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乙今 林珊珊 陸菲菲 史可 楊添
摘 要:采用訪談法,通過對8名農村回流兒童進行一對一訪談,從心理需求及社會支持兩個方面,圍繞新時期社會支持系統對于農村回流兒童心理需求的影響進行分析探討。訪談得出以下結論:①農村回流兒童的心理需求以歸屬與愛的需求為主,安全需求不足;②社會支持以家庭層面和同伴層面的近端支持為主,社區政府層面的遠端支持不足;③社會支持系統不足影響心理需求的滿足;④農村回流兒童期望得到社區及政府的關注與幫助。
關鍵詞:農村回流兒童;社會支持;心理需求
中圖分類號:C91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394(2018)01-0074-05
一、問題提出
隨著中國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的發展,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群體在這個過程中伴隨著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大潮而產生,并且已經形成巨大的群體規模,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對于勞動力回流的解釋,一種理論認為是從個人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出發的個體行為選擇的結果。人口流動的目的在于改善其自身的生活條件,當流入到城市的農村勞動力在城市中的生活條件并沒有得到改善,或者遷移者家鄉有更好的投資機會時,他們往往就需要再次進行選擇。[1]在這樣的勞動力流動趨勢下,一個特殊群體應運而生,他們曾經跟隨父母進入城市學習生活,但由于我國目前的戶籍制度、特大城市嚴控人口的相關政策以及家庭經濟條件的限制,無奈返回家鄉接受教育或待業的6~18歲兒童,這個特殊群體被稱之為農村回流兒童。由于城鄉二元格局造成的文化割裂,回流兒童從流動兒童變回了留守兒童,這種身份的轉變,使其文化認同感更為困難。這部分群體兼具有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雙重身份,成為留守兒童中最弱勢的群體,怎樣培養其積極心態,提升他們的學習力和就業力,這是解決新時代新矛盾的體現。
與同齡兒童相比,農村回流兒童的心理更容易缺失歸屬和愛,其個人經歷造成的心理發展特點也存在更多潛在的不穩定性。在城市學校強烈的歧視知覺形成的怯懦感、壓抑感和自卑感可能影響了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從而阻礙了他們回到農村后融入新集體、新環境的適應過程,可能會變得更為孤僻、閉鎖。他們經常在日常生活及行為習慣問題上遇到了困難,且不能與教師及家長很好的溝通。[2]大多數的農村回流兒童在城市中產生歧視知覺使他們感到在戶籍限制下入學、升學、社交等方面遇到各種不公平的對待,使得他們確立自己是“局外人”身份。[3]正是這種“局外人”身份,使得農村回流兒童更希望尋求群體歸屬感和友誼,渴望得到父母的關心。他們在遇到心理困擾或心理問題時希望獲得外部幫助,希望得到接納、信任、傾聽、尊重、理解等情感性支持。
農村回流兒童是一種特殊群體,他們心理發展特點、生存狀態等方面都具有明顯不同于一般兒童的特征,而相關文獻對于農村回流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的研究較為少見。因此,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農村回流兒童進行深度訪談,從心理需求的視角出發,探索農村回流兒童的社會支持現狀,有助于他們更好地融入新環境,以促進農村回流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以農村回流兒童為被試,采取方便取樣法選取8名被試 ,因倫理原則,分別命名為A1、A2、B1、B2、C1、C2、D1、D2。其中女生6人,男生2人。
(二)訪談法
本研究采用訪談法對8名被試以一對一的方式進行訪談,在被試覺得合適的時間和場合面對面或電話錄音完成,以深度訪談的方式收集資料。在征得被訪者同意后進行錄音或做筆記,訪談完成后盡快進行轉錄和對比并進行整理。
1.訪談提綱編制
查閱文獻,在已有的理論和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研究者對農村回流兒童的了解編制結構化的訪談提綱。訪談提綱通過研究小組多次討論和修改而確定。訪談提綱包括指導語、人口學信息以及封閉式的訪談問題,主要從基本信息、心理需求和社會支持三個方面展開。如,“你覺得朋友對你來說重要嗎?表現在哪些方面?”“完成那些事情會讓你很有成就感?”“你遇到問題或麻煩的求助方式有哪些?”“你遇到煩惱會找人傾訴嗎?找哪些人傾訴?”等等。
2.預訪談
在正式訪談之前進行預訪談,并將預訪談的結果在組內進行分析和討論,以完善訪談提綱,同時,也可以為正式訪談提供經驗。在預訪談的基礎上,總結正式訪談中需要運用的溝通技巧和注意事項統一訪談要求,提高訪談技術。
3.正式訪談
以正式訪談提綱為依據,對訪談對象進行一對一的深度訪談,訪談過程中可就某些細節性的問題進行深入了解,搜集有價值的訪談信息。
4.轉錄和分析文本
訪談后閱讀并分析訪談材料,并提煉訪談內容所體現的主題,考慮主題之間的關系,對轉錄文本進行進一步分析。
三、統計結果與分析
根據訪談的內容進行編碼整理,結果如表1所示。
(一)歸屬與愛的需求更加顯著
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歸屬與愛的需要處在第三層次,僅次于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馬斯洛認為,愛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健康的、親熱的關系,包括互相依賴。這個年齡階段的農村回流兒童,在滿足了前兩個層次的需要后,歸屬與愛的需要就更加顯得重要,他們渴望得到關心、照顧與幫助。農村回流兒童對社會的方方面面開始關注,群體中的交往需求也大大增加,這時不僅限于希望擁
有家人的愛護和幫助,得到他人的信任和認同,也是這個群體最為強烈的需求。通過上表1的數據,在8名被試中涉及歸屬與愛的需要被提及14次。其中,受訪者A1:“朋友對我很重要,跟他們在一塊就會感覺到很開心,一起玩他們經常會逗笑我。”受訪者B1:“在家鄉讀書跟朋友們都比較熟,而且對家鄉有一種依戀感,所以對我來說更好,更喜歡這種氛圍。”“對我來說,理想的交往方式應該是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這樣的話,溝通啊,交流啊,還有生活相處都比較方便,很合得來,就有種歸屬感?!笔茉L者D2也談到:“特別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就跟其他的家庭相比我覺得我們家會好特別多;當你失意的時候,你就能感受到那種家庭的溫馨,都會覺得有個依靠?!?/p>
其次尊重的需求提及次數也較多,馬斯洛認為這類需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自尊和來自他人的尊重。自尊包括對獲得信心、能力、成就和自由等愿望;另一方面,要求來自他人的尊重包括威信、承認、地位、名譽和賞識等。作為農村回流兒童他們從城市又回到農村,生活環境的突然轉變難免會帶來心理適應問題,不同于城市的鄉村文化,陌生環境可能暴露出的冷漠和排斥,以及缺少軟硬件的教育和活動設施,會在其心理上帶來挫敗感和孤獨感,這時他們渴望得到承認與尊重,需要一定的成就感。受訪者C1:“擅長的事情好像沒有發現,但要是說做完有成就感可能是上高一的那會吧,那時候英語比較好,然后就是做完一個閱讀理解錯得很少,就比較有成就感?!笔茉L者D1提到:“被大家認可的時候,我會覺得特別欣慰?!?/p>
(二)近端支持為主,遠端支持不足
社會支持作為人際關系密切程度及質量的一種認知評價,是人們適應各種人際環境的重要因素。農村回流兒童屬于弱勢群體,他們需要來自各個方面的關愛和支持。[4]因此,在社會支持的角度研究農村回流兒童的需求情況對他們的權益保障是很有幫助的。
社會支持系統是個體、與個體日常生活緊密接觸的近端支持,以及與個體有直接或間接聯系的遠端支持構成,并且這些支持能被個體感知、評價和利用。[5]其中,近端支持為日常生活中和學習中接觸較多的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同學和老師等可以與之面對面交流的支持源,這些支持源與農村回流兒童之間發生的支持行為,以及支持行為發生的支持環境。而遠端支持包括直接支持(如在外打工未與之一起返回家鄉的父母的情感或物質關懷)和間接支持(如國家相關的政策措施)[5],但一般情況下是不與農村回流兒童有直接面對面接觸。通過對農村回流兒童的社會支持現狀的訪談,不同來源的支持是極不平衡的。這個群體的社會支持主要以家庭層面和同伴層面的近端支持為主,農村社區的遠端支持不足。
一方面,在8名被試的訪談中均提到他們的社會支持主要都來自于家人和朋友等家庭層面和同伴層面提供的幫助。受訪者A2:“假如我遇到困難了,更愿意找朋友的幫忙,向朋友尋求幫助一般都是最方便最快捷的?!笔茉L者B2:“遇到困難時,一般是尋求父母的幫助是比較有效果的。在人際交往方面,父母可以給我更多的引導,就是通過教我怎樣與人相處,給我的幫助很大??偟膩碚f父母,朋友與同學是給我幫助最多的。父母和朋友是最值得信賴的?!笔茉L者C1:“如果感情方面的一些問題會找好朋友傾訴,如果是比較大的問題就是跟父母講,然后就問他們的意見是什么?!彪m然訪談中來自老師的支持也提到過很多次,但主要都停留在學習層面,很少關注生活和心理發展等。受訪者A1:“老師的幫助主要就是學習上的,現在老師也就關注我們班扣分不扣分什么的,如果有關注交流平時生活這樣的老師也挺好。”受訪者A2:“老師也只管你的學習,其他都不會問,不會問到學校會不會不適應?!?/p>
另一方面,農村社區的支持卻十分欠缺,其原因主要有:第一,個體不曾關注,不信任社區政府,對這方面了解很少;第二,社區和政府方面存在不足,對回流兒童這個群體不夠重視。受訪者B1:“對所在的社區有關回流兒童方面所做的工作沒什么了解的,這邊應該是沒做過什么工作吧,就是很少。也沒有向社區尋求過什么幫助,因為有需要幫助的時候肯定不會去找社區,感覺它沒什么用吧。”受訪者C1:“曾經沒有向社區尋求過幫助,因為從來就是沒有想到過要去尋找社區、區政府幫助的??赡芫褪钱惖馗呖嫉臅r候想過政府會不會出臺什么政策,最后也沒有,但是那次自己轉回去后就沒有再考慮這個問題。”受訪者C2:“居委會之類的沒有幫助過我,我不太關注這個,也不是不太了解,就是我不接觸這個,一般靠父母不需要問別人。”
(三)社會支持系統不足對心理需求具有不利影響
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緩沖了生活事件對健康的損害作用,有利于身心健康和社會幸福[6],直接影響精神健康,對于滿足精神需求方面存在重要意義。但訪談顯示社會支持范圍受偏見影響,大多停留在家庭層面和同伴層面,其他支持系統缺失,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回流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一方面,他們主要的心理需求體現為來自家人和朋友歸屬與愛的需求,來自社會安全的需求不足,如受訪者C2:“之前在工廠做過一個蓋章的工作,就是在工場識別貨物的正確與錯誤,因為工資太低了就沒有做下去。居委會之類的也沒有幫助過我?!绷硪环矫?,農村回流兒童對社區政府方面的工作也有所期待,目前沒有看到實質性的作為,大多選擇不信任,同時,還是希望社區政府能夠關注他們。如受訪者B1:“對農村社區還是有期望的,希望他們能夠能關心青少年的不管是心理還是身心健康方面,體育活動等,還是希望他們能做出幫助的。”
四、結論和對策
(一)結論
本研究通過訪談農村回流兒童的心理需求和社會支持,初步得出以下結論:(1)心理需求以歸屬與愛的需求為主,安全需求不足;(2)社會支持以家庭層面和同伴層面的近端支持為主,社區政府層面的遠端支持不足;(3)社會支持系統不足影響心理需求的滿足;(4)農村回流兒童期望得到農村社區的關注與幫助。
(二)對策
1. 家庭營造和諧環境
現階段以父母和朋友為主要社會支持,因此父母應該多陪伴孩子,讓孩子滿足愛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應教導孩子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同時也要及時了解孩子的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的情況,多給予正面積極的反饋,例如表揚和鼓勵,要學會調節和控制自己的負性情緒,為孩子創造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7]
2.學校加強心理教育
學校要發揮其教育作用,教育不僅僅體現在學習成績上,更應該關心農村回流兒童的心理健康與心理需求,增強教師在心理教育中的責任意識和在教師中普及心理教育知識,關注農村回流兒童這一群體的需求,當學校這一支持源無法滿足時,就需要求助當地社區等機構,通過學校的介入促進農村回流兒童更好地適應新環境。
3.政府制定相關政策
政府部門、社會機構等可根據研究者實際調查結果等多種途徑了解到農村回流兒童群體的需求,進而對相關的政策、制度等作出調整,引導鼓勵或購買非政府組織及社區服務組織的發展,使他們加入到關愛農村回流兒童的隊伍中來。一方面,政府要在社區教育中起主導作用,積極配置資源,搞好統籌管理,為社區教育良性運轉提供各種物質與制度支持[8],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教育投入,充實農村的教育資源,積極拓寬教育領域,豐富教育活動[9],大力發展農村社區工作者隊伍,加強社區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8]另一方面,我國現行的戶籍制度與人口流動需求十分不適應、不協調[10],建立在戶籍制度上的教育管理體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9],很大一部分農村回流兒童是由于我國目前的戶籍制度以及特大城市嚴控人口的相關政策導致其不得不返回家鄉,因此,也應從我國的實際國情出發,改革戶籍制度,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制度,讓流動兒童不再成為回流兒童。
4.社區落實基層建設
政府層面提供的社會支持更多地屬于正式的社會支持,其工具性特征更為明顯,因此,最終還要落實到社區,引起社區的重視,在社區內為農村回流兒童提供支持和幫助,滿足其需求??梢栽谏鐓^內開辦農村回流兒童家長講座,介紹剛返鄉的回流兒童所具備的一些特點和需要的幫助,以讓家長能夠更好地關注回流兒童,同時,也可以教授農村回流兒童一些尋求社會支持的方法,以讓其在需要幫助的時候能夠找到恰當的幫助,讓他們對社區和政府樹立信心,社區和政府也在關注著他們這個群體。
農村回流兒童是兒童中需要特別關注的一個群體,他們跟隨父母來到城市,又由于戶籍制度和家庭經濟條件等因素不得不返回家鄉,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他們沒有被引起重視,很有可能對其造成二次傷害,會在心理需求、社會適應等方面產生困擾,這不僅是每個回流兒童小家庭亟需解決的問題,也是社會大家庭的問題。所以,家庭、學校、社會三元共育,為農村回流兒童的教育及心理健康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 石智雷,楊云彥.家庭稟賦、家庭決策與農村遷移勞動力回流[J].社會學研究,2012(3):157-181.
[2] 肖前玲,金紹榮.對119名初中“回流生”的調查與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 2006(8):67.
[3] 劉霞,趙景欣,申繼亮.歧視知覺對城市流動兒童幸福感的影響:中介機制及歸屬需要的調節作用[J].心理學報,2013(45):568-584.
[4] 李軍學.試論弱勢群體社會支持系統的建構[J].理論與改革,2004(6):73-76.
[5] 雷鵬,陳旭,關幼萌.留守兒童社會支持系統干預模型的建構[J].教育導刊,2010(12):30-33.
[6] 肖水源,楊德森.社會支持對身心健康的影響[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87(4):783-187.
[7] 戴斌榮.流動兒童的心理特點與教育對策[J].教育評論,2011(3):35-37.
[8] 何紹輝.社會結構轉型與女大學生受害防治[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5(1):19-24.
[9] 常娜,曹輝.當前中國農村處境不利兒童的發展困境與抉擇[J].教育探索,2016(1):47-49.
[10] 田山俊.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及對策[J].當代教育科學2008(11):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