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姍姍 黃碧寧 陳煒
[摘要]瀾滄江-湄公河是亞洲重要的國際河流,沿岸國家眾多,流域內水文化遺產豐富多彩,無論是對中國,還是對沿岸其他五國都具有重要的保護意義。本文基于瀾滄江-湄公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水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分析了其數字化保護的必要性與可行性,以期為該流域內水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瀾滄江-湄公河;水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
水文化遺產是歷史上所形成的并且在今天仍然存在的水文化因子,包括人類治理水環境的物質建設成果、水管理的制度和社會規范、關于水的觀念和認識等不同構成要素。發源于我國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瀾滄江-湄公河是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其流域覆蓋233.19萬平方公里,由北至南縱貫中國、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越南6個國家,流域內人口眾多,并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豐富燦爛的水文化遺產,無論是對各國物質文明的發展,還是對精神文明的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隨著生態環境的破壞和現代文化、市場經濟的全面沖擊,如何通過進一步措施保護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化遺產成為沿岸六國共同面對的問題。
一、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水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必要性分析
(一)水文化遺產自身發展的需要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水文化遺產是沿岸國家文化領域的重要成就,同時也是了解各國不同歷史時期環境變遷的重要載體,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價值、生態價值、經濟價值、科技價值和水利功能價值等。在面臨氣候變化、現代文化沖擊等多種威脅背景下,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水文化遺產只有與時俱進、吸收現代因素才能永葆生命力。數字化保護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水文化遺產,利用數字化技術進行水文化遺產的采集、整理和存儲,通過多元傳播路徑促進水文化遺產的宣傳傳播,正是水文化遺產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發展自身的需要。通過數字技術與水文化遺產的結合,一方面可以打破地域限制,促進水文化遺產的挖掘整理和整體性保護;另一方面數字化宣傳方式如PC網絡平臺、智能移動設備等,對水文化遺產的國際化傳播也具有獨特優勢。
(二)促進流域水資源合作的需要
水資源是大湄公河流域最豐富、最具開發價值的戰略性資源。但由于流域內各國文化背景、經濟發展水平、地理位置等的差異,在具體的開發利用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定矛盾,如各國水資源利用目標、項目實施、公共利益的分歧等,主要依賴于國家間的談判、協商。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水文化遺產作為各國在漫長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智慧結晶,凝聚著各國人民的思維方式、價值理念和精神力量,雖分屬各國,但由于流域的連貫性、整體性,也具有各國共同認可的共性。通過數字化保護方式保護傳承水文化遺產,如建立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水文化遺產專題數據庫、數字化傳播各國水文化遺產等,從文化角度促進沿岸國家的政治互信和利益共享,也是新時期促進各國水資源合作的重要助推力。
(三)落實一帶一路、促進文化交流的需要
2015年3月國家三部委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以下簡稱“一帶一路”),明確提出了“一帶一路”的基本走向,并提出通過傳承和弘揚絲綢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廣泛開展文化交流、學術往來、人才交流合作、媒體合作等促進民心相通,為深化雙多邊合作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瀾滄江一湄公河次區域是連接中國、南亞、東南亞的重要交匯點,其獨特的地緣優勢使其成為我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亮點和重要平臺,意義突出。數字化保護沿岸共有的水文化遺產,不僅可以促進瀾滄江一湄公河流域水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護,還能喚起沿岸各國共有的水文化保護意識、促進沿岸六國的文化交流與民心相通,對促進各國合作交流、推動我國“一帶一路”建設具有重要AY-。
二、瀾滄江一湄公河流域水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可行性分析
(一)技術可行性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傳統文化保護工作的日益重視,結合數字化的時代背景,利用數字化技術保護文化遺產成了當前保護工作的研究熱點并已在實踐上取得了顯著成果,以“數字敦煌”為例,2016年5月1日正式上線的數字敦煌資源庫實現了足不出戶卻可以720度全景漫游30個經典石窟的壯舉,通過建立多元集成的數字敦煌數據庫、數字資產管理系統和數字資源永久保存系統,不僅有利于永久保存敦煌文化藝術資源,還為學術研究和多元利用提供了無限可能。因此,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水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也可多方借鑒經驗,推進數字化保護的順利實施。如采用數字技術拍攝、掃描、獲取、存儲水文化遺產信息,建設專題數據庫;創設虛擬博物館平臺,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水文化遺產的文化特色;利用現代傳媒技術,創新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水文化遺產的宣傳方式,大力推進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水文化遺產的合作交流等。通過借鑒國內外的優秀經驗,可以使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水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更具科學性和可行性。
(二)社會可行性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水文化遺產是深受各國人民喜愛的優秀傳統文化,將其進行數字化保護,使其從已經或正在瀕臨消亡的邊緣地帶重新得以挖掘、保存、發展和傳承,是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景和正在努力的方向。數字化保護的優勢使其在靜態保護瀾滄江一湄公河流域水文化遺產的同時,也能通過動態宣傳使水文化遺產獲得更大范圍的傳播。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水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后將更有利于實現其傳播與傳承的目的,也為其開發利用奠定堅實基礎。同時,瀾滄江一湄公河流域水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也是促進我國與沿岸各國合作的文化基礎,無論是對于沿線國家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展,還是文化的共同繁榮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
(三)政策可行性
2015年3月28日,中國政府在《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文件中指出,要強化多邊合作機制作用,發揮大湄公河次區域(GMS)經濟合作、中國-東盟“10+1”等現有多邊合作機制的作用,讓更多國家和地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在具體開放態勢方面,還指出要發揮云南區位優勢,推進與周邊國家的國際運輸通道建設,打造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新高地,建設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可以發現,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是“一帶一路”的關鍵節點和重要紐帶。同時,湄公河五國也是東盟的重要成員,在2016年3月23日瀾滄江一湄公河合作首次領導人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提出:“瀾湄合作機制是對中國-東盟合作框架的有益補充,有利于助力構建中國一東盟全方位合作升級版。”可見,瀾滄江-湄公河在我國對外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意義。數字化保護瀾滄江一湄公河流域水文化遺產,通過文化交流促進民心相通、政治互信,不僅有利于中國-東盟的合作與開放,也有利于我國“一帶一路”的建設,在政策上必然會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三、結語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水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有著理論與現實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綜上所述,數字化保護瀾滄江一湄公河流域水文化遺產是滿足其自身發展的需要、是促進流域水資源合作的需要,也是落實“一帶一路”、促進文化交流的需要。無論是從文化遺產保護角度,還是從沿岸六國經濟社會發展角度,瀾滄江一湄公河流域水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都是應該極力推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