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雷
【摘要】自密實混凝土相較于普通的混凝土而言具有免振搗、施工效率高、造價成本低等優勢,但是由于我國地勢遼闊,不同區域范圍之內進行該類型的混凝土制作的原材料基本性能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不能夠達到最佳的混凝土拌合效果,對此,技術人員也通過使用一些改性材料來完成對自密實混凝土質量的優化。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將以試驗為主要探究方式來進一步研究改性材料對混凝土用水敏感度、力學強度以及干燥收縮性能等特性的影響,希望這些意見和建議能夠為我國研究人員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新型粘度改性材料;自密實混凝土;性能影響
一、試驗原材料
技術人員可以通過對自密實混凝土進行相關試驗,這樣可以有利于技術人員研究和分析改性材料究竟會影響混凝土的哪些基本性能。試驗之前,技術人員應當先選定試驗過程中所使用的原材料,在這里我們以下幾種試驗原材料為例進行試驗:第一,密度為3100kg/m3、28d抗壓強度為50.9Mpa、抗折強度為8.7Mpa、型號為P·O42.5的水泥;第二,密度為2600kg/m3、28d活性指數為79%、需水量為91%、型號為F類Ⅰ級的粉煤灰;第三,密度為2910kg/m3、7d的活性指數為77%、28d的活性指數為98%、流動度比為101%、型號為S95級的礦粉;第四,表觀密度為2650kg/m3、細度模數為2.5的河砂1號與表觀密度為2610kg/m3、細度模數為2.9的河砂2號;第五,最大粒徑為16毫米的碎石1號和最大粒徑為25毫米的碎石2號;第六,減水率高達25%以上的聚羧酸減水劑。
二、混凝土配合比
混凝土的配合比例如表1所示。
三、性能影響分析
(一)用水敏感度性能
混凝土的用水敏感度主要是指技術人員在進行混凝土攪拌時額外增加用水量可以避免出現混凝土泌水的最大極限值,根據相關規范我們可以得知,混凝土的用水量敏感度通常應該控制在12kg/m3以上,但是經過試驗測得,該試驗中的混凝土因受到改性材料的影響,其用水量敏感度已經達到了15kg/m3,因此,技術人員需要增加15kg的用水量在混凝土中,根據不同類型的混凝土試驗結果可得,序號為SC4的混凝土表面產生了較多的氣泡,待氣泡消失后,該混凝土的表面會出現很多凹凸不平的坑洞,非常影響該混凝土的美觀性,而序號為SC1和SC3的混凝土表面則非常平整,技術人員通過將這兩組試驗模型進行切割,可以根據其內部石子的排布情況來進一步推斷該混凝土的離析效果。根據技術人員對試驗結果的分析,我們可以判斷出改性材料會提高混凝土的用水敏感度,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該混凝土的粘聚性以及康離析性。
(二)力學性能
技術人員可以將序號為SC1和SC3的混凝土進行力學性能的測試,雖然最終這些混凝土的強度都能夠達到設計標準中所規定的C40的強度,試驗組的混凝土雖然在3d和7d等相對來說較為短期的時間內的強度有明顯下降,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試驗組的強度開始有所回升,甚至可以達到對比組的90%甚至更多,在28d時,試驗組的混凝土強度已經超過了對比組的混凝土強度。對此,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改性材料對混凝土的力學性能影響具有函數的特性,開始短時間內會造成混凝土強度的下降,但是從整體上來說,改性材料仍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混凝土的強度這一力學性能,從而進一步提高該混凝土的質量。
(三)干燥收縮性能
技術人員再選取序號為SC2和SC4的混凝土進行干燥收縮試驗來印證改性材料是否對混凝土性能的改變有所影響。根據試驗結果我們可以得知,在試驗的過程中,無論是SC2還是SC4的混凝土都會逐漸提高了其自身的干燥收縮性能,這種提高的趨勢在35d試驗期之后開始處于一種飽和的狀態,不再持續升高,在前21d的實驗期內,SC4的干燥收縮性能要遠遠大于SC2,但是超過21d的試驗期之后,雖然SC4的干燥收縮性能依舊處于上升的趨勢,但是已經比對比組的干燥收縮性能略低,直到28d整個試驗期結束,二者的干燥收縮性能都處于峰值,經技術人員檢測得出最終的實驗結果,SC2在28d時的干燥收縮率為369×10-6,而SC4在28d時的干燥收縮率為353×10-6。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粘度改性材料會對混凝土的干燥收縮性能造成影響,同時還會間接地提高該混凝土的穩定性,有利于混凝土施工作業的質量提高。
四、結語
總而言之,雖然現階段自密實混凝土在粘性改性材料的作用下可以有效地提高自身一些基本特性,但是在實際的試驗和應用過程中,依然存在著很多的不足之處,相信在相關技術研究人員對其不斷地改進和完善下,在不久的將來,自密實混凝土的基本性能會得到顯著地提高,同時也會為我國建筑行業的發展與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李金.聚合物改性劑改良透水混凝土性能試驗研究[D].綿陽:西南科技大學,2017.
[2]馬園園.自密實鋼纖維全輕混凝土基本力學性能研究[D].鄭州:華北水利水電大學,2017.
[3]農金龍.聚合物改性水泥基粘結復合材料的粘結性能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