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利
[摘要]高校思政課教學,要取得實效必須將理論知識實踐化,而這一目標的達成需要教與學互動方式多樣化。具體來說可以創設討論實踐課堂、翻轉課堂、時事評議課堂、主持節目課堂和紅色文化課堂等。
[關鍵詞]思政課教學;有效;理論;實踐化
學界對思政課程實踐教學的研究成果眾多。大概分為這樣幾類。
關于實踐教學組織形式探討的論文。例如趙增彥的論文《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多元化整合與一體化運用》(《東北師大學報》2013年2期)認為:多元化整合、合理化配置、高效率利用各種實踐教學資源,是完成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實現思政課實踐教學育人一元化目標的前提與基礎,決定著思政課實踐教學目標的實現范圍與水平。形成實踐育人合力,才能推動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實現可持續發展。豆艷榮的論文《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探討》(《歷史教學》2011年10月)認為思政課實踐教學應認定為輔助理論教學。但現實諸多因素常使思政課的實踐教學成為理論教學的點綴。只有建立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同時改革理論教學,才能使二者相得益彰。劉長生的論文《大學生社會實踐組織模式的創新——以安徽師范大學為例》(《高校輔導員》2017年10月),認為當前大學生社會實踐依然存在組織動員乏力、指導力量不足、內涵有待提升、保障支持不夠的現實困境。與專業課教學和思政課教學相耦合的“五化”社會實踐組織模式,探索實現學校頂層推動、學生全面參與、教師全程指導與社會資源有效支持聯動,是創新高校實踐育人組織模式的有益嘗試。
關于實踐教學育人功能的論文。如田傳信的論文《大思政視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實踐育人模式及其價值》(《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13年3月)認為構建高校實踐育人模式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文章結合高校思政實踐理論,從大思政視角出發,研究高校思政教育實踐育人模式的構建,指出這一模式的構建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學生主體性價值回歸的具體價值。宋曉燕、劉麗娟的論文《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價值觀教育統籌設計思路》(《吉首大學學報》2014年12月)針對高校思政課教學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理論與實踐脫節現象,探索將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價值觀教育統籌設計的思路,就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核心,通過“主題+專題”式的思政理論課教學體系設計,實現從學科教學為主導向教學育人為主導的轉化,找到促進理論教學與實踐育人相結合之有效途徑,促進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在實踐中思考、在實踐中養成。
關于實踐教學反思的論文。向澤雄的論文《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反思與重構》(《宿州學院學報》2010年12期)認為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存在著一些明顯的不足:一是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科學內涵還存在著一定的認識誤區和理論分歧;二是對于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現狀還缺乏深入細致地了解和把握;三是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實踐模式還有待進一步的反思和改善。因此,以科學界定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理論內涵為前提,以調查研究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之現狀為基礎,以構建“教師與學生相結合…‘內容與形式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以及“監管與保障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新模式為途徑,可以為解決當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之現實困境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學者們在探討思政教學實踐課題的過程中,從諸多角度研究,如實踐教學的組織形式、價值實現和反思等方面探討論述,但是在理論課程課堂中的實踐化研究還有待于進一步探討。
思政教學要堅持立德樹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團隊合作學習的能力,引領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認同。
一、討論實踐課堂
首先,在上課前給學生一個能引起興趣的話題,這類話題在時事新聞中選取最為有效,尤其是與生活有關的議題。在獲得學生們矚目傾聽之時,把它巧妙的過渡到今天理論課程的重點內容之中,并從中選取有個有爭議性或者有發言余地的論題,引導學生們去分組思考,思考之后,由組長總結發言,各組發言完畢,教師總結。這樣思政課教學就達到了既能在理論學習中弘揚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又能體現課程自身的學術實踐品質,科學地連接了歷史與現實。
二、翻轉課堂
時代的發展,信息資源渠道的拓寬,沖擊了思政課的教學模式,為了促進思政課教學的有效性,翻轉課堂這種組織形式,有必要被應用,并將多年積累的知識資源、理論課學術資源轉化為立德樹人育人資源。翻轉課堂的組織,一方面,要求教師教學技能的精湛,另一方面,要求教師知識的積累。翻轉課堂的積極意義在于為學生創設寬闊的學習平臺,加深對理論知識的認識和解答,溝通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改善課堂講授方式,連接理論與實踐是創設特色思政課教學的有效方式。
三、時事評議課堂
社會熱點問題在學生群體中同樣得到關注,高校學生可以根據思政課堂上所講的觀點和方法去理解熱點的新聞事件,促進提升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學生對熱點問題的評價和看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思政課程的效果。為此有效的思政課堂還應充分利用社會熱點問題向學生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科學理念。科學的價值觀對課堂教學產生重要的引導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運用社會熱點問題進行教學之時要與講授內容融會貫通,要有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的規劃。
四、主持節目課堂
在思政教學中,教師可以以各種有效的方式去闡釋課堂的組織,例如課前設計整個課堂為一個有趣的節目類型,為此要設計主題、論題和組織形式。設計好了之后,在實施教學中,教師就是一位金牌主持人,連接學生與知識,調節學習氣氛,避免冷場,并推高討論熱情,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職責是點評,在點評中運用專業知識引導闡述,從而引導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能體現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標。
五、紅色文化課堂
陜西省分布著許多紅色革命文化教育基地,思政課程要充分運用當地本土文化去對學生教育、熏陶。紅色文化資源與本地高校思政課教學相融合,不僅會讓學生受益匪淺,同時還會有利于陜西省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承和思政課教學內容的充實。此處課堂導入環節、課堂講授環節、課后反思環節要加強構建。
教師在課外實踐中,帶領學生積累資料,活動結束后讓參加實踐的學生將收集到的資料制成PPT。這些就是課內理論教學實踐化的關鍵知識傳播媒介。在課堂上,教師給予恰當導入,創設一個主題,接著學生開始講授,講授的內容就是本土紅色文化資源。這讓那些沒能親身參與的學生也能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綜上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中出現的抬頭率有待于進一步提高的現狀,有其內在的原因,例如吸引力不足、學生對知識沒有興趣、疲憊等,這些因素都制約著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效果的獲得。如何應對這一問題,我們應根據實際情況,選取有效的應對方式。
高校思政課教學,要取得實效必須將理論知識實踐化,而這一目標的達成需要教與學互動方式多樣化,老師設計不同的情境,運用課堂教學、社會實踐、通過體驗式教學和啟發式教學相融入,全方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樣不僅使教學方式變得多樣化,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教學內容。讓學生在討論、解決問題中,體驗其中的思想、價值觀念,使學生受到啟發,自覺樹立科學的價值觀、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