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婚姻法”是我國調整婚姻房產歸屬問題的基本法,為我國婚姻家庭中房產歸屬的認定提供了法律依據,有效地維護了夫妻關系中,尤其是離婚時弱勢一方的合法權益。2011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婚姻法司法解釋(三)》專門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內夫妻雙方間房產贈與、房產歸屬等問題做出了規定,對離婚訴訟案件房屋所有權歸屬認定起到了極大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婚姻法;房產分割;離婚訴訟
一、引言
隨著社會的變遷、經濟的發展,全國上下房價高漲,特別是一線城市,房價之高令人瞠目結舌,可能一輩子都在為一套房子而奮斗,按揭購房成為主流。另一方面,離婚率同房價一樣也在不停增長,而離婚案件牽涉到最多的問題就是財產問題,財產中比例最大的就是房產,涉及到的房產歸屬、分割問題也越來越多,房屋糾紛是最為常見的。由于離婚案件的特殊性,夫妻之間的房產歸屬往往難以理清,而且夫妻離婚訴訟牽涉到不動產時往往寸步不讓。因此在離婚訴訟中房產的歸屬、分割和處理往往成為訴訟中的最大爭議問題。
2011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婚姻法司法解釋(三)》(以下簡稱《解釋(三)》),專門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內夫妻雙方間房產贈與、房產歸屬等問題做出了規定,對離婚訴訟案件房屋所有權歸屬認定起到了極大的指導作用。對于夫妻共同財產的范圍,我國實行的是法定財產制為主,約定財產制為輔的財產制度。《解釋(三)》一出來,社會反響熱烈,議論紛紛。大多對該司法解釋紛紛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為其忽視了對弱勢群體女性的保障,與《婚姻法》確立的男女平等原則、保護婦女利益原則相矛盾。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婚姻法》的發展歷史
1950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頒布的第一部法律。1980年9月10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1981年1月1日正式施行。2001年4月28日,該法曾根據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決定》修正。2011年8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婚姻法》最新的司法解釋。
可以看出,這六十七年期間出臺的《婚姻法》相關法律法規并不多,但其實這幾乎是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生活的主要環境。《婚姻法》對婚姻家庭的和諧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關于房產分割主要內容
《婚姻法解釋(三)》具體規定了屬于婚姻法規范范圍之內的房產歸屬關系,包括夫妻之間的房產贈與關系,父母對子女贈與的房產關系,按揭購房時一方婚前首付婚后夫妻共同還貸的關系等。夫妻的房產贈與關系,是指夫妻關系成立之后,一方對另一方轉讓其個人房產所有權的法律行為。夫妻之間的房產贈與轉移的是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所有權,其不同于夫妻約定財產制。約定財產制是夫妻雙方對婚后財產歸屬或者支配的一種制度,是夫妻之間約定財產分配的依據。而夫妻贈與是一種法律行為,只能處分夫妻間贈與一方的財產,不涉及夫妻間的共同財產。婚后父母為子女出資購買房產的,產權應該登記在出資人子女名下。可按照婚姻法的相關規定,視為只對子女一方的贈與,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婚姻法解釋(三)》第10條明確規定:“夫妻一方婚前簽訂不動產買賣合同,以個人財產支付首付款并在銀行貸款,婚后用夫妻共同財產還貸,不動產登記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離婚時該不動產由雙方協議處理。依前款規定不能達成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判決該不動產歸產權登記一方,尚未歸還的貸款為產權登記一方的個人債務。雙方婚后共同還貸支付的款項及其相對應財產增值部分,離婚時應根據婚姻法第三十九條第一款規定的原則,由產權登記一方對另一方進行補償。”
四、實際效果
新出臺的司法解釋中,離婚時夫妻房產分割更為清晰。隨著翟欣欣、馬蓉事件的發酵,公眾對于婚后財產分配問題更加關注。有人認為,這對女方不公平,女方在婚姻中沒有任何保障,女方隨時會被掃地出門,居無定所。民眾對司法解釋的誤讀在于脫離了整個《婚姻法》的背景,孤立地看待該解釋,過分放大其中的財產關系,從而認為其忽視了實質平等。應當明確的是,該規定是對《婚姻法》的解釋,脫離了解釋文本,孤立地解讀必然產生歧義。其實法院在審理離婚案件時,還是會根據每個家庭實際情況來判決。根據《婚姻法》第四十條的規定,在離婚時,女方可以行使經濟補償請求權,法院應充分考慮女方以家務勞動形式對家庭作出的貢獻,根據實際情況將男方按揭房屋的部分產權判決給女方。這體現了對家務勞動的尊重,通過確認家務勞動的財產性價值,法律實現了對弱勢群體的救濟,彰顯了法律公平正義的理念。
對于房產分割的新規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騙婚騙財產的情況發生,有效地保護了公民合法權益。并且法律規定,對于婚后共同還貸及其增值部分,可以按照比例份額來進行分割。法律是社會公平的平衡器,在夫妻房產所有權歸屬問題上,也要堅持公平公正原則,保護弱者的利益。在對夫妻存續期間取得的房產權屬進行確認時,應當堅持公平原則與幫助原則,注重對夫妻間弱勢一方尤其是女性弱者的保護。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婦女在目前的社會生活中,仍是一個弱勢群體,男女的經濟能力仍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實質意義上也應側重于保護婦女的居住權利。離婚時夫妻房產歸屬確定之后,對沒有取得房產的一方應當給予另一方足夠的補償,不能讓弱勢方既得不到房產所有權,也得不到相應補償,甚至無家可居。
參考文獻
[1]何志.婚姻法判解研究與適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2]喻晶.《<婚姻法解釋(三)>第十條規定再解讀》[J].人民論壇,2013(05):124~125.
作者簡介:季詠(1990—),女,上海人,研究生,上海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行政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