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民族在上下五千年中創造出許多傳統文化,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傳統文化中,民間工藝作為勞動人民生活的寫照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部分人輕視傳統文化,對民間工藝的了解知之甚少,如何保護與傳承民間工藝成為新的難題。本文從新媒介藝術的內涵與基本類型入手,分析新媒介藝術應用于民間工藝保護的可行性,對新媒介藝術在民間工藝保護中的應用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民間工藝;新媒介藝術;文化保護
民間工藝反映了中國勞動人民不同歷史時期的生活與審美情趣,也是對中國歷史的記錄,從民間工藝中我們可以看到千百年來朝代的更替與社會生活的變遷。民間工藝誕生于勞動人民的生產活動中,其創作多就地取材,運用多種手法寄托人們對未來的希望。互聯網等數字傳媒的發展進一步沖擊了中國傳統文化,民間工藝面臨著失傳的窘境。國務院先后發布了多項通知,強調要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本文從新媒介藝術著手研究基于新媒介藝術的民間工藝保護,可以拓寬民間工藝的保護途徑,有利于發揮新媒介在民間工藝等傳統文化傳承與保護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新媒介藝術的內涵及表現
新媒介誕生于19世紀,并在歐美等國家進一步發展。新媒介藝術是基于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產生的新藝術,是相對于身體藝術、雕塑等傳統藝術而言,如電腦圖像技術等。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新媒介藝術的表現形式與傳播手段不斷增加。
第一,新媒介技術與藝術。在數字化時代,人們的工作與生活離不開互聯網,人們可以隨時隨地使用電腦以及其他移動設備通過互聯網獲取所需的信息,計算機逐漸融入我們的生活中。而將數字化技術應用于藝術領域逐漸形成藝術的數字化。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這一現象并不難見,如影視特效、藝術作品設計、各類手機美圖應用等。圖形與圖像是該類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圖像的基本單位被稱為像素。像素越多,圖片質量越好,越可以呈現更多細節。
第二,新媒介藝術的表現形式及傳播手段。新媒介藝術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光、運動和空間,其藝術作品的主體是靜態的空間造型,再輔以動態的影像或者色光,形成一種極強的視覺刺激和心理調節作用。在傳播的過程中,新媒介藝術依靠數字化技術,如通過一些三維軟件和平面藝術的專門軟件和程序等。
二、新媒介藝術應用于民間工藝保護的可行性
民間工藝多為勞動人民根據生產活動、社會生活自主創作的,具有功能性、藝術性的顯著特點。面對民間工藝等傳統文化傳承與保護的問題,國家頒布通知強調對文化遺產的保護。由于民間工藝不同于歷史文物,其難以在特定的環境或場館中進行保護,亟需人們研究可行、有效的新方法對民間工藝進行保護。新媒介藝術既是傳統媒介的發展,也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自我創新。中國幅員遼闊,這也使我國民間工藝具有內容多樣、跨地域性的特點,而地域限制小、數字化的新媒介藝術正好可以滿足保護民間工藝的需求。借助數字化平面藝術軟件、三維軟件可以采集民間工藝的平面圖像,并對相關信息加以處理,構建虛擬展示平臺。面對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現實困境,部分博物館開始對博物館數字化展開了研究,利用新媒介技術建設一個綜合型的數字博物館是可行的。具體來說就是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對民間工藝的藝術作品圖像進行采集,利用大數據技術構建民間工藝作品數據庫,再利用VR技術將作品全方位地展現在網友眼前,使網友仿佛進入了實體博物館參觀作品。
三、新媒介藝術在民間工藝保護中的應用
新媒介技術應用于民間工藝保護中需要面臨信息呈現、信息構筑等難點,工作人員可以利用三維建模軟件模擬民間工藝作品的制作過程,成立虛擬展館。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參觀者可以在技術人員構建的虛擬世界中參觀,并通過網路與親朋好友共享。在建設民間工藝保護數字化博物館時,工作人員首先需要學習民間工藝的基本知識,便于對現有的民間工藝進行分類,同時也有助于提升數字化博物館的科學性。在設計與構造民間工藝保護數字化博物館時,技術人員需要明確建設框架,以計算機技術為依托,使人們可以在框架體系內瀏覽民間工藝的相關信息,欣賞民間工藝作品。這一框架體系既可以為文物保護部門的工作提供支持,也可以向社會公眾普及民間工藝的知識。數字化博物館基本框架應該包括以下內容:對現有的民間工藝作品科學分類,并將分類后的作品信息、圖片等利用大數據、云計算進行儲存,之后構建數據庫。通過文字說明、圖片以及VR技術對民間工藝作品的原料、制作工藝、流通過程再現。在數字化博物館中,信息技術是系統設計與構建的基礎,信息的反饋與資料的收集都需要利用信息技術,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可以將大量的、抽象的知識直觀地展現在參觀者眼前,結合其他技術實現交互式模擬。
四、結語
綜上所述,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進一步沖擊了中國傳統文化,致使民間工藝等傳統文化瀕臨失傳,在認識到信息技術對民間工藝傳承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從信息技術衍生而來的新媒介技術對民間工藝美術保護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翟浩澎.黑龍江民間美術在新媒體藝術中的傳承與發展研究[J].美術大觀,2016(06):82~83.
[2]楊寅秋,韋艷麗.基于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播的新媒體交互藝術應用研究[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1):67~70.
作者簡介:劉黎(1984.12—),女,白族,貴州納雍人,本科,貴州廣播電視大學(貴州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