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

朋友是“70后”,跟我聊天,聊到短視頻項目,我說:“‘70后就不要做短視頻了,這個風口是留給‘80后的,快手的宿華、抖音和火山的張一鳴都是‘80到‘85這一撥的。不是說逆勢而為一定不行,但是‘60后‘70后從小在圖文環境里長大,對短視頻的感覺差很多。”朋友問:“那‘70后能做什么呢?”我脫口而出:“做智能汽車啊。”
為什么?這跟人生體驗有很大的關系。“90后”也可以做汽車,但“90后”理解的好車是什么樣子的呢?我猜就是一腳油門下去瞬間把別人都甩得沒影了的那種。但好車還真不只是一腳油門的事兒。“70后”好車和壞車都開過,駕齡十幾年。對車子的感覺是靠公里數堆出來的,特別是那些細膩而精準的感受和體驗,不是一腳油門踩到底就能換來的。40多歲的人開車足夠謹慎,卻不失銳氣,最知道一部好車需要什么,而一部好車也恰恰是為這個年齡的人準備的。如果這樣的你還在互聯網前沿搞爆款產品,可能希望不大了,但是把大數據、人工智能和講究品質的汽車結合起來,可能“80后”和“90后”還真的玩不過你。
沒有哪個年齡段注定落伍,每個年齡段都有它的風口,這些風口跟社會需求有關,更跟生命的體驗有關。
那么“60后”呢?很顯然,他們對于汽車的體驗已經衰退,但是對于身體緩慢變化的敏感是其他年齡段不具備的,所以“60后”的風口也許是醫療事業、養老產業。另一方面,“60后”可能是目前掌握資源最豐富的群體,足夠做成一些需要調動很大資源的事情,而不是湊三五個小伙伴開發一個爆款App碰運氣。“60后”還有一個風口是教育。“60后”處于人生經驗的頂峰,可以為師矣。
我們在人生的每個階段經歷不同的事情,獲得不同的生命體驗,因此,也會在每個年齡段得到不同的風口。在這個意義上,我覺得前段時間的“油膩”話題很無聊,也很惡毒,因為它不僅僅是對中年人的攻擊,更是試圖否認除了年輕之外的一切存在的意義,把本應多元化的社會價值完全收回到對年輕的無條件崇拜上。
過去我們崇拜年輕,那種粗放的、憑著感覺來的飛躍式發展主要靠的是年輕的沖勁。幾十年來,相比制造業、互聯網產業,這個國家的醫療事業、教育產業并沒有發展到預期的高度。也許現在我們能夠明白,醫療和教育這些領域,不是說大干,就能見效的。你的體驗和理解沒到位,給你再多的錢和再多的機會也是做不好的。現在是“60后”和“70后”中年人的優勢時期。中國的低端手機市場曾經被華強北的山寨機壟斷,必須要等到雷軍、余承東他們步入40多歲,造出來的小米和華為讓你握在手里覺得很像樣。這種對品質的理解和追求,必須和生命的體驗緊密結合。
總之,任何一個年齡段都自有風口,因為生命的體驗是無法替代的。對于中年人來說,不必手扶肚腩自覺威武,也不必因為油膩而自卑,我們仍在開辟這個國家前人所未有的事業,修補它在粗放發展的上半場所缺失的短板。(摘自《南都周刊》2018年第3期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