國際客源市場。主要集中在西北大中城市。若景區具有獨特且能激發游人興趣的游樂項目才能吸引該市場的游客。該客源市場游客約占游客總量的40%。從游客觀賞目的性來看,宗教觀光約占60%,信徒40%,外國人2~3%,主要為日韓游客。從旅游忠誠度來看,宗教觀光和研究學習的游客為強烈忠誠度。瞿曇寺保存的文物全國知名,很多考古學者、文物研究專家、藝術家及其他專業性旅游團隊會慕名而去,該部分游客雖數量少,市場份額不大,但要求高,利于促進瞿曇鎮核心景區服務質量和設施水平的改善和提升。
3、旅游資源評價
3.1建立旅游資源評價指標體系
本標準依據(GB/T18972-2003)《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進行旅游資源共有因子綜合評價系統賦分。設“評價項目”和“評價因子”兩部分。評價項目為“資源要素價值”、“資源影響力”、“附加值”。其中:“資源要素價值”項目中含5項評價因子。“資源影響力”項目中含2項評價因子。“附加值”含2項評價因子(如圖1)。
3.2建立評價模型
根據菲什拜因—羅森博格模型[2],建立瞿曇鎮旅游資源評估模型:
(1)
其中:E為旅游資源綜合評價結果值,Qi為第i個評價因子權重,Pi為第i個評價因子評價值,n為評價因子的數目。
3.3記分方法
根據旅游資源評價等級表[2],評價項目和評價因子用量值表示。資源要素價值和資源影響力總分值為100分,“資源要素價值”85分,“資源影響力”15分。“附加值”分正負分,“在旅游綜合體中的地位”為正分;“環境保護與環境安全”分正分和負分。
通過《瞿曇鎮旅游總體規劃(2014~2030)》項目實踐,邀請專家進行賦分得出旅游資源評價賦分標準表(如表2)。旅游資源評價等級指標據旅游資源單體評價總分,分為5級,從高級到低級為:五級旅游資源:得分值域≥90分。四級旅游資源:得分值域≥75-89分。三級旅游資源:得分值域≥60-74分。二級旅游資源:得分值域≥45-59分。一級旅游資源:得分值域≥30-44分。此外還有:未獲等級旅游資源,得分≤29分。其中:五級旅游資源稱為“特品級旅游資源”;四級、三級旅游資源被通稱為“優良級旅游資源”;二級、一級旅游資源被通稱為“普通級旅游資源”[3]。
4、旅游資源評價結果與分析
本文選取12個具有旅游開發價值的資源進行分級評價,參考2008年編制的《樂都旅游總體規劃》中對樂都旅游資源的評價分級,評價得出瞿曇鎮有四級旅游資源1個,為瞿曇寺(83分);三級1個,為藥草臺寺(73分);二級3個,為藥草臺林場(50分)、南山積雪(49分)、蓮花洞(46分);一級3個,為藥草泉(36分)、瞿曇大泉(35分)、官隆古洞(33分),共計8個。
瞿曇鎮旅游資源評析如下:
(1)旅游資源數量多,品級低,四級旅游資源僅有1處,各單體資源布局分散。
瞿曇鎮旅游資源類型多樣,基本類型約為10種,各級旅游資源共計8個,但集群程度底,大部分景點品級低,個體規模小,單體資源數量少且分布分散,可進入性差,待開發狀態。如瞿曇寺位于瞿曇鎮中心區;南山積雪位于瞿曇鎮最南端,距瞿曇寺約10公里[4],單體資源距離可達10km;南山積雪游覽時間約為2小時,從曹家堡機場至該景區約110公里,單程路途需2小時,因此雙程行游比2:1,該數值大于1.5,導致游客選擇出行的可能性大幅降低。
(2)人文旅游資源以“藏傳佛教文化”為主,地域特色鮮明,民族文化交融。
瞿曇文化厚重,重點旅游資源完整,民俗特色鮮明,宗教氛圍濃。以瞿曇寺、藥草臺寺為代表的“藏傳佛教文化”,構成瞿曇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但有些資源并未得到應有開發,發展緩慢且知名度低,如“灰堆遺址”、“瞿曇三洞”等。
(3)旅游服務設施型類資源嚴重不足,開發程度低。
瞿曇鎮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薄弱[5]。全鎮目前僅3家二星級飯店,娛樂服務設施不足,尚未形成吸引游客的旅游服務設施型景點,導致已有景點合理開發不足,旅游資源潛力有待進一步挖掘。
結論:
通過結合國家標準和利用菲什拜因—羅森博格模型,采用專家賦分法,對瞿曇鎮旅游資源進行綜合評價,得出:(1)瞿曇鎮旅游資源類型多樣,但集群度低,布局分散,品級低;(2)瞿曇鎮旅游資源開發潛力大,但旅游基礎設施還未配套;(3)瞿曇鎮旅游資源開發程度低,知名度高但宣傳力度不夠。未來,瞿曇鎮旅游產業發展和規劃應注重挖掘資源潛力,充分發揮民族地區特色文化優勢,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旅游產業發展環境,促進旅游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陸林.旅游規劃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袁荃,曾克峰.基于AHP與菲羅模型評價地質遺跡景觀——以貴州思南烏江喀斯特國家地質公園為例[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2,(2):84-90.
[3]王嘉茵,瞿文政等.全域旅游背景下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業的發展及推廣對策——以廣東省乳源縣必備鎮為例[J].經濟師,2018,(6):133-134.
[4]郭騰昕.新型城鎮化導向下的瞿曇鎮總體規劃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
[5]褚璐曼.智慧旅游下的甘孜州旅游資源評價與開發研究[J].經濟論壇,2018,(2),66-68.
作者簡介:
張欣欣(1990-)女,碩士,助教,商洛學院城鄉規劃與建筑工程學院,主要研究方向:城鄉規劃與設計,村鎮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