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保
[摘要]可持續發展是生存和發展基本戰略,這一關鍵也是人類對社會以及經濟等作出的新的界定。伴隨著人類社會的迅發展,開始不斷對自然界進行索取,從而引發大量資源和能源浪費情況。水利水電工程的大量興建,對人類社會和經濟的迅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因此如何防治水利水水電工程建設中的生態環境破壞,已經成為人類共同關注的課題。本文分析了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就如何在發展水利水電工程的同時保護好生態環境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水利水電工程;生態理念;應用
近年來,隨著國家的各項水平的提高,水利水電設施建設也在不斷的增加,水資源的利用率也大大的增加了,更加有效的治理了我國水資源地表分布不均勻的狀況,但在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過程中,也有許多考慮不周的地方,比如,設施建成后對周邊環境的破壞,剩下的資源不能很好的再利用,造成資源浪費嚴重,基于此上兩點就應該在水利水電工程設計階段就引入生態理念,才能更好的與周圍還應相適應,在發揮水利水電工程的基礎上,更好的體現環保的理念。
一、生態理念在水利水電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有利于更好的保護生態環境,由于在水利水電的實施中,會對周邊的生態圈造成很嚴重的影改變,水土流失,堤壩坍塌,淤泥會堵塞河道,這些都會對生態發展產生影響。因此只有引入生態理念才能有效的避免和預防這些對自然環境損害。引入生態理念也可以把許多水利水電設計中的弊端變成優點,讓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不在遭受這項工程帶來的危害,同時也解決了我國地表水資源分布不平均的問題。引人生態理念,可以提高自然資源的應用,水利水電工程目的也是對水源進行合理的分布,讓人與自然更加和諧穩固的發展,對應的,引入生態理念,給人們帶來的便利是無法預計的,會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更能使整體的環境得到發展,促進生態平衡。
二、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生態的影響
(一)影響所在區域氣候
修建水利水電工程,會促使當地降雨量增加,水利工程大面積蓄水,陽光輻射提高蒸發量。降雨區域劃分出現變化,水庫溫度降低,庫區臨界降雨量減少。在一定距離之外的區域的降雨量增加。如果所在區域地勢較高,背風區域的降雨量會減少。此外,所在區域原有降雨時間會發生改變,以貴州省為例,一些大型水庫在夏季,水面溫度比較高,促使大氣流增強,從而增加了降雨量。當水庫建成之后,水庫區域的下墊面從陸面變成水面,和空氣之間進行能量的交換,交換的方式和交換的強度均發生變化,這就導致氣溫發生變化,年平均氣溫也有所提高。
(二)對水文水體的影響
修建水利水電工程對河道的水文水體會產生不良的影響。由于工程需要建水壩蓄水,原本一直流動的河水會變成一個人造湖泊。由于上游截流,下游的河流受到影響水量大幅下降,周圍地下水水位也將出現不規律變化,出現河流自凈能力受損等現象。以上是水文發生的變化,而在工程完成后水體也發生改變。
(三)對地質的影響
大壩修建完成之后,可能會導致地震或者滑坡現象發生。主要原因在于水體壓力增加,地殼應力增大,水分滲透到斷層當中,浸潤地殼,這時巖層中的空隙水壓力會增加。水庫巖發生滑塌,因為水庫水位升高,這時的巖坡土體抗剪能力下降,從而導致水庫出現塌方、山體滑坡,一些危險巖體會失去穩定性。水庫發生滲,這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水文四周的水文情況產生變化,如歸水庫當中的水已經被污染,或者書庫中的水是尾礦水,這時候出現滲透,就會導致四周的地下水受到污染。
三、在水利水電設計中應用生態理念的策略
(一)具有環保意識,重視生態評價體系
要想提升環保意識需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借助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強制約束功效;二是通過多種渠道做好宣傳,并且優化相關獎勵機制,這就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根據以往研究顯示,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過程中,會對當地環境造成極大的影響,針對其對生態環境不利的一面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策略,在實施過程建設過程中,必須要做好趨利避害。有關單位需發揮自身的職能作用,根據工程實際情況,對工程建設予以科學的評價,確保其最大價值。進行評價過程中,考慮在工程環境價值的同時還要考慮生態經濟效益,從多個層面分析確保不會影響到該區域生態環境,立足現狀,展望未來,考慮到長遠利益。
(二)推動生態理念與社會發展的融合
之前的水利水電工程功能形式單一,只能起到一種作用,設計的也是比較簡單單一的,大多數工程都是根據以前模版設計的,所以在根本上改變并不大。今天,這項工程如果還是只能發揮單一的作用的話,已然不能滿足當今人們的需求,所以水利工程也在隨著時代的發展更新在不斷的變化,已經不再是之前那種只具有一種功能的設施了,而是多種功能的復合承載體,只有這樣,才能形成生態環保的氛圍,才能為周邊環境做一份貢獻。
綜上所述,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過程中,會改變區域原有生態環境,對地質、水質、氣候均帶來一定影響。對此,在水利水電工程過程中,一定要充分考慮上述內容,努力實現水利水電工程的生態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