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教育培養人才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國家經濟結構轉型和發展質量。我國職業教育一直面臨吸引力不髙的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對實習一年營銷專業的高職學生的就業情況進行分析,并對高職營銷專業學生的實踐、理論教學提出改進建議,以期提高他們的就業競爭力。
【關鍵詞】高職院校營銷專業;就業現狀;就業能力提升
2018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今年高校畢業生820多萬人,再創歷史新高,高職營銷專業學生在眾多畢業生中如何脫穎而出,是否具備崗位優勢,他們的就業情況如何均值得每一個相關教育者思考。本文對汽車營銷專業116名同學發放調查問卷,對他們實習三個月、半年的實習單位、狀態進行了解,并對未來從事方向進行調查,以全面展示該專業學生就業現狀,對該專業學生專業培養方案、通識教育的拓展、在該專業現代學徒制推行等方面提出建議。
一、高職院校營銷專業畢業生就業競爭力
汽車銷售服務市場(與汽車生產及售后服務市場相區別)需要大量的從業人員,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涉及企業市場的行為越來越多,也急需大量相關懂得汽車專業知識的專門性人才。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人員需求量將持續上升,人才需求將達到較大規模。但是目前的人員素質遠遠滿足不了行業發展需要,由于經過系統學習的專業人員供不應求,導致大量未經任何培訓的人員進入汽車服務行業。經過對沈陽部分4S店在崗人員學歷水平調研顯示。沈陽市市內五城區(和平區、鐵西區、皇姑區、大東區、沈河區)從事汽車服務行業人員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8.5%,高中文化程度的占51.5%,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則僅占10%,結構比例約為4:5:1。因為從業人員總體素質較差,導致勞動生產效率低、管理水平不高、服務質量不到位。最近幾年,由于汽車類的中職和高職專業畢業生進入市場,這一狀況有所改觀,但是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尤其是掌握多種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復合型人才仍然非常緊缺。
由此可見,高職院校營銷專業畢業生在汽車4S店的等汽車相關銷售領域,在專業知識儲備方便是具備一定的就業競爭力的。
二、高職院校營銷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
通過對2018級汽車營銷專業116名同學發放調查問卷,結果顯示,有78%的畢業生打算就職與本專業對口的崗位,9%的人不打算從事與本專業對口的崗位,13%的人沒考慮過就業方向。半數的畢業生覺得在校學到的知識跟實際工作聯系一般密切。畢業生認為用人單位更看重的專業知識、文憑、實踐能力、社會經驗與人脈關系分別占16%、3%、59%、22%。近47%的畢業生認為從事營銷專業,工作時的優勢是專業理論更豐富,28%的人認為優勢是銷售技能強,22%的人認為優勢是崗位更認同,其余3%的人認為沒有明顯優勢。大學生在就業壓力下會出現很多心理問題,88%的人認為是由于焦慮導致的。絕大多數畢業生認為在求職中最為困擾的是對企業專業知識缺乏了解。
通過數據顯示,高職汽車營銷專業畢業生,在校所學的專業知識陳舊、知識積累少,知識面窄:另外營銷專業畢業生在情感、認知、行為、心理方面存在問題,尤其是抗壓能力以及初入社會,手忙腳亂的情況時有發生,由此造成,心理出現問題,甚至是焦慮。
通過對以上調查問卷的整理、綜合、分析,得出兩個結論,其一,就勝任力而言,在保險行業、鋼鐵行業,營銷專業畢業生與非營銷專業畢業生并無優勢而言;其二,高職汽車營銷專業畢業生的職業能力存在的問題較為集中,即缺乏專業知識以及營銷實踐技能不足。
三、提高高職院校營銷專業畢業生就業競爭力途徑淺析
(一)創新高職院校營銷專業學生人才培養方案
根據調查問卷結果,建議該專業嘗試改變教學模式,由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模式,向著力培養學生建構能力的模式轉換,創造更多的條件,讓學生走出教學課堂,更多的進行實踐活動,實施“理論+實踐”的職業教育模式,重點轉移至,學生實操能力的培養。
(二)內外兼修,鼓勵學生校外兼職
目前,出于學生安全的考慮,各個高職院校對于校外兼職均持觀望態度,甚至是,不反對但絕對不支持。而高職營銷專業學生若想有所突破,勢必具備更強的實踐能力,才能在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異軍突起。
高職院校汽車營銷類學生,在專業上較其他學生具備一定優勢 ,但這種優勢并不是短期內就會有明顯表現的,需要時間的積累,才能將自己的專業優勢體現出來。另外高職院校學生學生與營銷類學生一樣,由于專業特點,在實際就業過程中,易出現心理上的波動。因此,從學校學習階段著手,專業設置、培養方案乃至實習內容的設置進行全方位的調整;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輔導跟上的同時,讓該專業學生有更多實踐機會,以便于他們盡快將觀念、心理、實際聯系到一起,為就業做好全方位的準備。
參考文獻
[1]楊明.探究以就業為導向的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J].經濟研究導刊,2017(05).
[2]劉德福.運用顧客價值理論培養高職學生核心競爭力探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22).
[3]杜剛,李亞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高校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時代金融,2015(14).
[4]岳昌君.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分析:2003~2011[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2(01).
作者簡介:李若怡(1983.07—),女,漢族,遼寧沈陽人,研究生,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經濟師,研究方向: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