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軍 劉慶富 閻勝楠
【摘要】電力工程屬于國家建設的基礎項目,社會對電力工程保持高度關注的態度,特別是在地基處理方面。地基處理技術的高效性,著實提高電力工程質量,保障工程建設的穩定性和安全性。重點分析電力工程中的地基處理,避免出現技術問題。因此,本文通過研究,分析電力工程地基處理主要的技術問題。
【關鍵詞】電力工程;地基處理技術;探析
一、分析電力工程地基處理中的技術問題
(一)地基設計問題
基礎設計分為總體優化設計能力和基礎設計兩個部分的技術問題。首先,強度設計不準確,不能綜合考慮地基變形的數值范圍,導致強度設計超出變形范圍,造成地基問題。其次,變形計算是不夠的。變形計算屬于基礎設計的基礎,直接關系到地基的設計水平。動力工程有一定的特殊性,變形計算和一般工程之間是有區別的。
(二)承載力使用值的問題
與地基承載力相關的數據值屬于使用值的范疇,保證了使用值的準確性,降低了電力工程的風險性。例如,一個電力項目在地基處理的使用價值上有很大的偏差。其中一項使用值低于標準值的25%,直接影響到平均使用值的計算,使用值在計算時,較容易出現偏大、偏小情況,使用值需遵循抗剪規定,才可滿足承載力的需要。
二、電力工程地基處理技術分析
(一)強夯法
強夯法對于設備的要求特別簡單,所以這種方法不但節約材料,造價低,而且工期短,使其得到普遍應用。但是這種方法在加固軟粘土地基時的效果不是很好。通過大量的實踐證實,當壓實功能以及種種條件都相同時,如果粘性土的含水量過小,導致土體不易壓實;反之,如果土體過濕,則會出現軟彈現象也不能夠很好地壓實土體。不過如果選擇合適的夯擊能以及科學的加固工藝和排水條件,使土的含水量達到最優,還是能達到不錯的加固效果。
(二)柔性樁與剛性樁復合地基
柔性樁地基與剛性樁地基是豎向復合地基的兩種基本分類,其分類依據是樁體的地基剛性,前者較之后者輕度較低,但是二者并非具有孰優孰劣的區別,而是各有千秋。因此了解兩種地基特性,結合其特性,使其優勢互補,這是進行地基處理的重要手段柔性和剛性地基樁的最大區別在于其強度的不同,剛性樁強度較大,加固區域較為廣泛,能夠將樁體的載重作用傳遞到深層基地,但是一般而言,剛性樁樁端和樁底的沉降量并無二致,即不可壓縮,因此在樁底圖層的壓縮量可能會較大。與之相反,柔性樁強度較小,加固范圍有限,但是其具有較大的壓縮系數,樁體本身產生的壓縮量在土層沉降中占據的比重相對較大,能夠產生十分明顯的土體變形,因此樁體周圍土層以及樁端樁底土層的荷載強度也會有明顯的差異,難以利用其產生的阻力。
(三)振沖碎石樁施工技術
振沖碎石樁技術就是利用高壓水與振動力的相互作用,來達到成孔的目的,也可以采用機械設備來對其進行鉆孔,這是一種并振搗密實的地基施工技術。擠密砂樁與一般樁基的強度相比較而言強度過低,所以應采用振沖碎石樁施工技術對地基進行加固,并將處理后的地基作為復合型地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在進行平面布樁振沖碎石樁大都為三角形和方形,因而為最大化的確保不會出現不均勻的沉降,就必須考慮荷載對應關系、樁基受力的均勻性和對稱性等因素,并切實加強對振沖碎石樁長度的控制,在對樁距進行設計的時候,需要全面考慮問題,充分結合樁的數量與直徑大小來對樁距進行合理設計,通常情況下,樁的直徑可以根據結合應力的大小來判斷。在進行施工的時候,需要在振沖填料內放入適量的中粗沙,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沙粒的直徑大小應當小于五厘米,這樣不僅能夠有效提高地基的防水能力,還能夠起到一定的反濾作用,使地基的質量進一步提高。
(四)墊層法施工技術
在施工過程中,對地基底部的濕陷性黃土進行挖掘,在最優含水量下進行分層充填。底座在基礎上的支承層。當墊土承載力增加,水穩定性增強時,可采用石灰土或砂墊。在設計和施工方法的選擇更換緩沖,有必要進行綜合分析和測定,上層建筑的結構,結構的特點,加載的屬性,巖土工程條件,施工機械的性能和填充的性質和來源,等等。用于濕陷性黃土地基的粉質粘土墊不應含有磚、瓦和石頭。通過壓實試驗,對淤泥質粘土和石灰土墊的含水率進行控制。為了確定壓實效果,現場試驗應根據施工機械、更換材料和現場土壤情況進行。基坑開挖時,坑的上部應受到擾動。分層壓實的質量應主要控制在施工中。地基處理后的質量檢驗可以用來測試粉質粘土、石灰土和沙子墊,可測試的環刀方法,滲透儀,靜態滲透測試,光動態探測或標準貫入度試驗,并可用于重型動力觸探試驗砂和渣墊。
三、結語
在電力工程中,地基處理技術屬于較為復雜的施工項目,不僅關系到技術實施的質量,還影響到電力工程的價值。提高地基技術的處理水平,有利于穩定工程效益,加強工程建設。規劃電力工程地基處理技術的問題,規劃建設發展,保障電力工程的穩定性,發揮實際的建設效益,保障電力工程在社會上的地位和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關萬良.電力工程地基處理技術的研究[J].電子測試,2017(20):88,49.
[2]強華.電力工程的地基處理[J].唐山學院學報,2008(04):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