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頓
[摘要]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指導我們共產黨人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運用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科學方法論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導和推動中國大眾文化的健康發展是我們堅持的科學態度和指導思想。也是“高舉師范教育大旗”學子的責任和擔當。本文將結合所學專業,從科學方法論的內容原則及如何運用、中國大眾文化的產生和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四個方面,對運用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科學方法論引導和推動中國大眾文化的健康發展,保持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做一探討。從而進一步提高實踐理論,把握正確行動航向。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論;中國大眾文化;藝術實踐;健康發展
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揭示了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在當今時代依然有著強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導我們共產黨人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更加自覺地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增強辯證思維、戰略思維能力,更好地指導實踐。
做為一名在讀研究生,如何用用馬克思主義藝術思維去看待中國大眾文化、審視中國大眾文化、鑒賞中國大眾文化和創作中國大眾文化,是我們西北師大莘莘學子高舉師范教育大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應有的責任和擔當。對此,本文將結合所學專業、所學理論,從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科學方法論的內容原則及如何運用,中國大眾文化的產生及存在的問題和對策四個方面,對運用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科學方法論引導和推動中國大眾文化的健康發展,保持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做一探討。
一、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科學方法論的主要內容、基本原則及如何運用
首先,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對于具體的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是一個創造性的開放體系,它積極借鑒和吸收人類在社會認識和社會實踐中所創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具有與時俱進的品質風格和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
其次,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基本原則:一是客觀性原則。該原則要求我們始終堅持認識論的實踐標準,歷史觀的生產力標準和價值觀的人民主義標準。二是主體性原則。該原則強調從主體的角度觀察社會,堅持群眾史觀,反對英雄史觀。三是系統性原則。該原則注重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四是具體性原則。該原則表現為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五是發展性原則。該原則要求我們用運動、變化和發展的觀點去觀察和分析問題。
最后,怎樣運用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科學方法論指導實踐。一是絕不能脫離我國基本國情。從我國的具體國情出發,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出發點,也是我們必須掌握的科學方法論原則。二是要揚長避短。從客觀實際出發,采取科學的態度,堅持科學的方法,揚長避短制定政策,才有利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三是在學習中創新。學習的過程是破舊創新的過程,如果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解為閉關鎖國,與世隔絕地搞社會主義,那是形而上學的思維方法,是錯誤的、愚蠢的。四是堅持實踐標準。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根本觀點。我們不但要堅持,而且要勇于實踐,敢于改革,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豐富和發展,就一定能夠實現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宏偉目標
二、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的產生
“大眾文化”就是指在現代工業社會中產生的,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一種市民文化。通常指一個地區、社團或國家中新近出現的、被一般人所信奉和接受的文化。是大眾社會的產物,往往通過大眾文化媒介(如電影、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來傳播和表現。
從實質上說,大眾文化是在現代工業社會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的發展背景下,伴隨經濟技術革命特別是傳播技術革命而興起于當代都市的一種市民文化和物質文化消費。它不同于鄉土文化和群眾文化。具有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娛樂性,大眾傳媒的依賴性的特點。
中國當代大眾文化崛起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改革開放和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受港臺校園歌曲,鄧麗君歌曲,金庸武俠小說,日韓電視連續劇,美國戰爭大片等文化因素的影響,迅速發展。中國當代大眾文化是市場經濟的產物,是隨著大眾現代新媒體的發展而發展的,不管你承不承認,他都客觀存在,并且仍有一定地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的發展起著雙刃劍的作用,它的發展對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的發展起著增強或減弱的效果,同時大眾文化的發展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具有反向的作用力,可以說它們之間即存在著良性互動,又存在著消極影響。
三、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發展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大眾文化的產生和消費出現一種惟利是圖、毫無節制現象。尤其是大眾文化的庸俗化、商業化、娛樂化,引發了文化價值的潛在危機。大眾逐漸喪失了文化的感知力和創造力,不再關心崇高的理想價值,從而沉淪于自身感觀欲望的滿足。這是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要求既不相稱,必須引起我們高度警覺。
首先,就是為了追逐經濟利益,文化商品化,大眾文化社會引導功能偏離,對內在的人文價值和精神特性的忽視和消解導致大眾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低俗化、平面化、平庸化的傾向。對大眾文化娛樂性、世俗性的過度張揚,降低了大眾文化作品的藝術品味,放棄了文化對藝術“靈韻”的維護。
其次,就是一味追求新奇,大眾文化的標準變成純粹的逗樂、庸俗的調侃和感官的刺激,造成大眾文化發展的生態失衡。比如一度盛行的穿越劇,引發許多人的遐想,夢想一夜變成格格,享受榮華富貴,看不清這世界;再如暴走族致使城市交通受阻。諸如此類,嚴重誤導著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也嚴重破壞了大眾文化健康向上發展的生態土壤。
最后,大眾文化產品和文化活動失去人文意義與社會價值,使社會消費群體落人人文精神失落的陷阱。受西方文化的侵入,我們忘記了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眾多節日,而追求平安圣誕瘋狂和美酒加咖啡的夜生活;大眾的偶像不是陳景潤、陸文婷、喬光撲之類生產偶像,而是清一色的明星。這種價值觀念的扭曲,與現實社會發展的背離,文化航標的錯位,既暴露出大眾文化市場管理的缺位,也說明我們必須要用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科學方法論剔除其病毒,取棄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