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分析微文化的內涵和特征等分析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作用,來為新時代條件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注入新的發展活力。
【關鍵詞】微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一、微文化的內涵和特征
(一)微文化的內涵
文化既是一種社會現象,因為是人們長期創造實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長期發展的積淀物。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所有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是指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伴隨著互聯網的迅速崛起。微文化從狹義上講,是“人們借助于計算機互聯網進行各種活動時所形成的具有自身鮮明特征的信息文化”。
(二)微文化的特征
微文化更加注重“便捷”的價值。人們在購物時的微支付減少了排隊等候的時間,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人們以發朋友圈、動態、微博等形式來記錄生活,這些形式甚至提供語音輸入來識別文字,提供形聲一體的生動合成方式,幾乎代替了傳統的用筆來寫日記的傳統方式。
“微文化的出現使自媒體時代的人們擁有了更多自主表達自己感情思想的空間,獲得了更大的話語自由。”為文化發展了每個人的可能性,可以使每個人的自我價值的實現得以可能,好的微博可以瞬間轉發,微視頻使每個人都有了當導演的機會,微商使得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老板,微公益也使更多人加入了公益事業。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不論貧窮富有,社會階層的高低,每個人都可以瀏覽新聞并發表自己的言論和看法,微文化提供了一個大眾參與的平臺。
微文化借助微博、微信、QQ等平臺使信息傳播的更為快速和便捷。朋友之間可以分享彼此的生活、工作的喜怒哀樂,親人之間可以了解各自的生活,同事之間的工作交流變得快捷,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知道發生在世界各地的新聞和情況,也可在任何地點分享自己身邊的小事情和大事件。
二、微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一)微文化的積極作用
1.微文化促進了先進文化傳播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互聯網為先進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新的媒體,開創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為先進文化提供思想保證。目前,互聯網上已建立大量的先進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網站,微信公眾號等。此外,還可以通過網上汲取其他國家和民族文化的精華,去其糟粕,促進文化更加繁榮。
2.微文化促進文化的大眾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具有廣泛的群眾性:人民群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創造者,因此人民群眾必須享受到其服務,并且其文化要反映代表人民群眾的意愿,不斷滿足社會各階層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先進文化之所以會成為大眾的文化,是因為它注重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
(二)微文化的消極作用
1.微文化垃圾泛濫,嚴重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美國傳播學專家理查德·斯皮內洛認為,道德“應當是網絡空間的終極管理者,為個人行為和組織政策劃定邊界”互聯網是一個開放和發展的環境,一些破壞分子就利用其無限制性鉆空子在網上違法犯罪。網絡相關法律法規和權威性監督機構尚在構建中,微文化使得人人都可以在網上發布各種各樣正確與否的信息,人人在行使言論自由權的同時卻沒有履行應盡的義務。
2.微文化使得道德缺失現象嚴重
微文化條件下個體的身份等信息難以獲取,在網上做些違法犯罪的事情難以察覺。在這個過程中,微民們享受著草根英雄集體狂歡的快感,表現出對于傳統價值觀的嘲諷與解構,其本質是一場爭奪信息主導權的輿權博弈。而我國相應的網絡監管法律法規還不健全,人們的網絡行為不能有效地被制約和約束,一些人隨意公布他人隱私,制造虛假信息。
三、加強微文化建設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加強微文化建設,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
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新事物不可能在產生之初就是成熟和先進的,微文化也不例外。微文化的出現,為我們實現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創造與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
(二)加強微文化建設,有助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微文化具有高度自由性與開放性,微文化為人民群眾提供了無比豐富的文化產品,同時又為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提供了無比廣闊的舞臺。微文化對網絡世界中的人的生產及生活都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三)加強微文化建設,有助于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實現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在內的整體復興。我國擴大文化領域對外開放,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營造有利于高素質文化人才大量涌現、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師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貢獻的文化工作者。
參考文獻
[1]趙穎華.微文化背景下推進馬克思主義在大學生中傳播的對策研究[D].武漢:湖北工業大學,2014.
[2]李峰.微文化.全媒體時代的新寵兒[J].新聞世界,2012(02):75~77.
作者簡介:周雪雪(1992—),女,漢族,河南人,南京師范大學,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