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翠玲
【摘要】“沒有教不好的學生”,與“有教不好的學生”一字之差,意義完全不同。現如今教育教學的一些現狀很是令人擔憂,也引起了我們很多教師的質疑,思考現在的教育應該怎么搞,教學應該怎么教。可以肯定的說,“沒有教不好的”給人的是一種信心十足的勇氣,而“有教不好的”則采取了一種回避的不負責任的態度。我們要針對目前確定的學生主體,發揮其特長,充分挖掘其潛力,培養他們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我們教師,一要有歷史的使命感,二要有教育的責任感,三要有教學的幸福感。為“沒有教不好的學生”而奮斗終生。
【關鍵詞】教不好學困生;使命感;責任感;幸福感
目前在農村中學生源越來越差,大量優質生源外流,留下來的學生有些只是中等成績,沒法上私立學校,家長又舍不得投資的;有些學生家庭經濟條件差,即使成績稍好,對求學也不報希望,隨時都有輟學危險變為流生的;有些是家長成年累月不在家,外出打工只和爹爹奶奶在家,甚至無人照應,一人留守的。教育教學上確實優勢盡失,在這種面臨窘境的情況下,能讓我們的全體學生完成學業嗎?還有勇氣說我們也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嗎?作為一種責任驅使,今天把這個話題提出來,借此是想再談談在新的形勢下我們應該如何才能貫徹好素質教育的新理念,以及如何增強這種信心,事實上對我們來說就是一種挑戰,更加需要我們面對新情況,認真加以研究。
首先還是分析一下“沒有教不好的”和“有教不好的”兩者的關系,從字面上“沒有教不好的”和“有教不好的”看似對立,一個肯定,一個否定,實際上兩者應該說是重合的,無論你持什么樣的看法,也都是把那些學困生、問題生作為研究的對象,從本質上來說也就是取決我們對這部分學生的教育教學態度,是放棄還是堅持,是厭倦還是不知疲倦地付諸愛的行動。前者的意思是在于怎樣讓這部分學生也能學好,也能成長為一個對社會的有用之才。談到這里,我想起麥肯錫的矩陣圖,他把戰略經營領域吸引力和企業競爭地位兩個綜合指標進行組合形成一個矩陣:明星區是重點投資、現金牛區是擠干榨盡多作貢獻、野貓區是增加投資或維持,而瘦狗區是既沒有發展空間,也無利可圖的地方,商家肯定是要選擇放棄的。同樣,不可否認無論是哪個班級的學生,實際上也是這樣存在著優異、良好、一般、差四個等級,如果我們也用矩陣把學困生、問題生放在瘦狗區,對這些學困生、問題生也是采取放棄的態度,那就完全不正確了,因為商家以盈利為目的,而老師是以培養人為目的,是需要我們老師的循循善誘、關心和愛護的,尤其在農村存在著家長多外出打工,對子女基本是一種失控狀態,或疏于管理等等原因,更加要求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對他們也就是我們的學生付諸無微不至的關懷,像他們的父母在家一樣的感覺,感覺到溫暖,相信這小小的舉動也可能改變一個學生的一生。可以肯定地說,“沒有教不好的”給人的是一種信心十足的勇氣,而“有教不好的”則采取了一種回避的不負責任的態度。
我們來看看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是怎樣對待學困生的,他倡導一種人道主義精神,他說:對于每一個學習困難的兒童,不管他已經被耽誤到了什么程度,我們都應當讓他在公民的、勞動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腳。我們的崇高使命就在于:要使我們每一個學生選擇這樣一條生活道路和這樣一個專業,這不僅是供給他一塊夠吃的面包,而且能給予他生活的歡樂,給予他一種自尊感。我想我們現在所面對的學生,我們也不能彷徨,這就是責任,也應當讓他們在公平的、勞動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腳。學生應該是完整的人,有自尊的人,充滿自信的人,個性洋溢的人。我們要用真誠和愛心去呵護他們,激勵他們,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了,采取的措施也就不同,我們要針對目前確定的學生主體,發揮其特長,只要能做到各盡其才,各盡所能,充分地挖掘其潛力,培養他們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這不就是我們的任務嗎?
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增強以下幾種意識。
一要有歷史的使命感。《教師法》第三條是這樣說的:“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教師應當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教師應當熱愛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業務水平,愛護學生,忠于職責。”我們必須站在這樣一個歷史的高度,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新課程理念下,要順應現代教育發展的趨勢,為了一切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這也是國家和社會賦予我們的崇高使命。
二要有教育的責任感。其一,要以教育為己任,認真鉆研新形勢下的教育教學,安心學習,內練素質,外練技能,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其二,要讓學生也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樹立崇高理想,實現自身的價值。其三,在師生之間要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和諧的狀態,真正解決家長不在家的后顧之憂,充分展示一個做教師的責任。
三要有教學的幸福感。教育發展的成果是惠及廣大人民群眾的,是培養人的事業,我們應該感到無比的光榮,我想對于一個一心一意撲在教育事業、具有崇高師德的老師,必將受到全社會、家長、學生的尊敬。劉讓賢老師扎根于青海高原土族鄉村,在艱苦條件下,幾十年如一日,為我國教育事業付出巨大心血的事跡就非常讓我欽佩。他曾說過:“我的生命在一批又一批孩子們身上延續,我的樂趣在一代又一代孩子身上尋找,我的幸福,在年復一年的教育工作中獲得。”這就是一種境界,一種幸福,也應該作為我們一生所追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長的談話[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2]秦關根.愛因斯坦[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