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國正大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力求不斷提高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各級各類博物館也將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從社會發展和公眾需求的角度出發,積極優化服務環境,拓展服務渠道,充實服務內容,提高服務水平,以此來滿足公眾日益增長且多樣化的文化需求,促進區域文化發展,推動國家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進程。博物館搞好公共文化服務是博物館贏得公眾認可,實現社會價值的根本所在。
【關鍵詞】上海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研究
隨著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公共事業和產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今天,博物館的保護、研究、展示空間從館舍到社區、從城市到鄉村、從地上到地下,將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置于博物館的廣義范疇,博物館的專業功能和社會職能必然不斷完善和提升、拓展和深化,尤其是在公共服務領域有了更廣闊的空間,日益成為構建文化多樣性的重要力量,成為保護遺產、服務社會的永久性機構和最佳場所。
一、博物館應是城市文化進步的積極力量
(一)博物館為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了物質基礎
博物館可以提供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所需要的條件,使其盡可能久的保存下來。蘇東海先生認為:“博物館不僅是文物存在的最后歸宿,也是最好歸宿。”收藏和保存文物標本是博物館最基本的職能,只有博物館最廣泛、最全面地保藏著人類活動和自然發展的真實物證,并盡力把它永久的傳遞給后人。有了這些被保存的文化遺產為前提,博物館就可以圍繞館藏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工作。
(二)博物館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代表
一座城市風格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它的歷史文化的繼承,人們了解一座城市,也總是從現存遺跡、遺物承載的文化,探索其歷史淵源和文化傳統,博物館自然而然地成為了這種文化傳承和匯集的媒介。博物館已經逐漸成為城市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人類文明發展史需要博物館作為載體去展示城市風采。
二、上海博物館在公共文化服務與建設中有了明顯提升(一)上海博物館免費開放后在質的方面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自從2008年國家文物局等單位聯合下發《關于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的通知》之后,全國陸續有一千多家博物館、紀念館免費對公眾開放。上海博物館免費開放后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同時博物館的觀眾群也擴大了,如:原本想接受教育的人不用在花費高額票才能參觀;吸引了很多不了解博物館的人去感受博物館的一些文化和知識;同時也讓外地游客感受到當地的文化,促進旅游發展。許多參觀者來到上海博物館也感嘆和幾年前相比,現在的場館建設、安保措施都完善了很多,博物館高科技的運用也很多,這樣就更容易更好地吸收博物館的這些知識和文化。
(二)改革后,博物館在全民享受免費的時代中有了更好的效果
在博物館免費開放時,雖然看似這一系列的措施保證了免費開放的順利實施與展開,而在免費開放的過程中有了一些不和諧的現象,例如隨地吐痰、大聲接打電話、使用閃光燈、兒童喧嘩嬉戲等不文明現象。由于洗手間過于擁擠,甚至出現了個別人在隱蔽處小便的極不文明現象。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在展覽的基礎上很多問題的出現并不是由于免費本身導致的,而是因為免費政策后,相關部門的管理能力、服務水平等沒有及時跟進造成的。如:一些博物館參觀的觀眾在館里吸煙,工作人員視而不見。博物館的一些引導設施沒有完善,觀眾多又出現了“人滿為患”的現象,使藏品受損博物館被迫關閉。這一系列都出現了“質”的問題,所以更不用說要提高全民的素質和公共文化服務在博物館中會有所提升。而免費開放暴露出的這些弊端,也是必然現象。改革后的博物館在長期全面免費開放方面做了進一步調整,比如,在節假日等人流高峰期合理分流人數,同時公益性博物館也采用“免費不免票”的規定,在確保文物安全的基礎上,增加了公共設施,加強了文明常識和參觀守則的宣傳,引導游客文明參觀。國家財政部門也設立了專項補助經費,補貼各個免費開放的博物館因免費所減少的門票收入等,同時各個博物館還會增加保潔、保衛以及講解員,盡量讓所有參觀者感受到和不免費前同樣的優質服務,這些措施已經取得明顯成效。
三、上海博物館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水平的思考
(一)樹立正確的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理念
博物館的核心價值體現,已從保護文物藏品到保護文化遺產,再到服務社會,進而向參與推動社會變革的神圣責任回歸。社會變革的深化、博物館功能的延伸、博物館核心價值的提升等,也強烈推動著博物館工作者思維意識的變化。只有深刻理解這些變化,才能樹立正確的辦館理念,指導博物館各項工作創新地開展,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作用和職能才能得到真實全面的發揮和體現。
(二)基礎建設方面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國家文化建設的一項重大方略,對中央各部門及地方政府具有巨大的政治影響力和政策指引。財政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等部門,均出臺了相關發展規劃,其中加大基礎建設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成為一項重要工作。博物館從“數量增長”走向“質量提升”是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對博物館建設發展的必然要求。對于博物館相對集中的城市和地區,應積極探索城市博物館群建設之路,整合各種博物館資源,促進博物館之間的合作交流、資源共建共享,形成城市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合力。
參考文獻
[1]王宏鈞.中國博物館管學基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秦新華.論博物館與城市文明[J].華章,2008(02).
作者簡介:嚴安婕(1989—),女,江蘇無錫人,研究生,上海交通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