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清照作為婉約詞宗,提出了詞“別是一家”的文學理念。她主張詞作應回歸抒情的韻律,對于蘇軾的“自是一家”作了否定。然而,她所踐行“別是一家”理論時,卻出現了《漁家傲》的豪放詞風。通過這首“另類詞作”可窺見李清照所獨有的精神風貌。
【關鍵詞】李清照;漁家傲;豪放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漁家傲·天接云濤》
李清照是著名的女詞人。她以詞風婉約,多幽怨凄苦之作,屬婉約一宗。李清照認為婉約的風格最適合詞的音律,因此她嚴格踐行著自己成體系的理論。由此這首《漁家傲》的豪放詞風屬于李清照的“另類詞作”。有學者想要將這首詞歸于李清照的婉約之作,將李清照悲苦的人生作為此詞不可能是豪放之作的理由,但卻未免有牽強之嫌。
據徐培均先生考證,李清照這首《漁家傲》作于建炎(1130年)春,被普遍認為這是她少有的一首豪放詞。這首詞充滿著奇異的色彩,感情上也雄偉剛健,不像是出自以寫閨情和女性細膩心理的李清照之手。清代陳廷焯《詞則別調集》卷二評此詞:“有出世之想,筆意嬌變。”黃蘇《蓼園詞選》中評價這首詞是:“此似不甚經意之作,卻渾成大雅,無一毫釵粉氣,自是北宋風格。”梁啟超贊道:“此絕似蘇、辛派,不類《漱玉集》中語。”朱東潤稱:“表現出健舉的氣概,在《漱玉詞》中是別具風格的”。歷代名家對李清照這首《漁家傲》的評價都以豪放為其風格,但這又與她在《詞論》所提出的“別是一家”的觀念相矛盾。如何看待李清照這首《漁家傲》,究竟該將其歸類為婉約,或是豪放,還得從詞作本身的感情與意象著手理解。
徐師曾在《文體明辨序說》里解釋了婉約詞與豪放詞之間的差別,“至論其詞,則婉約者,豪放者。婉約者欲其辭情蘊藉,豪放者欲其氣象恢弘。”也就是說,婉約詞的情感細膩以抒情見長,豪放詞則是境界開闊。根據徐師曾的解釋,反觀李清照這首《漁家傲》。
詞作開篇第一句連用了“天”“云”“霧”“星河”“千帆”五個高遠遼闊的意象。從天上寫到人間,一片無邊無際的蒼茫。在此闊大的宇宙之中,自然會引起人的無限遐想。云在天空中如波濤般的翻涌,一條橫亙夜空的星河也有了流轉之勢。渾茫的天地之間,千帆競渡,氣勢不可謂不壯觀。似乎這人間的千帆在海霧中將要駛向遼遠的星河。如此大氣的開篇,向讀者展現出的是李清照夢境的宏大。這與她其他作品有著天壤之別。緊接著,李清照隨著云帆到了天帝所在之處,她聽聞到仁厚的天帝問她將去何處?詞作寫到此句,李清照的人生感悟便不似從前哀怨于自我的思念與凄苦。“問我歸何處?”是作者對人生終極目的與意義的深層次反思,所以形容此問是“殷勤”,足見這一問關系重大并非等閑。這是作者對自我生命價值的追尋,就如同屈原《天問》一般的困惑。由此可見李清照的格局并非限于兒女私情,她的眼光已超越了她在那個時代所具有的身份。
上闋從渾然蒼茫的追尋中提出了“我”將歸“何處”的人生終極之問,那么下闋,作者便想要努力對此問作出反思與答復。 “路長”“日暮”之言,意味著她是在暮年反觀即將逝去的一生。“路長”說明她所經歷的生命歷程是漫長的,若根據句意她便度過了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凄涼生活,其中包含著所歷苦痛患難之多。“日暮”,指作者已近黃昏之年,在世的時間已然不多,匆匆一生只嘆毫無意義與價值,因此她用“嗟”來惋惜自己的一生。后面的“學詩謾有驚人句”更是體現出她對自身價值的否定。爭強好勝的李清照如杜甫一樣要做到“語不驚人死不休”,然而如此努力又有什么意義呢?
面對人生將去“何處”的自我詰問?李清照最終給出了一句豪情萬丈的答復:“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既然人生已成定局,不如向李白那般“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不甘心生命的落空,那就用無畏戰勝軟弱的生命。這是一種區別于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知命達道,不同于陶淵明的“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矣”的通達。因此,該詞的風格呈現出了鵬飛高舉的氣勢,開闊的想象使得李清照突破了現實的性別因素,達到了高遠飛揚的超越。
《漁家傲》是李清照的“另類詞作”,它顛覆了李清照在《詞論》中對詞的定義,看似自相矛盾,卻又在情理之中。李清照本是意氣風發的女子。只不過她將豪放的一面放在了詩作上,如“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等等。由此可見李清照并非一般女子,當然,即便是男性,李清照也不甘示弱。她在《詞論》中寫道:“又涵養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變舊聲作新聲,出《樂章集》,大得聲稱于世;雖協音律,而詞語塵下。又有張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絳、晁次膺輩繼出,雖時時有妙語,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獻、歐陽永叔、蘇子瞻,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讀不茸之詩爾。”幾乎當時所有的著名詞人以及士大夫都被她指謫除了缺點,無一幸免。李清照的膽大無忌、才華超群正是她豪放風格的原因所在。
參考文獻
[1]徐培均.李清照集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64.
[2]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編第二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51~56.
作者簡介:姜皓雪(1990.10—),女,漢族,四川成都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中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