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宇
【摘要】本文結合遼寧省城鎮化建設的實際情況,通過對建筑類高職畢業生就業情況的走訪、調研,分析學生就業面臨的問題,提出可行的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的合理建議。
【關鍵詞】城鎮化;高職;建筑類;就業質量
一、調查研究背景與目的
在黨中央“建設新型城鎮化道路的必要性”,加快推進城鎮化建設的背景下,遼寧省對高質量、高技能型建筑類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強,分析建筑類高職畢業生就業質量及存在的問題,對高職建筑類專業建設和未來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二、調查范圍與方法
(一)調查范圍
調查范圍為遼寧建筑職業學院建筑工程技術、建筑工程管理、道路與橋梁工程、建筑室內設計及工程造價五個專業的2015屆、2016屆、2017屆畢業生,涵蓋設計、施工、項目管理三大類別1424人。
(二)調查方法
畢業生就業質量跟蹤調查主要采取跟蹤走訪與問卷的方式,調查問卷分為“企業版”問卷和“學生版”問卷。
三、現狀及問題分析
(一)就業現狀
一是建筑類畢業生整體去向較為充實,近三年畢業生就業率都為96%以上。創新創業人數逐年提高。約85%的畢業生選擇在省內就業,畢業生就業量最大的城市為沈陽,以沈陽為中心,服務遼寧省14個城市。二是畢業生的專業對口率達86%,以施工類技術人員為主。大部分畢業生分布在中小型民營建筑類企業,占畢業生總數的74%。畢業生主要就業崗位以工程技術人員為主,占56.8%。畢業一年后月收入為2000元以上的占76.8%,考取相應級別的執業資格證書后其工資水平則會大幅度增長。
(二)存在問題
一是專業結構需求不平衡,城鎮化快速發展下的社會轉型期,生態、智能、環保等新型技術產業發展優勢體現不明顯。傳統優勢專業、名牌專業需求量大,供不應求,而新興專業需求相對較少。二是人才培養與實踐脫節,畢業生動手實踐能力差,不能較快地適應行業企業需要,與市場需求“脫節”。主要體現在工作協調能力欠缺,專業知識不過關,項目操作能力不足等方面。三是區域就業機遇差異大,大中型城市就業趨勢近于飽和,而許多畢業生仍將其作為就業首選地,許多新興中小城市及鄉鎮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緊缺沒有得到改善。四是就業穩定性差,調查發現學生畢業半年內的離職率為35%,離職原因主要集中在薪資福利偏低(38%)和個人發展空間不夠(36%)。其中有67%的畢業生認為現從事的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和生活方式。
四、對策與建議
(一)政府層面
一是拓展產業、企業的就業市場與就業崗位,發揮在就業中的主導作用,建立新型就業管理機制,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產業升級的就業增長點。二是拓展中小民營企業的就業空間,打通鄉鎮基層就業渠道,促進學生充分就業,引導學生到基層管理和公共服務崗位等一線工作,健全社會保障制度與就業扶持政策,增強學生扎根基層、服務基層的就業意愿。
(二)企業層面
一是完善管理和規范用工制度,建立崗位靠競爭、收入靠績效的協約機制,增強員工的緊迫感與責任感。健全差異化薪酬分配制度,形成企業與員工“共營共管”的經營與管理模式,更好地激發員工的生產積極性。二是建立勞動爭議協調機制,以公正、公平、公開的裁決方式解決企業與員工的勞動爭議。以誠心誠意的理念招賢納士,積極參與社會保險,解決員工的后顧之憂。
(三)學校層面
一是依托行業企業發展實際,構建實用性、前瞻性、多樣性的人才培養體系,真正形成“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依托行業發展”的建設思路。二是改善教學資源,建立全方位的教學質量管理、監控、評價體系,注重人才培養實績,教學與技術服務實績。打造“內陪、外引”的良性互動型師資隊伍,發揮校企合作優勢,完善實訓基地建設,共享教學資源庫。
(四)畢業生層面
一是樹立良性就業觀念,增強自身競爭意識。積極參與擇業競爭,豐富專業技能與社會經驗,培養高尚職業道德與頑強拼搏的工作態度。二是增強與時俱進發展意識,廣泛學習吸取新信息、新技術,滿足建筑行業迅猛發展勢頭的要求。保持清晰頭腦,切合實際參與擇業和創業。
參考文獻
[1]劉以兵.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特征分析與對策探討——以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為例[J].北方經貿,2010(08):118~120.
[2]高峰.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建筑設計創新探討[J].新西部,2016(14):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