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中國古村落調查啟動后,社會關注重點轉向處于瀕危的古老村落將何去何從。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浪潮下,如何幫助古村落擺脫困境逐漸得到了社會的重視,本文結合當下形式深入探討保護古村落方案,尋找可行之路。
【關鍵詞】古村落保護;困境;出路
中國沉淀了幾千年的文化內涵,農村在不斷發展中打上時代的烙印,成為窺察歷史發展的窗口。古村落一般具有明顯的特征,豐富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均為古村落主要特征,代表著中國歷史的整體發展。如今,農村文化遺產已成為國家重點保護對象,并推動新農村建設積極發展。
一、中國古村落保護的必要性
村落是我國農民農耕生活的初始地,如今仍然有二分之一的中國人在“農村社區”農種生活。但是最近村落調查統計中發現,我國自然村總數在快速減少,造成村落消失的因素很多。
首先,城市及工業發展迅速,農民大批量的入城務工,城鎮逐漸獲得大量勞動力,導致村落生產生活力量薄弱,形成“空巢”的現象。其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更喜愛城市較優越的生活方式,多數農民都已經選擇在城市安居和定居。最后,城鎮化發展中政府拆村行為較大,是村落消失的直接影響因素。
村落的減少是農耕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的必然,但我們卻不能因此就毀壞村落文明,導致傳統文明受到嚴重流失。古村落是我國不可再生資源,為滿足世界多樣化發展,提升國家文化實力,必須重視加強對我國古村落的保護。
二、中國古村落保護出現困境的原因
阻礙中國古村落保護的原因有很多方向,主要有以下三點。
(1)建設性破壞狀況嚴重。目前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時期,也就意味著我國的農業社會正在接受變革,在逐漸向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中避免不了城鄉之間的矛盾。在對舊村改造過程中,政府為達到改造及建設新農村的任務,便以犧牲古村落為代價。隨意的拆遷是倒是古村落消亡的一大原因,應該受到社會重視。
(2)保護古村落文化遺產的經費有限。我國政府意識到古村落文化的重要性,雖然給予文化遺產的保護支持,并增加了保護經費,然而對于巨大的古村落整體而言依然九牛一毫。甚至有些地區應該接收的保護經費并未落實,需要加強經費管理,加大經費支持力度。
(3)農民自身缺乏對農村文化價值的認識。農村當地居民缺乏對傳統文化價值的意識,對村落保護意識不強,缺乏對村落文明傳承的認識。
三、中國古村落保護的出路
(一)傳統村落的現代化
對于傳統村落的保護并不是照搬原始,而應該不斷推崇生產、生活的現代化發展。隨現代科技迅速發展,傳統村落也應該享受其中的便捷與現代化資源,做到村落保護與發展同時進行。可以借鑒國外對歷史街區的保護措施,在保證外部街區歷史格局不變的基礎上,革新內部結構,提高歷史街區的生活質量。因此,尊重歷史和創造性發展缺一不可,才可以讓傳統村落的保護更加牢固。
(二)可利用,不是開發
很多傳統村落具有旅游特質,適合發展旅游事業,但是傳統村落不具備成熟旅游景點的穩固性。傳統村落不能一味地追求收益,而忽視傳統村落的脆弱性,旅游景點需要承擔游客流量的壓力。不能為招攬來客而任意改造與村落歷史無關的“景點”,進而對村落造成破壞,甚至嚴重損害村落原始文化。
(三)仔細收尋,不能漏網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即使國家對村落的普查已經初步完成,卻不能完全保證收尋到每個村落。我國地域廣闊,有很多富于傳統價值的村落,需要被發現和保護,因此有待更全面、細致的收尋。為了中國傳統村落的文明,不能遺漏任何一個有歷史價值的村落。
(四)建立法規和監督機制
立法是保證傳統村落受保護的必要保障,使得我國村落保護有法可依,對古村落文化的保護起到重要支持作用。要明確傳統村落文明的保護范圍,制定有效監督制度及標準,落實責任管理人員,強化傳統村落保護制度。若缺乏有力的監督與執法,傳統村落的保護任務則十分艱巨,面對保護難度較大的古村落應該保持長久的責任監督。
(五)專家參與并提高村民文化自信
我國地域廣闊形成了個性、形態不同的村落,風俗、構造等各不相同,專家可以給我們更多專業的指導,增強對村落的保護力度。尊重專家及科學,才能更好的保護傳統村落不受傷害。此外,村落的保護不能單單依靠專家及政府,村民對村落文化的保護意識尤為重要,只有村民自身提高文化保護見識,提高文化自信,才能從根本上保證村落文化的傳承、發展。
中國古村落從困境中走出來需要國家與人民共同努力,村落遺產已經是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中重點保護對象,是中華人民偉大文化財富之一。保護中華文明,堅守傳統村落文化,是保護人類歷史及創造文明的重大成果。
參考文獻
[1]張詠雪,趙飛鵬.中國傳統古村落保護與發展的機制探析[J].華東科技:學術版,2017(09):388.
[2]黃妙如.對中國傳統古村落保護與發展的機制分析[J].華東科技:學術版,2016(07):337.
作者簡介:林延鋒(1983—),女,漢族,河南南陽人,本科,河南南陽鎮平規劃局,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未來縣城城市規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