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文評
【摘要】休閑旅游作為現代人放松休憩的重要方式,已得到越來越多的人認可,休閑旅游商品作為休閑旅游的載體,開發休閑旅游商品,可促進地區旅游結構優化,帶動旅游經濟。重慶,兼具歷史的厚重感與時代的新潮流,本文將對重慶休閑旅游商品發展現狀、開發思路進行分析。
【關鍵詞】休閑;旅游;商品
一、休閑、旅游、休閑旅游
(一)休閑、旅游
目前國內學者對休閑的定義各有不同,普遍采取下面兩種定義方法:一是將休閑從時間角度定義,指人們除去工作和必要的生理時間之外的可自由支配時間;二是從工作角度定義,指人們除工作之外所做的事情。在閑暇時間,人們可以選擇在家休息娛樂,也可以外出活動,晨跑、游泳、下棋、彈鋼琴等活動無疑都是一種休閑,休閑活動包羅萬象,“旅”是旅行,外出,“游”是外出游覽、觀光、娛樂,二者合起來即旅游。德國學者提出了“艾斯特定義”,即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暫時居住而引起的現象和關系的總和。這些人不會長期定居,也不會從事任何賺錢的活動。艾斯特定義曾被認為是最完美的定義,但它將旅游與旅游業混為一談,也存在著片面性。
(二)休閑與旅游的關系
首先,休閑與旅游有共同的基礎,旅游作為活動范疇從休閑中分離出來,二者存在于一個統一的連續體中。其次,休閑概念的外延大于旅游,休閑不一定是旅游,但旅游卻一定是休閑。最后,旅游是休閑的一種行為方式,屬于較高層次的休閑,在所住地附近的電影院看電影無疑是一種休閑,但是前往英國倫敦,體驗其特色的“熱水缸電影院”,邊泡澡邊看電影,一定會成為旅游途中難忘的經歷。
(三)休閑旅游
休閑旅游以康體休閑、休憩療養、放松身心為目的,其行程一般較為松散、停留時間長,同是休閑旅游者對于旅游目的地的設施設備、環境質量要求較高。與傳統的觀光體驗旅游不同,休閑旅游是旅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2018年5月19日是第8個中國旅游日,今年的主題為:全域旅游,美好生活。重慶銅梁提出了“瞄準全域旅游,打造近郊休閑觀光游”的發展思路,因地制宜打造森旅融合、農旅融合產品,推進城郊型鄉村旅游的發展。
二、重慶休閑旅游商品發展現狀
旅游商品可以分為旅游核心商品、旅游有形商品與旅游無形商品,它隨著旅游的產生、發展而產生和發展的,是一種綜合性的社會經濟文化現象,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產物。自1997年重慶直轄后,重慶的旅游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全市現在著力打好“三峽”牌、“山城”牌、“人文”牌、“溫泉”牌和“鄉村”牌。
從“三峽”牌來看,巫山小三峽由龍門峽、巴霧峽、滴翠峽組成,全長50公里。古人描述它為“巴水急如箭,巴船去如飛”,依托巫山小三峽開發的參與式漂流,被稱為“中國第一漂”,但由于長江三峽景點的“形象遮蔽”,導致其競爭力不足。從“山城”牌來看,重慶的地形、重慶人的重情重義都是“山城”牌的象征,“山城”牌的形象定位應該從國內走向國際。從“人文”牌來看,重慶的巴渝文化、紅巖文化、碼頭文化、民俗風情等極具吸引力,磁器口古鎮、下浩老街、朝天門碼頭等都是其代表集點,傳承著重慶多元文化的精髓,如何把握各文化的特色與協調也是關鍵所在。從“溫泉”牌來看,重慶溫泉資源豐富,與被譽為溫泉之都的布達佩斯齊名,分布地區也十分廣泛,各溫泉的定位明確,但溫泉的休閑旅游商品開發深度與廣度不夠。從“鄉村”牌來看,重慶市已提出統籌推進渝東南、渝東北和渝西片區的旅游度假區建設,把握“行千里·致廣大”價值定位,結合“詩”和“遠方”擴大宣傳。
三、重慶休閑旅游商品的開發思路
一是確定一個鮮明的休閑旅游商品形象,這個形象同時要與重慶旅游品牌相協調。2018年5月16日,重慶市旅游發展大會提出了重慶旅游新品牌形象,目標定位為“山水之城·美麗之地”,價值定位為“行千里·致廣大”。據此,提出重慶休閑旅游的商品形象———三峽風光、山水風情、魅力都市、民族風情。
二是加強休閑旅游商品的文化建設,加強休閑旅游商品的品牌營銷。從地區休閑旅游的發展來看,重慶和成都對比最為明顯:重慶在左,成都在右;重慶熱情,成都柔情;重慶麻辣,成都甜辣。都說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有了文化才充滿活力,重慶休閑旅游可以植入紅巖文化、巴渝文化、碼頭文化。一方面可以勾起市民的回憶,豐富人民群眾文化活動,另一方面,這也是一種特殊的旅游資源,重慶成為“網紅城市”不僅是因為獨特的地形,還因為文化多樣性、組合性突出。
三是加強都市游憩商業區、步行街、游憩中心的建設,加強對基礎設施、城市環境等要素的建設。2017中國旅游城市排行榜根據地級以上城市的旅游人數、旅游收入、旅游業比重、交通便利程度和旅游基礎設施五個維度來進行評比,重慶此次排名第二位。近段時間,重慶因為8D魔幻地形成為“網紅”,熱度居高不下。為了創造良好的重慶休閑旅游商品發展環境,需要進一步完善旅游基礎設施,注重城市整體環境的特色與協調。
四是加強休閑旅游產業體系建設,大力發展都市城郊休閑度假旅游。因時間因素限制,應推出針對城區游客的專項休閑旅游,如重慶在暑期將開展相關的夏令營、音樂節、啤酒節、星空露營、民俗文化展演等多形態、特色化活動。
參考文獻
[1]劉敦榮.旅游商品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25.
[2]李天元.旅游學(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