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兵 吳智勤
摘 要: 高校教師是大數據收集和應用的主要群體。構建大數據倫理對于規范高校教師科研、教學、社會服務行為及促進群體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首先綜述大數據倫理研究現狀,并結合高校教師的角色和任務,重點討論“高校教師大數據倫理”的內涵并給出定義;然后分析其面臨的挑戰,并提出高校教師大數據倫理的培養策略,為該領域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高校教師;數據素養;大數據;大數據倫理
中圖分類號:G25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394(2018)01-0104-04
倫理一般是指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不同主體,為調節相互利益關系所確立的價值規范。高校教師作為大學殿堂中知識的傳播者和靈魂的塑造者,一方面,由于身負科研、教學和社會服務三大任務,需要收集各類數據并綜合應用,這已成為大數據應用的主要群體;另一方面,又深度參與科學研究、課堂教學和社會活動,在與群體內部成員或其他主體成員密集交流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以大數據互動為基礎的復雜利益關系,這些關系需要加以調節和規范,最終形成面向高校教師的大數據倫理。
伴隨大數據技術的迅猛發展,大數據倫理成為學界研究的熱點。宋振超等[1]討論大數據時代網絡信息倫理失范的原因,并提出相應對策;岳瑨[2]認為,大數據技術不僅內含道德意義,同時面臨如何縮小數字鴻溝、防范數據失信和保護個人隱私等倫理方面的挑戰;董軍等[3]梳理了國內相關文獻,闡述了大數據技術倫理問題表現形態、產生原因和治理對策;黃欣榮[4]認為大數據作為一種新技術,在倫理觀上遇到數據足跡、隱私保護、行為預測和人性自由等諸多問題,迫切需要制定新倫理與新規范;何勝等[5]認為,大數據倫理是大數據素養的核心內容之一,并提出以圖書館大數據平臺為依托,在大數據意識培養、大數據能力提高和大數據倫理內化三個層面上對應開展“大數據素養”教育的策略。
學界分析了大數據倫理存在的問題,認識到構建大數據倫理的迫切性,提出應對策略,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相關文獻偏重討論大數據倫理的一般意義,缺乏針對特定主體的大數據倫理的分析,特別是有關面向高校教師的大數據倫理的內涵以及培養策略的研究方面,學界鮮見討論。本文首先分析大數據倫理要素,然后密切結合高校教師角色,提出面向高校教師的大數據倫理的定義,并分析其內涵,在此基礎上討論其培養策略。
一、高校教師大數據倫理
大數據倫理的內涵討論已見于部分文獻[1,3,4,6],但由于角度不同,其內容也存在較大差異,概括來看,一般都包含數據權限、數據隱私和數據權利三大要素,如圖1所示。
(一)大數據倫理要素
1.數據權限
數據權限一般指個體(或機構)在數據收集和使用的過程中所涉及的權限,以確保正當情形下數據可訪問和不當情形下數據被保護[6]。大數據時代,由于信息的普遍共享,個體(或機構)的數據也構成他人或其他機構的大數據源端,這些海量數據被收集后可永久存儲并被反復使用。
正當使用數據能極大提升生產效率。如:各種在線購物平臺(阿里巴巴、京東等)不僅通過優化商品流通過程,給人們生活帶來舒適感和提升便捷度,而且在對個體信息(如:用戶特征、購物習慣等)的挖掘基礎上,能夠進行精準個性化推薦,從而提高商品流通效率。
不當使用數據會導致各種社會問題。如:在歷史上曾發生的“蘋果”手機通過其“后門”自動收集用戶的敏感數據,以及斯諾登所爆出的“棱鏡門”等事件中,由于相關機構利用其技術優勢侵害了他人的數據權限,沖擊了數據使用規范,違背了大數據倫理。
2.數據隱私
隱私數據一般指個體敏感數據,包括:個體信息(如:年齡、教育程度、收入、健康和家庭成員情況),以及個體參與各種社會活動的信息(如:網購記錄、社交軟件的聊天內容、手機通話和短信記錄以及交通監控記錄等)。數據隱私的核心是如何保證個人隱私不被泄露的問題。[4,6]大數據時代,由于數據采集的智能化水平的提高、不同類型數據整合能力的飛躍,以及數據挖掘技術的發展,個體數據被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廣泛收集、整合和挖掘后用于“用戶畫像”,并可依據該“用戶畫像”進行精準營銷,甚至被商業化販賣以不當獲利,危及了用戶的數據隱私。
3.數據權利
“權利”屬于法律范疇,數據權利可以理解為個體(或機構)如何依據相關法律規定獲得所需要的數字資源。與上文“數據權限”相區別,數據權利更加關注個體(或機構)如何平等地獲得數字資源。大數據時代,以云計算為標志的技術創新使得數據的收集和使用變得高效,數據價值和數據權利內涵發生變化,從而引發了大數據權利的討論。一般而言,數據可以分解為數據內容和數據載體兩個部分。數據內容來源于個體(如用戶)的信息,而數據載體由數據記錄者(如在線購物平臺可通過軟件系統收集海量的用戶購物記錄,高校的教務系統可以收集學生的巨量的學習檔案等數據)提供。個體對數據具有個人隱私權,而數據記錄者由于耗費了人力或物力資源(主要用于數據存儲、計算和加工),對其所記錄的數據具有數據使用權。然而這兩類權屬經常相互沖突,如何準確界定非常重要,但目前來看,二者權利在法律層面上未有明確規定。
(二)高校教師大數據倫理
1.高校教師大數據倫理定義
如上所述,雖然學界已較多討論一般意義上的大數據倫理,但是有關高校教師大數據倫理,未見有文獻涉及,目前尚缺乏明確的定義。
由于在社會生活中,高校教師主要扮演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角色并承擔相應責任,本文將其角色和大數據倫理要素相融合,將高校教師大數據倫理定義為:高校教師在履行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責任過程中,通過運用大數據技能和學識,達成尊重數據權限、維護數據隱私和履行數據權利等系列目標所需遵循的倫理規范。
作為一個特殊的知識分子群體,高校教師在大數據時代既是數據使用的主體以及知識創新的引領者,又是大數據應用的受益者,高校教師大數據倫理不僅具有大數據倫理一般意義的共性特征,還具有特定的內涵。
2.高校教師大數據倫理內涵
如圖1所示,高校教師大數據倫理包含以下三個方面。
(1)基本倫理?;緜惱硪话阒父咝=處煈毡榻邮艿囊幏?,可以理解為該群體對于大數據應用和服務的共同承諾與聲明。第一,遵守基本數據道德。高校教師首先是一個數據使用者,應當具備一個數據使用者應有的道德素質和水準。高校教師只有遵守基本的數據規范,才能起到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的表率作用,從而正確指導學生的數據行為。因此,基本數據道德是高校教師大數據倫理重要組成部分。第二,倡導社會服務規范。社會服務職能是高校教師的三大任務之一,運用數據技能獲取知識,以知識服務社會,激發社會風氣的正能量,是高校教師的重要職責。高校教師應當在教學與科研之外,積極關心并參與社會服務,并運用個人的大數據技能,以社會公益為基本目的參與社會活動,特別注意遵守數據自律原則,為社會樹立正當使用數據的典范;而對于他人或團體不當獲取數據的行為,應予以反對和抵制。
(2)學術倫理。學術倫理主要關注個體在從事科學知識的生產、傳播、交流以及評價等科研活動過程中所具有的數據倫理問題。第一,尊重他人學術成果。在學術研究過程中,高校教師需要利用海量的數據(如:各類文獻數據、互聯網數據等)進行科學探索和研究:必須尊重他人的學術成果,對成果中的數據正確引用,恰當評價,秉持誠信與良知,不抄襲、剽竊他人作品,不捏造、篡改學術數據。第二,維護個體學術權益。高校教師還須珍惜個人的學術成果,本著高度的責任心與正直的人格從事學術研究:在出版的成果中注意保護個體數據;一旦成果數據被不當使用或被竊取或篡改,即依據相關法律法規維護個人數據權利,
(3)師生倫理。師生倫理主要用來調節高校老師和學生的數據行為。第一,構建教學互動關系。教學活動是大學教育活動的主要方面,高校教師不僅傳授知識,而且促進學生智慧的形成和精神的培育,并塑造學生完善的人格品質。大數據時代,數據是知識的重要載體,教師對數據的采集、處理和應用貫穿于教學過程中。高校教師在提高個人的倫理修養的基礎上,要把自己的倫理觀念以及相關案例(如何保護數據權限、如何處理數據隱私,如果維護數據權利的相關案例)作為知識傳遞給學生;還需促進學生倫理觀念的潛移默化(在教學過程和日?;舆^程中,尊重學生的數據權限、保護學生的個人隱私;當學生有維護數據權利的需求時,能夠采取行動維護學生的數據權利)。第二,堅守數據平等理念。師生自己需維系平等的數據倫理關系:由于教師能接觸到學生的隱私數據,教師應該尊重并保護所了解到的隱私,如學生的家庭檔案,個性愛好等;教師還應保護學生的數據權利,當與學生在數據權利方面有沖突時,應當理性溝通,尊重學生自我意識、主體意識和成人意識。
二、高校教師大數據倫理面臨的挑戰
(一)技術負面效應沖擊基本倫理底線
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促進生產率提高的同時,其負面效應也日益突出,與信息資源和數據共享相伴而生的是隱私的泄漏和犯罪活動的智能化。另外,對大數據的依賴所導致的數據崇拜,極易使人們忽視數據應用的道德問題和社會生活中的數據規范問題,從而沖擊基本倫理。高校教師作為知識精英,是大數據技術的重要使用者,更易受到負面效應的影響。
(二)功利主義盛行使得學術不端頻發
市場經濟大潮下,功利主義風氣盛行,高校教師群體難免受其影響:一方面,對大數據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缺乏關注和思考,導致精神空虛和倫理底線失守;另一方面,過于追求大數據帶來的科研價值和商業利益,在科學研究和成果發布中急功近利,使得學術不端問題高發。
(三)外部規約缺失導致師生倫理虛化
外部規約包括社會監督機制和法律強制規定。由于大數據技術及其應用的迅猛發展,社會監督機制未能及時建立起來,因而,對高校教師的行為缺乏監督。一方面,在教學互動和師生數據行為規范方面均存在缺失; 另一方面,《教師法》《教育法》和《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等法律法規,涉及有關高校教師的倫理規范,特別是大數據倫理規范的仍是空白,從而使得師生倫理處于虛化和失范狀態。
三、高校教師大數據倫理的培養策略
(一)強化基本倫理教育
當前高校教師的大數據素養滯后于大數據的發展,因此對高校教師開展大數據倫理教育非常必要。大數據有較高的技術門檻,其掌握在技術精英、企業和政府手中。高校教師作為技術精英的主要群體,能夠通過培訓或自我學習的方式盡快掌握大數據技能,并能在基本數據道德和社會服務規范上具有較高的話語權,有能力參與制定倫理規則并率先垂范。
(二)嚴守學術倫理底線
在高校教師培養和繼續教育過程中,應注重對教師學術倫理規范的培育,注重數據倫理課程的開設,增加有關學術規范的課程和講座,有效實施高校學術倫理教育,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學術倫理觀念。通過教育,使教師學會在提高其大數據技能的同時,自覺地從哲學和道德角度思考學術活動的智慧品質與精神內涵,提高學術倫理修養和境界,從而自覺遵守學術倫理底線。
(三)建立師生倫理規范
現有的法律難以解決高校教師大數據產生的倫理問題,因此,制定新的法律法規,并加強政府在大數據相關活動中的監管十分重要。圍繞師生“教學互動”和“數據平等”等核心問題,建立師生倫理相關法律和道德規范,為高校教師大數據倫理良性發展提供法律監督和政策保證。
四、結語
本文探討的高校教師大數據倫理將大數據倫理要素融合到教師角色中,即密切結合教師三大任務:教學、科研和社會,從而對應衍生出“基本倫理” “學術倫理”和“師生倫理”高校教師大數據倫理架構,這對于大數據倫理這一領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而基于其他視角的討論,是本文后續研究重點關注的內容。
參考文獻:
[1] 宋振超,黃潔.大數據背景下網絡信息的倫理失范、原因及對策[J].理論與改革,2015(2):172-175.
[2] 岳瑨.大數據技術的道德意義與倫理挑戰[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6(5):91-96.
[3] 董軍,程昊.大數據技術的倫理風險及其控制[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7,33(11):80-85.
[4] 黃欣榮.大數據技術的倫理反思[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5,36(3):46-53.
[5] 何勝,周兵,李仁璞,等.面向高校教師的圖書館“大數據素養”教育策略研究[J].現代情報,2017, 37(7):84-88.
[6] 宋吉鑫,魏玉東,王永峰.大數據倫理問題與治理研究述評[J].理論界,2017(1):48-54.
責任編輯 蔣云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