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韜
【摘要】當今信息時代,結合高科技為博物館注入新的思路和發展空間,是當代博物館發展的大勢所趨。許多發達國家博物館數字化水平普遍較高,早已在互聯網上占據了一席之地,達到了良好的效果。我國博物館以數字化為基礎,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新技術,正在構建以全面透徹的感知、寬泛的互聯、智能融合的應用為特征的新型博物館,實現實體博物館向數字博物館的轉變。
【關鍵詞】數字化;博物館;建設
一、數字化博物館的意義
目前,我國大多數博物館的藏品數據庫正在建立過程中,張家港博物館的藏品全流程管理系統、文物庫房綜合管理系統均已建成并順利投入使用,為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十分必要的數字化、信息化支撐。此外,博物館藏品的數字化管理、博物館空間藝術形態展示、陳列展覽等設計構想的數字化應用、數字化背景下的圖片庫建設、博物館講解工作的數字化角色轉變等都證實了博物館數字化的轉型成功。
二、數字化博物館的特點
所謂數字化,通常指的是以計算機等機器為工具,依照二進制編碼的方式進行儲存和處理信息,最終轉變為電子信息內容,實現完全替代傳統的用紙張或化學感光材料存儲的實物藏品信息的效果。博物館的收藏功能,主要不在于發揮所藏文物的實用性,而是為了充分記載和保護所藏文物背后蘊藏的文化信息。文物藏品所囊括的重要信息通過數字化轉化成為便于攜帶、利用的電子計算機中的電磁信號存儲的信息,既可以有效地保持文物信息的完整性,又便于人們隨時隨地地開展遠程的交流與傳播活動,極大提升了藏品利用率和影響力,這便是數字化博物館思想的核心要點。
三、數字化博物館的優勢
(一)儲存和獲取信息的渠道變得快捷便利
信息儲存形式,主要是將原本在紙張上的解說文字和視覺圖像等相關藏品信息,借助各種數字設備進行系統的數字化而形成信息資源。這類采取計算機進行儲存和處理信息的方式,極大程度地節約了存儲空間,在便于工作人員進行信息檢索和查詢的同時,還突破了信息儲存的單一組織方式,有效提升了信息的利用率,豐富了信息利用的價值,擴大了利用者的范圍。
(二)信息的組織形式發生改變,使觀眾擁有了對參觀博物館的絕對自主性
數字化博物館是借助于網絡來實現的,信息的組織形式不再是單純的實物構成方式,數字博物館的參觀甚至不再依賴于一定的場地,沒有實體空間限制,轉而借助于網絡的組織形式來實現,不同頁面中信息的連結與相互作用也更加突出。數字化博物館的每個頁面都提供了豐富的鏈接,瀏覽者可以有不同的選擇,滿足了“空間性”和“選擇性”。
四、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的具體實施
(一)數據信息的采集
將同類館藏文物的數據包建立起來,博物館中的實體文物,諸如瓷器、玉石以及陶器等等數據包中,都要包含云數據、三維數據、色彩信息數據等等;一些包括繪畫作品和書法在內的平面文物的數據包,使用信息軟件對文物進行分段處理之后,進行無縫拼接,就形成了符合要求的圖像信息。所有的文物數據信息都要在文物的展覽中得以應用,包括展臺的搭建、展架的制作以及對不可以觸摸的文物的包裝等等,以提高文化的安全度。采集文物數字信息時,要提高文物保護意識。為了保證文物安全,在采集數據信息的過程中要采用無接觸的方式,嚴格控制燈光輻射以及設備輻射。
(二)建立文物信息數據管理系統
數字化博物館建設中,文物信息數據管理系統建設是重要的工作環節,過程中要對藏品管理的實用性以及對藏品的安全保護予以考慮。文物信息數據管理系統運行中,所發揮的作用是對博物館的藏品進行編目并做好收錄工作,分析藏品并針對其文化價值深入研究,對藏品實施保護措施并做好修復工作。在藏品的利用中,包括藏品的展出、藏品的移動以及對藏品的拍攝等等,各個環節都要以保護為原則,做好信息登記工作。
(三)建立數字博物館文物信息網站和本地展示平臺
數字化博物館建設中,將文物信息網站建立起來,所有的場館信息都在網站上發布,采用多媒體技術將信息以圖像、聲頻、視頻以及虛擬現實的形式傳播,使得文物藏品在網絡上所構建的三維空間中陳列,不僅使得陳列的內容更為豐富,而且可以獲得良好的陳列效果。
數字博物館展館的建設中,運用各種數字技術,包括無線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云計算以及數字挖掘技術等等,使得用戶可以實時在線獲取所需要對信息,甚至可以通過地圖定位獲得藏品在圖書館的位置。
五、結語
綜上所述,博物館數字化已是現代博物館建設的一大趨勢,彌補了以往博物館受到空間、時間限制的缺點,運用了最新科技成果,將更好地服務于博物館行業。因此,博物館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和發展空間,只有發現不足之處,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才能更好地改進數字化博物館的建設。現在人類的生活已經不再滿足于物質需要,精神生活在某種程度上占據了很大的比重,數字博物館擺脫了地域和時空的限制,將帶給人們更多的便利,我們有信心使博物館數字化在未來發展得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張利新,李海榮.基于物聯網和云計算的智慧博物館建設[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6(20).
[2]張巧梅.對于加強博物館建設與發展的再思考[J].管理觀察,2017(08).
[3]常亞恒.高校博物館建設熱之惑[J].美術觀察,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