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考試作弊是很多高校都存在也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文試圖從社會風氣、教育模式和學生主觀思想三個方面分析高校考試作弊的成因,并有針對性地提出若干對策,為杜絕高校考試作弊現象提供一些建議。
【關鍵詞】課程考試;作弊;考試制度
高校課程考試中,作弊現象屢禁不止,造成了多方面的不利影響。對學生來說,作弊不僅不利于考生的成長,也傷害了其他考生的利益;對教師來說,則無法通過考試衡量學生的真正水平,及時調整教學方式;對校方來說,不良考風會破壞學校的形象,影響學校的未來發展;對社會來說,則會進一步加劇誠信觀念的淡薄,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因此,了解高校學生作弊現象的成因,分析其對策,是高校教學改革應重視的內容,也是本文主要探討的內容。
一、考試作弊現象的成因
(一)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
一些研究者認為,考試作弊不是單純的校園現象,而是社會普遍失信現象的折射。研究者們從商品市場的造假制假、某些政府官員的貪污腐敗等失信行為來分析,已有不少成果,這里不再贅述。首先,但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國家對上述問題進行了嚴厲打擊,這些亂象卻未能消失,近幾年,伴隨通訊設備、通訊軟件的飛速發展,一部分人為了博眼球、追求點擊率,在網絡上散播不實言論的事件時有發生。在校大學生接觸網絡較多,更容易受到這些不良因素的影響。一旦謊言成為常例,作弊現象也會成為常態。其次,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商品貿易發達,很多東西成為可以交換的商品。錢權交易、器官交易、辦事拉關系等都是在進行特殊的“商品交換”,這種“商品交換”也存在于校園之中。如考試中的替考現象;很多大學的廁所內常有“四六級包過,電話XXX”的字跡;一部分學生在網上購買作弊尺、作弊橡皮、隱形墨水等作弊工具;更有部分學生還發展出代為簽到的“業務”,以應付那些將出勤率納入考核成績的課程。這些現象的出現,或多或少是受到那些“不良交換”風氣的影響。最后,社會上的一些浮躁之風與大學生考試作弊現象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大量電視臺的走秀節目讓一些人看到了一夜成名的機會,網絡平臺上的一些網絡主播們動輒收到成千上萬的打賞,名利雙收似乎變得容易起來。“來得快”“走捷徑”成為一些年輕人追求的目標。這種浮躁風氣使得一些平時不努力的大學生在面對考試時也希望能不必付出太多精力便可過關、得高分,于是便選擇了作弊這條“捷徑”。
(二)現行教育模式和考試模式中的一些不良因素造成的影響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唯成績論的人才評價標準。考試本來是考查教師教學情況和學生學習情況的一條標準,用以調整課堂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方向。但在很多高校,成績的作用被擴大了,學生獎學金的評定,班干部的選拔,推優、入黨、保研的資格等都以課程考試成績為重要標準。這樣,一部分學習并不差的學生為了提高自己的競爭力,也有可能在考試中作弊。二是考試內容不合理。一些高校在制定培養方案時,開設了不符合專業需求的課程。如給生物、土木等專業開設經濟管理類課程,以及其他大量必修的公共課。在總學分固定的情況下,專業課課程被擠占。學生學到的是“精縮版”知識,很多內容并不能完全吃透。而為了保證過關率,教師在制卷時只能加重記憶型知識的比例,無形中助長了作弊現象。三是考試模式不合理,考試時間密集。目前,很多高校實行的是“一錘定音”式的考試模式,這種以閉卷為主的期末考試是課程考核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考試形式。這就給學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對學生來說,不管是追求高分還是只圖過關,都是“成敗在此一舉”。由于壓力過大,一部分學生選擇通過作弊來達到自己的“預期目標”。另外,在高校,很多課程結束的時間相差不多,期末考試排考密集,有時甚至會出現一天中考三、四門課的情況。對于一些平時學習不夠認真的學生來說,在期末短時間內“突擊”多門課程是一個很大的難題,作弊似乎成為他們在這種一錘定音式的考試中過關的“唯一”選擇了。四是考試管理有疏漏。首先,監考老師工作不到位。在考試中,如果監考老師的工作不到位,對考場監控不嚴,那么,臨時起意型的作弊就會增多,甚至當某些老師在學生中形成“這個老師監考不嚴”的印象后,臨時性作弊就會發展為預謀性作弊。其次,紀律執行不到位。各高校對違紀行為的處分雖有明確規定,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一些學校可能會因為諸如人情關系、對畢業率和就業率的影響等多種原因而出現處罰不到位的情況,會給學生造成“作弊被抓也沒什么可怕”的印象。當作弊所獲得的利益大于處罰后,作弊現象的出現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學生自身錯誤思想的影響
這方面具體表現為:一是賭博心理。因賭博心理而作弊的學生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但求及格,六十分萬歲。另一種則相反,以追求高分為目的。前者往往基礎差,學習吃力,或因精力分散,無心學習,自知在考試中無法順利過關;后者往往學習并不差,但在競爭中不一定處于拔尖位置,因而他們都產生了冒險一搏的心理,試圖通過作弊來達到自己過關或得勝的目的。二是不平衡心理。由于不平衡心理而作弊的學生,其中大多數原本并無作弊意圖,但當他們看到考場中有人作弊而監考老師沒有發現或故意放水時,特別是成績公布后,看到作弊考生順利過關后,不公正、不平衡的心理會使他們在本場考試或下一次考試中作弊以免自己在考試中“吃虧”。三是從眾心理。因從眾心理而出現的作弊是各科考試中都普遍出現的作弊行為。如在很多考試中,交卷時的幾分鐘是作弊高發期。不少學生會在此時交頭接耳“對答案”。這時監考老師的注意力被收卷分散,只要有一人作弊,就會有多人跟風。這種作弊現象在各個層次的學生中都可能出現,并且人數多,會嚴重影響學校考風,危害較大。
二、對策和建議
要改變大學生考試作弊現象,高校應以預防為主,嚴打為輔。根據前文的分析,主要建議如下。
(一)加強誠信教育,嚴肅考風考紀
減少作弊現象,更多的是靠學生自覺。高校應進一步加強誠信教育,并在校園中以多種方式開展誠信教育。誠信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杜絕考試作弊現象不是在考試前拉幾張條幅,喊幾聲口號就能實現的,因而學校可以定期開展以誠信為主題的班會,借助校園廣播、宣傳欄等進行誠信宣傳;要充分利用榜樣的力量,尤其要以本校誠信良好的學生為榜樣,讓學生感受到誠信就在身邊而不是一些空洞的口號;高校教師應起到以身作則的教育示范作用,任課老師不能因人情關系而在考試中“放水”,輔導員或管理人員也不能因與學生“相熟”而在各項獎勵中有所偏向。這樣,思想宣傳與實例示范相結合,可以有效避免學生由于不公平、不平衡心理而產生的作弊沖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作弊率。在嚴肅考風考紀方面,首先,要讓每一個大學生都了解本校的考試紀律。對于作弊理由只是監考不嚴而一時沖動或因人情關系而不得不協助作弊等非預謀性作弊的考生來說,作弊只是偶然現象。因此,他們雖然知道作弊是違紀行為,卻不知道具體的處罰條例,有可能造成比較嚴重的后果。針對這一情況,學校應在考試前加強紀律宣傳,使每個考生都知道作弊行為的后果。其次,加強考試紀律執行力度。監考教師要認真對待監考工作,在監考時以預防作弊為主,不讓考生有機可乘;對作弊考生應嚴格執法,絕不姑息;學校對違紀考生的處分應按紀律執行,避免出現降等處分或以取消某些獎勵性資格來代替應有處分的情況。這樣,可以改變一些學生“監考只是形式”“被抓住了也沒什么大不了”的錯誤思想,使其自覺放棄作弊,從而降低作弊率。
(二)調整考試內容,改革考試形式
在調整考試內容方面,課程考試內容應根據社會對人才發展的需要,側重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及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前文提到,傳統記憶式的考試內容給作弊提供了便利,考場中學生夾帶的各種小紙條,使用手機百度知識點的情況主要都是針對這種考試出現的。因此,課程考試內容應把重點放在綜合能力上,測試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知識的實踐能力。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發展,也可以讓試圖作弊的考生抄無可抄。在改革考試形式方面,豐富考試形式成為解決一錘定音式的閉卷考試給學生帶來的壓力問題的重要方法。首先,課程考試可以進行過程評分,并加重平時成績在總成績中的比重。重視平時成績,可以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提升學習效果。一方面,讓學生不再對期末考試如臨大敵,鋌而走險進行作弊,另一方面,平時所掌握的知識量的擴大,可以減輕期末時的學習壓力,使學生不再因為排考密集,“突擊”時間不夠而“不得已”進行作弊。其次,在閉卷考試之外,以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考查。如純記憶性的知識點可以用口試或隨堂默寫的方式進行,綜合性的知識考查可以用論文、實踐報告、答辯等形式進行,這樣,通過不同的考核形式可以把課程中的重點、難點、識記、領會等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提高學習效率,把死知識變成活知識,進而增加學生在考試中的自信,主動放棄作弊。
(三)完善考試制度,加強考試硬件建設
完善考試制度主要體現在管理層面上。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唯成績論的人才評價標準也會形成唯成績論的考試態度,學生會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成績所帶來的各種利益上,而不是根據考試情況來調整學習側重點和學習方式以提升學習效果。所以高校在評價人才時,在課程考試成績之外,還應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實踐能力和其他綜合素質的比重,改變部分學生致力于通過不正當手段在考試中獲利的現象。其次,完善與考試相關的政策規定。一些“必修課選逃,選修課必逃”的學生,平時知識積累不夠,往往會在考試中作弊。對于這些學生是否具有考試資格,如果沒有學校正式文件的支持,老師們一般只能口頭教育,起不到實際震懾作用,這就需要學校完善相關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作弊現象。另外,對于考試試卷參考答案的制定,不能過于追求標準化。一些學校規定,參考答案必須逐條給分,細化到每個知識點。這種評分方式造成了老師在出卷時更偏重于只有一個答案的記憶型知識,給學生作弊提供了便利。因此學校在制定規定時應根據課程性質,允許一定程度的彈性評分標準。在考試硬件方面,針對越來越多的“高科技”作弊行為,高校應加大硬件投入。如開啟教室內的攝像探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監考老師因監考風險過大而不作為的現象;在考試時開啟信號干擾器以應對手機作弊;使用指紋打卡器以應對替考現象。總之,考試硬件建設是控制新時期作弊現象的重要一環。
綜上所述,高校考試作弊現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學校應有針對性地對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進行調整,才能杜絕作弊,培養出真正具有高水平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月.從考試作弊看考試制度的改革[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06).
[2]賴昭勝.高校課程考試改革的思考[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0(02).
[3]程瑤.完善高校考試管理制度,預防考試作弊現象[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08(03).
作者簡介:張璐璐,女,西南科技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