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漢通西域以來,絲綢之路沿線地區作為中國有機組成部分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實現 “使窮髪之地盡為編戶”的政治理想,唐在突厥、吐蕃、大食等政權激烈的角逐與博弈中開拓了絲路經營的宏大局面。唐中央政府主動順應西域政治形勢,積極變革調整戍邊體系,布局絲路防御體系,合理配置維護“絲綢之路”安全的力量,奠定了邊疆穩定和發展的基礎,也為今天新疆地區安全力量的建設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唐;絲綢之路;維護安全力量;邊疆安全
唐對絲路的經營,是建立在漢以來深厚的政治基礎之上的,而唐代疆域更為遼闊,其領土范圍遠超漢朝,要實現對絲路地區的實際控制、維護邊疆的穩定發展,需要更合理和更多的維護安全的力量。
一、唐朝“絲綢之路”邊防體制
從唐太宗開始,唐中央政府能以一貫之視西域為唐之一部分,努力“使窮髪之地盡為編戶”從而確保天下長治久安,同時與突厥、吐蕃、大食等政權在西域進行激烈的角逐與博弈中形成了遠勝與漢的政治視野和歐亞戰略格局。
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頡利被滅后,唐朝將來降的七城建立了西伊州,并以此為新的機遇,開始全面經營西域。貞觀十四年,唐設西州和庭州,并特設安西都護府于西州,監督伊、西、庭三州,并形成一個相互呼應的軍事整體,成為唐朝從東向西經營西域的一個基地。此后,在與突厥、吐蕃、突騎施、回鶻等勢力的角逐中,唐朝正是以伊、西、三州為支點,有效控制了四鎮地區,并將影響力延伸到蔥嶺以西,在西域建立起其長達1個多世紀的統治。這期間伴隨著邊防體制三次比較大的調整:伊、西之地曾屬于安西都護府、西州都督府、金山都護府、北庭都護府、伊西北庭節度使等;軍事組織方面,設鎮、戍、驛,西州最初尚設有折沖府,進入軍鎮時代后,三州之地又先后出現了瀚海軍、伊吾軍、天山軍等軍鎮。伊、西、庭三州的軍政體制與唐絲綢之路邊防體制的調整同步,體現了唐在風云變幻的西域政治形勢下,主動變革調整戍邊體系,積極經營絲綢之路的政治決心。
景云元年末(710年),置河西節度使,在加強邊境軍事力量的同時,使唐西北軍事格局有了核心和大后方,于是,絲路軍事格局形成以河西為中心,以安西四鎮、北庭為兩翼,共同保全四鎮,維護絲綢之路的安全。
二、唐朝“絲綢之路”多元化安全力量
依托西域的軍事格局,唐朝逐漸建立并完善了軍事管理機構。《新唐書·兵志》云:“唐初戍邊者之兵,大曰軍,小日守捉,曰城,曰鎮,而總之者曰道”,分布于西域各交通要道的軍鎮及軍事行政與一體,成為絲路軍事防御體系的戰略核心,與“守捉”“城”“關”“烽”等組織共同構成絲路地區的軍事防御網絡。這種嚴密布防,突出重點的防御模式為以軍鎮駐所為核心,向四周要道、要隘處輻射狀分布守捉、城、鎮、戍、烽鋪的網狀的駐防系統,對唐朝絲路地區的安全穩定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在這一駐防系統中,唐朝絲路安全力量得到了合理的配置。
唐朝維護絲路安全的力量,主要由折沖府府兵、軍鎮、守捉、戍、烽、上番衛士、兵募和城傍子弟組成。
府兵是保證關中和京師安全的主力,其余則根據軍事形勢分布于全國,鎮兵是地方軍的主力,鎮守于邊疆、鎮壓地方反叛。經歷了中期的戍邊體制改革后,職業化的、具有較高戰斗力的常備軍——鎮兵擔當主力,絲路的鎮兵主要由漢族職業兵和城傍子弟構成的蕃漢聯軍構成。而唐朝絲路駐防最突出的特點便是充分發揮邊疆少數民族的主體作用,并能充分調動起他們戍邊的積極性。
比如,著名的赤水軍中的騎兵就多為胡兵,被譽為“河西騎士之佳稱,非赤水軍莫屬也” 。“其組成先是武德年間改編的李軌舊部,大部分來自各胡族。垂拱以后,又有回紇、契芯等鐵勒部補充進來。又如豆盧軍,“豆盧”因姓氏而得名。這些人是圣歷二年以前河西地區的吐谷渾人。在與漢人長期的生活中,一部分保留騎射游獵習俗的吐谷渾人被唐政府納入了邊防力量。
少數民族武裝以其自身的特點成為鎮戍的主力,參與了大部分邊疆的有規模戰役,典型少數民族武裝力量如 “城傍子弟”,因內附城鎮的旁側而得名,如突厥降戶仆固部落散居受降城側安西旁側有戎落兵萬余人等。唐前期,“城傍子弟”只作為邊疆武裝力量的兵額補充,到了開元二十五年以后,因擅騎射,成為唐邊疆地區主要的武裝力量。契苾何力、阿史那社爾、阿史那賀魯等作為“大總管”或“副總管”等要職,參與和直接指揮了“交河道”“蔥山道”“西海道”行軍等重大戰役,這些少數民族將士與漢兵無異,而且對立功的胡漢將士同賞,賞罰分明。《唐總計練殘文書》記錄了對貞觀二十三年平龜茲后對城傍的賞賜與漢兵一樣。正是能充分發揮邊疆少數民族的主體作用,并使之成為安邊固疆的棟梁,體現了唐王朝非凡的政治胸懷和遠見。
三、唐朝“絲綢之路”多元化安全力量的啟示
“一帶一路”倡議中對新疆“絲綢之路核心區”的定位,正是國家層面對絲綢之路重要戰略地位的重新評估。隨著絲路戰略的推進,特別是面臨著日益突出的非傳統安全因素的威脅時,從唐朝配置絲綢之路維護安全力量的優點和特點中取經,提出破解困局的方法,是我們關懷現實的應有之舉。
目前,在新疆擔負維護安全主力的武裝力量主要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邊防、邊防民兵(包括兵團民兵)等力量構成,他們是新疆黨政軍警兵民聯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新疆的安全穩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中,明確了新疆工作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總目標,因此,重視安全力量的建設,健全黨政軍警兵民的聯防機制,形成協同配合、協調一致、統一指揮、統一行動的聯防機制,對新疆的穩定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為實現結構合理、分工明確、協同周密,共同保衛、管理的目標,需要加強武裝力量建設;為進一步發揮在絲路核心區建設和新疆反恐中的“安邊固疆的穩定器”的作用,要更加重視和落實兵團的力量;為更好地承擔邊境地區管理的職能,公安邊防需進一步協調發展。
同時,還應結合新疆自身的特點,重視邊疆干部和戰士的天然優勢和積極作用,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共同維護安全穩定。
因此,緊緊圍繞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在構建反恐維穩長效機制的過程中,重視安全力量的建設,對邊疆的穩定與發展保駕護航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參考文獻
[1]魏征.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2]嚴耕望.唐交通圖考·序言[D].北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5.
[3]王永興.唐代前期西北軍事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4]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5]孫繼民.唐代行軍制度研究[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5.
[6]唐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7]李錦繡.唐代制度略論稿[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8]李宗俊.唐前期西北軍事地理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9]劉子凡.瀚海天山——唐代伊、西、庭三州軍政體制研究[M].上海:中西書局,2016.
作者簡介:金楠(1978—),女,新疆烏魯木齊人,漢族,博士,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邊防系講師,專業技術上校,研究方向:邊境管理學、邊防民族問題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