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育是學校教育工作中重要的環節之一,而德育作業也是學校在德育工作中較為重視的一部分。但在德育過程中,筆者也不難發現德育課程缺乏系統性、作業評價機制不完善、家校合作不深入的問題。在深入了解多個學校德育開展情況、家長對學校德育的評價后,筆者以期通過分析德育問題產生的原因,從家校合作角度對小學德育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小學德育;家校合作;德育作業
德育是學校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環節之一,而德育作業也是學校在德育工作中較為重視的一部分。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家庭、學校、社會的一致性。兒童的成長不僅僅是基于社會的影響、學校制度的約束、教師的教學管理,還受到家庭教育的影響。德育中滲透家庭教育,在教育心理學中涉及到的家庭治療法體現了家校合作對學生成長的意義。
一、德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一)德育課程缺乏系統性
許多學校積極推進德育工作,在開學初就提供很多主題讓教師參考,但主題較寬泛,需要教師再去深入挖掘,每周構想德育作業的主題成為教師德育工作的難題。在課堂德育中,教師沒有明確的長期目標和與長期相結合的短期目標。德育跟著老師的感覺走,每周僅一節的班會課,除了有時傳達學校布置的各種工作,成了說教課,或是讓學生做作業。偶爾上德育課的時候也處于“放羊”狀態,流于形式。
(二)德育作業評價機制不完善
思想品德是個體社會道德、思想品德在個體道德行為和思想意識中穩定、一致的個性特征。因此,教師對那些個別零散的德育行為所表現出來的某些特征難以用量化的形式進行評價。在德育開展的過程中,如何評價學生德育作業的成效成為教師的負擔,許多教師無法采用合理、完善的評價機制來判斷學生的道德水平。
(三)家校合作不深入
在德育開展的過程中,筆者也發現了家長不配合、馬虎應付德育作業的問題。其實有些時候并不是家長不配合,而是家長不清楚應該如何做,不知道如何給孩子的作業進行反饋,只用“你做得真棒”“你做的不對”這樣浮于表面的評價語做出回應。德育作業需要家長配合,而部分家長找借口推托,孩子失去做德育作業的興趣,也無法真正享受德育作業的樂趣。
二、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學校德育工作不務實
目前來看,許多學校制定的德育目標空且高,教師不了解學生真實的思想情況和內在需求,還是用應試的分數來衡量學生的發展,并不重視每一個學生真正的需要。脫離了社會生活的德育內容,小學生很難理解和消化,落實更是難上加難。小學生只能膚淺地理解各種道德要求,直接導致了道德教育超載過負,不切實際。
(二)家長對德育不重視
家長存在以孩子成績為第一的刻板印象。在大多數家長眼里,只要孩子成績好,能進入好的初中,不需要浪費孩子的時間去學習與道德教育相關的課程。這種固有觀念使得家長對孩子的德育極為不重視。同時,家長對德育的課程設置了解也不深入。因此,在學業競爭的層層壓力下,一部分學生成為德育的“試驗品和犧牲品”。
三、建議及策略
(一)秉承循序漸進的教育原則
著名教育家朱小蔓說:“最好的教育應該是讓兒童從一開始就體驗到發現的樂趣,最好的教育是通過最純粹的人對人的方式獲取最能打動人心的智慧經驗。”有意義的道德教育需要引導學習者進入一個情境,然而在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浮躁吞噬了道德成長所需要的心平氣和,我們常常沒有耐心去等待、感受和理解,急切地期待結果,而違背了德育的內在規律。事實上,孩子道德的成長需要一個長期積累、循序漸進的過程。
(二)建立合理的溝通和評價形式
針對家校合作上出現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采用多種評價形式對學生的德育作業進行反饋,如采用評星形式,學生完成情況三星、家長評語一星、活動留影一星,星級評定與班級德育考核結合,學生會提高參與的興趣,家長自然也會提高積極性。家長對德育工作不了解,就需要老師用心指導,講解德育作業的意義,讓家長了解參與的重要性。同時還可以通過表揚鼓勵的方式,在班上、家長群、家長會上表揚用心的孩子和家長,這樣班中自然會形成一種良好的德育氛圍。
(三)形成“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模式
在德育探索階段,小學生在自我認知和社會認知上還是停留在表層,對于很多事物沒有深入的理解。家庭、學校、社會既相互獨立又有著緊密的聯系,任何一種教育形態的失誤,都有可能成為學生未來發展的阻礙。所以,需要充分發揮家庭、學校的力量,利用社會的資源,形成教育合力,從而構建出三位一體的德育模式。
四、結語
德育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工作,我們不能期望依靠一次德育作業就達成德育目標。其實,每一次作業都是在孩子心里撒下一顆種子,這顆種子是否發芽、破土而出、茁壯成長,還要依賴學生自身努力和老師家長的悉心呵護與澆灌。德育作業不是為了滿足形式上的需要,如果兒童能夠通過這些作業真正跨入生命世界,并在尊重和理解中讀懂厚重生命中的意義,那么德育作業就將真正達到了兒童德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徐慧泉,宋小橫.家校合作德育模式初探[J].中國人口報,2006(01):003.
[2]趙忠心,黃富順.中國家庭子女教育[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王格爽(1997.01—),女,漢族,浙江紹興人,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