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國家先后頒布了多項支持戲曲人才培養的政策,各地關于支持戲曲人才發展的措施相繼出臺。天津作為戲曲大碼頭,曾有著豐富的戲曲資源并培養出眾多杰出的戲曲人才。本文通過對天津戲曲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究,特別是對天津戲曲人才培養兩條主要路徑——學校教育、院團培養進行了全面的梳理,以期不斷促進戲曲藝術在當今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戲曲人才;學校教育;院團培養
隨著《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關于新形勢下加強戲曲教育工作的意見》、《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等政策和措施的陸續頒布,各地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相繼出臺,天津作為戲曲大碼頭、戲曲人才培養的重鎮,其人才培養模式備受業界關注。本文梳理了天津近年來戲曲人才培養的主要路徑與模式,深挖戲曲人才培養的成功經驗,希望以此助推戲曲事業薪火相承。
一、學校教育
(一)少兒戲曲培訓
天津素有戲曲之鄉的美譽,這體現在除擁有大批優秀的戲曲表演人才外,還能對戲曲人才培養從娃娃抓起。天津很多的幼兒園、少年宮和中小學校根據孩子們的興趣,開辦了戲曲班和藝術團,如紅旗路小學1996年就成立了少兒評劇藝術團;西寧道小學、同望小學等學校也都先后成立了少兒京劇藝術團。作為全國10個試點省市之一的天津,2008年就有20所中小學在音樂課程中增加了京劇的教學內容,《智斗》、《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等15個經典京劇唱段正式進入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的課堂。隨著戲曲進校園的進一步推進,2017年天津小學、南開區藝術小學、濱海新區塘沽草場街小學等學校均已成為幼兒戲曲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傳承學校。而一些幼兒園、少年宮和學校藝術班的孩子,從小便凸顯出藝術才華和戲曲天分。例如:紅橋區實驗小學作為開展京劇進課堂活動較早的學校,擁有20多個孩子的學生京劇團已經小有名氣,少兒階段已能演唱不少段折子戲。
據調研近年來天津北方演藝集團針對幼兒及青少年戲曲知識普及、戲曲后備力量培養積極實施“春雨計劃”。戲曲從娃娃抓起,建立戲曲傳習體驗基地,推進公益演出,戲曲深入校園。通過“春雨計劃”努力探索戲曲后備人才選拔模式,集團給予每個戲曲院團一定經濟支持,各院團具體實施,從小開始跟蹤孩子的學習情況,定點對接的小學、初中定時向戲曲院團進行反饋,希望以此培養一批小觀眾、挖掘一些好苗子,同時大力推動中小學戲曲教育的普及工作,現已取得不錯的成效。
(二)藝術職業教育
天津藝術職業學院以因材施教、不過早劃分流派、重視基本功訓練、重視傳統劇目教授、注重舞臺實踐及教師“再來一遍”等特色培養了大批“一專多能”的戲曲人才。值得一提的是在市領導的關懷和倡導下,學院還能夠以學生為中心,以京劇專業為龍頭,運用傳統教學與現代電子化教學相結合、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方法,探索出匠心獨運的京劇人才培養“一條龍”模式,即在已有的京劇教學中專學段的基礎上,向下延伸至小學、幼兒園,向上發展至大專、本科等教育層次。經過實踐積累,京劇人才“一條龍”教學模式培養目標具有階段性并能循序漸進,使京劇學生擺脫升學考試的學業壓力,將戲曲院校師資、教學場地及校團合作實踐演出基地等資源運用到最大化的優勢得以凸顯。
學院在對地方戲人才培養上主要體現出定向委托培養。據悉現今天津評劇院和天津河北梆子劇院老、中、青三代主力演員、伴奏、舞美等演職人員均來自天津藝術職業學院。1977屆的畢業生現今是院團的骨干力量,為舞臺留下了大量優秀的作品,并發揮著“傳、幫、帶”的重要作用;1990屆的畢業生正是院團的重要中間力量,并活躍在舞臺;2007年畢業的整個班級,配置、行當非常齊全,經過6年科班的學習,學生進入專業戲曲院團后成為當今戲曲舞臺重要的后備力量,許多青年演員已經開始嶄露頭角。2017年,學院為天津評劇院、天津河北梆子劇院再定向委培兩個班,經過實地考察、嚴格篩選、多重考試后招生工作已經結束,新的一批地方戲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三)聯合高校培養
為進一步提高戲曲演員的文化素質和職業競爭力,天津積極探索院團、藝術學校與高校聯合培養戲曲人才的模式。如:2014年天津師范大學和天津藝術職業學院以聯合辦學的方式,培養高職升本科學歷層次的表演(京劇表演)專業人才。這是天津市自主培養的第一批京劇本班學生,為青年戲曲人才提供了繼續學習深造的良好機會,彌補了演員文化知識方面的不足,以及綜合能力的短板,提升了演員對戲曲藝術的理解。
該班學生在職業教育階段接受正規系統的專業技能訓練,從“手、眼、身、法、步”到“唱、念、作、打、舞”均打下了扎實的基礎,2014年升入本科后,文化公共課與大學本科學習內容接軌,開設馬克思主義哲學、音樂基礎理論、大學英語、樂理視唱等課程,增強了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修養。對于專業,在兩年的本科學習過程中,在不同時間段開設必修、選修等相關課程,延續職業教育階段培養形式的同時,強調重點提高的教育模式,聘請全國名家名師、流派名宿,如:京劇表演藝術家孫毓敏、宋丹菊、沈健瑾、王紫苓、尚明珠,京劇名家張艷玲、李經文、李莉、孫元喜、周長云、董玉杰、張重華、孟廣祿、張克、石曉亮、閆巍、孫麗英,著名琴師呂玉勇、孫文慶等授課,經過老師們的悉心指導,學生們的專業水平日漸精湛,演員和樂隊陣容齊整,成龍配套。據不完全統計,幾年來該班學生共學習和排演了近百出教學劇目,并在各類國家級藝術賽事中屢獲佳績,已經成為全國各地京劇舞臺的重要青年力量。
二、院團培養
據調研了解到天津五家市級戲曲院團自有人才培養機制主要為團帶學員、劇目驅動教學、演學結合、現代學徒制等,當然已經形成品牌效應的天津戲曲院團“百日集訓”人才培養形式也已在全國推廣,現就劇目驅動教學、現代學徒制及“百日集訓”人才培養情況加以詳述。
(一)劇目驅動教學
劇目驅動教學從字面意義上是顯而易見的,也是當前各地戲曲院團都在推行的人才培養方式,以劇目帶動青年演員、伴奏盡快進入角色,“以戲代功,以功促戲”。天津在劇目驅動教學的過程中有幾點非??扇≈?。
一是在劇目的選擇上能照顧整體演職人員的梯隊培養,又會根據不同演職人員的綜合條件如唱功、表演、體力、素養進行安排。使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及現代戲并重,文戲與武戲均衡,注重行當教學,使劇院團中的生、旦、凈、丑,吹、拉、彈、打的相關演職人員全部得到實踐歷練。
二是強調對戲曲人才思想品德的提升,充分發揮戲曲的美育功能。在劇目選取時不管是傳統戲還是現代戲,院團都會潛移默化地選取一些最具魅力的、內涵豐富的能夠宣傳愛國主義、反抗強暴、懲惡揚善、褒獎勞動人民高尚情操和弘揚傳統美德的劇目,如大家熟知的《紅燈記》、《沙家浜》、《楊門女將》等,這些作品在高揚優秀傳統、塑造英雄人物的同時對演員也是一種深刻的影響,使這些青年戲曲人才在演出的同時感受到思想的升華、個人目標的提升,從而提高對真、善、美的認知,更好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三是注重青年戲曲人才文化的積淀、對戲曲角色的把握以及對戲曲藝術內涵的理解。劇目驅動教學使青年戲曲人才得到更多的實踐機會,通過了解劇本,使表演者更加熟悉劇中人物的年齡、性格、身份、地位、行為、人物關系和劇目的時代背景、故事梗概、中心思想及劇目主要矛盾沖突等,從而更好地理解角色,掌握唱腔及念白,更深入地把握主演的身段及舞臺調度,在與配演的合成及樂隊的排練時會更加順暢,演職人員在以戲代功的過程中得到更好的錘煉。
(二)現代學徒制
天津戲曲院團現有的現代學徒制可以總結為:匯集名師,因材施教,打破“一師一徒”限制,傳藝傳德,并借助“名家傳戲——當代戲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的力量,持續培養德藝雙馨的藝術人才,使青年戲曲人才更好地繼承老藝術家的表演精髓,全面提升戲曲人才的整體素養。
具體說來天津各個市級戲曲院團能夠積極落實《天津市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每年從院團選拔一批優秀的青年戲曲表演人才,在政府給予一定資金支持的基礎上,開展戲曲名家“一帶一、一帶二”教戲傳藝活動,并注重對教學質量的把握,重點培育青年領軍人才,著力打造“青春版”大戲,并推出由優秀青年演員擔綱主演的劇目,進而保障了天津戲曲舞臺呈現出后繼有人、新人輩出、流派紛呈的可喜局面。在具體落實過程中各院團從全國各地聘請戲曲名家,妥善整合天津戲曲名家資源,并體現出重視繼承流派藝術,注重戲曲口傳心授技法,使現代學徒關系常態發展的特點。
院團聘請的各位名師在傳藝的同時能夠因材施教,并注重雙向選擇,打破傳統的師徒關系,老師在向徒弟傳遞表演技藝、技巧的同時,注重對徒弟藝德的培養,發揮了重要的榜樣作用,青年戲曲人才在此過程中能夠更加直接、個性化地接受名師指點,這樣綜合、全面、針對性強的指導極大地提高了戲曲人才培養的實效,對于青年戲曲人才的發展大有益處。
(三)百日集訓
天津的戲曲人才培養品牌項目“百日集訓”可謂眾所周知。首次百日集訓距今已經有三十多年,但“百日集訓”人才培養方式依然熱行于天津各個戲曲院團,以2016年至2017年天津河北梆子劇院“青春百分百”青年人才百日集訓實施為例。此次“百日集訓”劇院能夠下大力氣聘請名師,注重管理,通過“小批量”、“高層次”、“個性化”的培養方式,并以“劇目教學與素質培養相結合”、“課堂教學與藝術實踐相結合”、“藝術培訓與思想道德教育相結合”的訓練內容,通過百日時間高質量的訓練,全方位提升河北梆子“小百花”團現有青年演職人員的專業素養,拓展青年演員舞臺表現空間,迅速提升青年演員的綜合演出實力,充實衛派梆子后備人才力量,推動河北梆子在創新引領下的繼承與發展,在匯報演出時廣受社會各界好評。
此外,從2012年起繼“百日集訓”后“炫彩青春”又亮相于舞臺。“炫彩青春”是由天津京劇院組織舉辦的優秀青年京劇演員展演,至今已經走過七個年頭。“炫彩”是集名單兵教練、集中排練、彩排審查、集中展示為一體的展演,為青年戲曲演員提供了“學一學、練一練、演一演”的機會,更為青年戲曲人才搭建了展示自己、實踐鍛煉的平臺。伴隨著“炫彩”青年獲得青京賽金獎等國內知名獎項,“炫彩”已被行業重點關注,專家們通過觀看、點評展演,重點發現、挖掘了不少青年戲曲人才,特別是緊缺行當人才。隨著“炫彩青春”影響的擴大,經過京津冀三地劇協和天津兩大京劇院團的協商,“炫彩青春”已經形成多院團交流模式。據了解許多地方京劇院團紛紛表示,期望能在“炫彩”展演中,讓自己院團的青年人也來天津試一試、演一演,從而實現青年京劇人才的深入交流、共同進步。當前“炫彩青春”已經從天津青年京劇演員展演擴大為全國京劇院團優秀青年演員交流展演,伴隨“炫彩”青年的成長,“炫彩青春”的戲曲人才培養、展演模式也將逐步走向全國各個戲曲院團。
回顧了天津近幾年戲曲人才培養的經驗與措施,深感天津作為戲曲人才培養的重鎮,能夠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以培養德藝雙馨的戲曲人才為目標,積極落實國家各項政策措施,注重戲曲后備人才選拔,積極扶持青年英才,完善戲曲人才培養體系,創新戲曲人才培養模式,努力為青年人才搭建展示平臺,不斷促進戲曲藝術在當今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編委會.天津藝校五十年(津內部資料)[M].天津:天津市藝術學校,2006.
[2]傅謹.“百日集訓”與戲曲演員的培養[J].中國京劇,2006(06).
[3]沈勇.論戲曲教學中的“口傳心授”[J].藝術百家,2007(05).
[4]傅謹.現代戲曲教育體系的建構及其內涵[J].戲曲藝術,2010(04).
作者簡介:齊悅(1986—),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戲劇理論與戲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