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心理學和行為學的角度探討無意識行為,將無意識行為引入設計領域。研究無意識行為在產品設計領域的價值,再將無意識行為轉化成設計語言,應用到產品設計中,使產品和使用者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效果,在使用產品的時候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激發用戶產生類似的情境感,為產品設計帶來新思路。
【關鍵詞】無意識行為;產品設計;潛在需求
英國藝術評論家卡萊爾曾說過“匠意的作品是有意識的、機械的,而天賦的作品則是無意識的、有生氣的。”每個人從前的經歷會成為一種無意識,對經歷過的事會形成一種直覺處理方式,從設計角度看,每個人都有成為設計師的潛質。如果將這種無意識或者直覺轉化成設計語言運用到設計中去,好的設計就誕生了。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如果在使用一件產品的時候,如果過分的強調使用的步驟和方法,反而容易出現差錯。比如我們在剛開始學開車的時候,會非常的緊張,精神高度集中,盡管這樣在操作時,在踩剎車、油門、離合也會出現失誤。當你熟練了以后,開車會變成一種無意識的狀態。很多的產品使用熟練后,就會以一種無意識的狀態被使用,而在無意識的行為當中,引入我們的設計,把我們的設計融入到無意識的行為當中,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把無意識行為運用到產品上時,會給使用者帶來似曾相識的感覺。對用戶無意識行為進行觀察和分析,設計出與用戶能產生共鳴的產品,他們感到我一直都是這樣做的只是自己沒有注意而已。利用使用者的情感經歷設計出令人親切的產品。研究無意識行為在產品設計領域的價值,再將無意識行為轉化成設計語言。本文從四個方面將無意識行為應用到產品設計中,使產品和使用者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效果,在使用產品的時候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激發用戶產生類似的情境感,為產品設計帶來新思路。
一、利于形成正確的概念模型,消除認知鴻溝
如果用戶擁有正確的概念模式,就能比較容易學會使用任何物品,當出現問題時,也能比較容易地找到問題的原因。要想使用戶建立正確的概念模式,就必須做到:操作的原理顯而易見;所有的操作動作都符合概念模式;產品的可視部分應該按照概念模式反映出產品的目前狀態。
概念模型是指真實世界現象與過程的邏輯關系的描述。諾曼(Norman)提出了3種概念模型。
設計模型:設計師設想的模型,描述系統如何運行。
系統模型:系統實際如何運行。
用戶模型:用戶如何理解系統的運行。
在理想狀態下用戶模式應與設計模式相吻合。但實際上用戶和設計人員之間的交流只能通過系統本身來進行,三種模型之間會存在一定的鴻溝,特別是由于設計師與用戶在認知方面存在的差異,而把無意識設計這一概念引入產品設計中,可以消除這種鴻溝,減少認知方面的差異,使用戶的操作行為與設計師的意圖建立正確的匹配關系,使設計更能滿足用戶的需求和意圖。
二、利于自然化的產品交互行為
無意識的行為是一種最接近自然的、本能的行為。把無意識的行為引入到交互設計中,可以形成自然化的交互行為。自然化的交互泛指用戶產品之間的交互行為均符合人類的行為習慣,反映了用戶與產品之間一種自然化的交互趨勢。在理想情況下,產品將是一個有“生命”的“智慧樹”,人的所作所為能被產品理解,并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比如當你離開房間時,電燈自動關閉,空凋自動停機;當進入房間時,電燈會根據環境光的強弱自動打開或調整光的亮度,自動根據室溫確定是否開啟空調;用手接近水龍頭時,水自動流出,離開時又自動關閉等。
自然式交互是人性化的回歸,自然化的交互行為方式更直接、更快捷的形式適應用戶的需要。在目前的許多智能產品上也能看到自然交互的雛形,如iPhone利用多點觸摸技術實現的兩手指旋轉和縮放圖片功能是一種接近自然的行為。
選擇符合人類自然交流形式的交互行為,不僅可以降低用戶在使用過程中的認知負擔,減少或避免操作失誤,而且有利于提高交互效率,增加交互的真實感和吸引力。例如,看到紙和筆,我們不假思索地就會知道他們怎么用來寫和畫。但是如果在計算機繪圖系統中,計算機只能通過輸入命令來完成繪圖工作。這是一種與我們的繪圖習慣截然不同的操作方式,要記住大量的操作命令,增加了記憶負擔,還很容易造成差錯。觸摸屏技術的推出,特別是多觸摸技術的應用,使得今天的計算機繪圖的行為更接近于自然。
三、重視無意識行為引發的失誤,規避失誤的發生
日常生活中,人們一些重復的動作和習慣性的行為都可以歸屬于無意識的行為,他們多是因為人的熟練或條件反射而產生的,無意識行為來帶行為效率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一些“麻煩”,例如在電腦上打完字后,忘記存檔就退出。把水瓶蓋蓋在了旁邊的杯子上,一般并置、相似的東西比較容易引起這種錯誤,比如界面上有許多類似的按鍵、開關,一不留神就會按錯。這種失誤常與行為習慣有關,而且往往是較為熟悉的動作干擾比較生疏的動作,有時由于注意力分散。失誤是因為習慣行為引起,設計人員應當考慮使用者可能出現的操作錯誤,分析這些失誤的行為,規避這種無意識行為造成的失誤,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的自動提款機,為了防止用戶將卡忘在機子上,他會要求用戶抽出卡后才能提取現金,這種對應方式也被稱為“強迫性機能”(即人如果不做某個動作,下一個動作就沒辦法執行)。
四、利于形成易用性設計,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物品隨著科技發展越來越復雜,導致許多現代產品不能自然而然地被人們所使用,或者說物被“異化”,即人造的物走向了人的對立面,有時“能使用物品”反倒成一種難得的技能。諾曼曾在《設計心理學》中曾使用過一個詼諧而驚人的章節名稱———“要想弄明白操作方式,你需要工程學學士”。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某些產品的設計拙劣,使用戶不能正確理解產品的使用方式。利用人的無意識行為來設計產品,有助于人們理解使用產品,產生方便好用的易用性設計。無意識概念的引入還有助于用戶情感上的滿足,激發用戶的情緒和情感,使用戶發現我從前也是這樣的,只是沒有被注意,從而產生一種久違的親切感,就會覺得這正是他所需要的。把無意識運用到產品設計中,不但可以使用戶在愉悅中使用產品,還能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正如深澤直人那款CD播放機,外部造型非常像排風扇。有著特別的開關,將CD放進去,它的開關是由下拉的繩控制的,這個開關方式很像在打開排風扇也像小時候開關電燈的操作一樣。明明知道是臺CD播放機,腦海中也總是浮現排氣扇的形象。會不自覺的想要去拉那個下墜的繩子,拉下繩子音樂響起,同時身體也會不自覺的想靠近CD播放機,就像是等待風吹過一樣等待著音樂的播放。
設計越來越開始關注回歸本質,回到原點,以一種最平易近人的方式探索設計。這就需要設計師考慮將設計的關注點從設計出令人賞心悅目的產品轉移到理解人類的行為和發現需求層面上來。而對無意識行為的研究為發現更多的顯性需求和潛在需求提供了一個突破口,為產品設計帶來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
[2]DonaldA.Norman.設計心理學[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102~103.
[3]黃燕妮.回歸產品設計的本源————淺析深澤直人的設計思想和設計實踐[J].裝飾,2008(11).
[4]童慧明.為生活而設計[M].北京:中國美術出版社,1998.
[5]袁帥.談產品設計的情感需求[J].安徽文學,2008(05).
[6]丹·艾瑞里.怪誕行為學[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張亞楠(1987—),女,漢族,河南新鄉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產品造型設計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