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爾夫·多貝里
幾年前,我在度假途中突然生病了,本打算休息一下就算了,但身體狀況未見好轉,于是我決定去醫院檢查一下。
一位年輕的醫生在我的肚子上按來按去,然后按肩、 按膝。我覺得他不懂醫術,但不敢肯定,只好聽任他折騰我。檢查結束后,他說:“你需要吃抗生素,每次一粒,每日三次。在你的病情好轉之前會先惡化。”
我很高興有了一個檢查結果,就拖著疲憊的雙腿返回了酒店房間。第二天,疼痛果然加劇了。三天后,痛苦依然不減時,我打去電話。
“請將劑量提高到每日五次,估計還會疼一陣子的。”年輕醫生說道。我按他的要求做了。又過了兩天,我去了急救中心,醫生查明是盲腸炎,立即給我做了手術。
“見鬼,你為什么等這么久才來?”術后,那位醫生問我。
“因為我的病情變化完全符合那位年輕醫生的預測。”
“那位年輕醫生估計是個臨時護理人員。旅游旺季時,在所有旅游區都會遇到像他這樣的人。”醫生告訴我。
“在好轉之前會先惡化”的陷阱是確認偏誤的一種變體,使用這個花招大大有利于一個對專業一竅不通或對事情沒有把握的人。如果情況繼續走下坡路,就證明他的預言是正確的。如果情況意外地回升了,客戶開心,專業人員則可以將好轉歸功于他的能力——不管怎樣,他總是對的。
生活中,如果有人說“在好轉之前會先惡化”,你腦子里就應該敲響警鐘,警惕那個人其實對解決問題一竅不通。
(摘自《清醒思考的藝術》中信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