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官網近日消息,該校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便宜且可持續的方法,利用細菌將光轉化為能量來制造太陽能電池。這種新電池產生的電流密度比以前此類設備更強,且在昏暗光線下的工作效率與在明亮光線下一樣。研究人員表示,要在北歐和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這樣陰雨天氣比較多的地方廣泛采用太陽能電池,這項創新邁出了重要一步。隨著技術進一步發展,這類由活體有機物制成的源于生物的太陽能電池效率可媲美傳統太陽能電池板內使用的合成電池。
甩不掉的“鼻涕蟲”
最近,《科學》雜志報道了一種能用在濕滑的生物體表面的醫用黏合材料,這種新型材料是從鼻涕蟲分泌的黏液中發現的一種具有極佳黏合效果的蛋白質。它的黏合力大約1116焦耳每平方米,比現有的黏合劑黏合力大了100倍。研究者在跳動的心臟表面貼上一塊該材料,測試它在持續受力形變時的黏合效果。結果,材料不僅可以穩穩地貼在跳動的心臟上,還可以作為止血材料,使破損處的血液不再流出;經過大力拉扯,材料不斷伸長、變形,但和心臟接觸的黏合部分巋然不動。
研究人員還測試了這種材料在肝臟表面、皮膚、軟骨、血管等部位的黏合力,大部分結果都接近1000焦耳每平方米!
苔蘚也能成為“監測器”
日本科學家指出,分布于世界各地城市樹木及巖石上的苔蘚能夠測量大氣變化所帶來的影響,或可成為一種低價的城市污染監測手段。這是因為苔蘚往往以形狀、密度的變化,甚至以消失的形式來應對污染及干旱環境,從而幫助科學家觀測到大氣變化。
日本福井縣立大學的副教授大石義隆表示:“這種高性價比的方法對獲知大氣狀況至關重要?!边@種方法不僅成本更低,還可以反映生態系統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