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 要:近年來,社會治安形勢日趨復雜,警察在維護治安、遏制違法犯罪活動中,執法能力要求高,職業危險性增加,警察體能成為警察職業素質教育與培訓的重要內容,積極探索與實踐警察體能的新理論,新方法,對全面提升公安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實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完善警察體能的評價體系、體能訓練與教學體系、培訓管理體系和體能師資體系是提升警察體能的重要措施;采取警察體能與警務技戰術一體化教學模式、多元化的、個性化訓練方法是提升警察體能訓練水平的有效手段。
關鍵詞:體能 警察體能 體能訓練 培訓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1(a)-0236-06
當前警察執法環境復雜多變,在維護社會治安,遏制各類違法犯罪活動中,所應對的危險性和對抗性日趨嚴峻。警察體能是學習和掌握警務技戰術的身體機能基礎,是執法工作中抓捕罪犯、處理突發事件、長時間執行任務的職業需求,提升警察體能水平成為警察職業素質教育與培訓的重要內容,對全面提升公安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實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1 警察體能的內涵
目前,國內外對體能概念和定義的描述并未統一,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學科領域所給予的內涵也不相同。國內文獻資料比較多的解釋為:體能是指人體器官系統的機能在體育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包括力量、速度、靈敏、耐力和柔韌等身體素質,以及人體的基本活動(如走、跑、跳、投擲、攀登、爬越、懸垂與支撐等)。而在《體育大詞典》中,體能的概念為:體能是體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體各器官系統的機能在身體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包括力量、速度、靈敏、耐力和柔韌等身體素質與人體的基本活動和運動能力(如走、跑、跳、投擲、攀登、爬越、懸垂與支撐等)。前者將體能作為體育活動的專屬想象,后者是從人體機能現象進行界定,雖兩者在概念的外延上有所不同,但基本的內涵是一致的,簡而言之,體能概念主要指人的身體機能、身體素質與基本活動能力。
在此基礎之上,公安系統的教材中結合警察職業特點,認為警察體能是人體各器官系統在警務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同樣是包括警察的基本身體機能、身體素質、基本活動能力三個方面。從警察職業的社會屬性上講:警察體能是警察在警務活動中,機體長時間、高強度、大負荷工作過程中,表現的身體機能、素質和活動能力。有研究者認為,警察在抓捕罪犯、處理突發事件中所應對的對抗性和危險性對心理素質和抗壓能力的要求同樣是警察體能的一個重要方面。因為人是身心統一和相互作用的有機體,心理負荷的變化對生理和功能的調節產生不同的影響,所以警察體能是同時整合生理、技能、心理、智力等各種要素與一體的身體綜合能力。其內涵包括與健康有關的體能、與技能有關的體能、與心理有關的體能和適應能力有關的體能四個維度。雖然相關理論尚在進一步研究,但情境模擬訓練和實戰演練等體能訓練手段已逐漸引起重視,是警察體能訓練理論研究在實踐中的新探索和發展趨勢。
2 警察體能達標標準
制定和實施警察體能測試與達標的標準,是以職業為需求,以達標為導向,加強警體體能教學訓練的質量監控管理,建立我國新警招錄體能測試標準準入制度的基本標尺和參照系統。目的是全面提高警察的體能素質,對警務實戰具有基礎性和戰略性意義。
目前警察體能達標標準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指導在職民警進行體能訓練的《公安機關人民警察體育鍛煉達標標準》(簡稱《警察體育鍛煉標準》),另一種是參照《警察體育鍛煉標準》而制定的《公安機關錄用人民警察體能測評項目和標準》(警察體測標準),適用于招錄新警時體能考核標準。
《警察體育鍛煉標準》最初源于《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從1985年起,公安部根據符合公安隊伍實際需要和行業特點,通過多年實踐,反復調整項目內容和標準,最后形成了2011版的《警察體育鍛煉標準》,項目內容和分組情況見表1。
《警察體育鍛煉標準》中項目內容的選擇主要包括力量、速度、靈敏和耐力等四個方面,與之前的1999年版的《警察體育鍛煉標準》相比,項目的類別和評分標準的變化表現如下所述。
(1)項目的類別有所變化。
1999年版《警察體育鍛煉標準》共分五類,有25m手槍射擊和擒敵拳(41歲以下組),太極拳(41歲以上組),2011版取消了這兩個項目。增加一類項目:立定跳遠(25~55歲)、縱跳(青年男子組)。其原因在于25m射擊和擒敵拳被劃歸為警務技能類項目,而《標準》針對的是民警的身體機能能力,而非職業技能考核標準。這體現了公安院校警體課程的歸類方式:警察體能、警務技能和警務戰術,也反映出警察體育由普通體育、軍事體育向警察職業化、科學化方向發展演變過程。
(2)項目的評分標準有所變化。
以青年一組(25歲以下含學生)和青年二組(26~30歲)進行對比分析如下所述見表2~6。
第一類項目:100m青年一組的評分標準沒有變化,青年二組評分標準整體提高,100分由原來的13″7提高到13″4;90分由原來的14″3提高到14″。
4×10往返跑的標準在90~100分數段有所提高,其他分數段標準不變。
第二類項目:1000m(男)、800M(女)青年一組標準降低,青年二組沒有變化。
第三類項目:男子的引體向上評分標準變化較大,青年一組11版滿分標準為將原及格標準。
雖然標準制定的合理性需通過不斷實踐反饋,但依然反映出一些問題。
①對在職民警的速度和靈敏性素質要求提高。
②上肢力量是青年組身體素質的短板。
③近年來因片面追求升學率,正常的體育課教學被擠占現象嚴重,體育課外活動開展會有安全事故的風險,學校安全事故責任追究的相關法律不完善,課外活動無法保證。中學生體質健康呈下降的現象在新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中已有所體現,也引起了社會的關注。與此同時為公安院校學生的體能訓練帶來壓力,一方面是生源的身體素質和健康狀況的下降,另一方面,警察職業的體能要求越來越高,而體能教學依然面臨與中學階段類似的窘境,所以警察體能的提升需要尋求更為有效的方法。
在職民警的體能標準也在下調,一方面受公安院校生源體能狀況的持續影響,另一方面由于警力不足,工作強度大,長期加班導致民警沒有時間參加體能訓練。同時,高科技在警務工作中的大量運用,部分警種的工作狀態動少靜多,缺乏自覺加強體育鍛煉的意識,整體的體能素質略有下降。從近年的招警考試體能測試標準中可以反映出體能要求水平在降低(見表7)。
對比《警察體育鍛煉標準》的評分表,錄用人民警察體能測試標準按50分線劃定,低于及格標準,實質是機體功能狀況正常與否的考量,而非警察體能職業需求的考核。
(3)鍛煉標準、體測標準與警務技能標準的變化。
實施《警察體育鍛煉標準》的目的是為了增強警察體質,增進警察健康、發展體能,提高隊伍戰斗力。在項目的選擇和標準上側重于與健康有關的體能,但由于對警察體能認識的局限性和《標準》的唯一性,很長一段時間被作為招警和民警晉升警體考核的標準,忽略了不同警種體能需求的差異性和警務技能的職業性。例如由4×10m往返跑、1000m/800m、縱跳摸高等組成的招錄體能考試項目并未充分體現測試者的綜合體能,與警務實戰有差距。現在逐步將《警察體育鍛煉標準》作為相對的參照系,根據招警或培訓對象的不同體能要求進行項目內容和評分標準的設定,一些特殊的警種增設技能測試內容,比如在招收特警時,對狙擊職位、排爆職位、攀登職位、搏擊職位等特殊技能要求的警種增加專業技能測試。從《警察體育鍛煉標準》的實施,到體能招錄測試標準和警務技能標準的相繼出現,體現了對警察體育和警察體能認識的加深,對多維度的評價體系的需求,建立規范的、全面的、科學的警察體能評價體系也必將是發展趨勢。
3 警察體能訓練與教學
警察體能訓練是警察教育與培訓的重要內容,警察體能訓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訓練發展方向。在公安院校的學歷教育的框架下,警察體能是警察體育教育的一部分,與警務技能和警務戰術組成警察體育課程體系。但在這個體系中,警察體能作為其他課程的基礎,而其基礎的作用正隨著警察體育實戰化要求的增加而減弱,具體原因和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3.1 警察體能課程的定位不清
部分公安院校將警察體能課程作為基礎體育課,追求“健康第一、終生體育”;有的作為警察專業素質訓練,目的在于“以提高體能素質為基礎,促進技能的教與學。還有的兩者兼顧,所以在課程內容設置上有較大差異,教學內容和方法不統一,教學效果顯然不同。課程定位不清,指導思想模糊,在課程教學和研究上就缺乏理論支撐。
3.2 警察體能課程目標達成不利
基礎教育階段的學校體育,在升學率的壓力下,減少或取消體育課;為了安全取消了長跑等耐力運動項目,導致生源身體素質不斷下滑。另一方面,雖一再強調提升警察體能才能提高技能發揮,但相較于警務技戰術課程,警察體能課程時數較少,一般是在新生的第一學期安排,除去軍訓所占教學時段,一般在20學時左右。與此同時,公安院校的警務化管理模式下教學班級人數約50人,每次課的訓練密度和負荷很難達到有效值,警察體能課程的教學目標無法達成。
3.3 警察體能課程課堂教學與課外訓練結合力度不夠
課外訓練是課堂教學的延伸,為彌補體能課堂教學時數的不足,有的公安院校采取了“以測促訓”的體能課外訓練模式,即讓學生依據體能達標的標準和自身的體能狀況進行課外訓練,將體能訓練簡單化。學生只能將達標項目作為體能訓練的方法和手段,訓練手段和訓練內容單一,以跑步、跳遠、單雙杠等項目為主,趣味性低,影響訓練的積極性,效果不佳。無專業教師指導課外體能訓練,也是導致訓練損傷的重要因素。
警察體能訓練不同于競技體育,為取得良好的比賽成績,激發身體運動極限,但同樣遵循運動生理學的基本規律。人的器官、組織和細胞的機能狀況是提高運動能力的物質基礎,力量、速度、耐力等基本素質是人體組織結構的外在表現,體能訓練是一個長期的身心改造的過程,所以警察體能課外訓練更加需要專業的、長期的指導。
3.4 警察體能課程的教科研意識不高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實施,既是學院體育工作的全面檢查也是科學技術手段在體育教科研中運用的示范。公安院校同樣有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工作任務,受數據采集與上報工作的管理局限,多年的學生健康測試數據沒有為警察體能教學與科研提供有效信息。同時高科技的體能測試數據采集手段并沒有運用在警察體能課堂和招警考核中,不利于體能研究重要資料的數字化和信息化,制約了警察體能的教科研的發展。
3.5 警察體能課程師資隊伍建設不強
公安院校的警察體能課程教師不僅是課堂教學與訓練的指導者也是擔負提高警察體能訓練水平的研究者,是保證警察體能訓練效果的關鍵。但在強調警察體育課程實戰化和職業化的趨勢下,介于公安專業課和非專業課之間的警察體能課沒得到足夠重視,部分教師專業理論知識水平有限,無法改變警體課程教學內容和手段單一的現狀,使得警察體能成為一門可有可無的課程,有的公安院校將“以測代訓”的理念作為開展警察體能訓練工作的指導,減少甚至取消體能課程,愈發弱化了警察體能課的重要性,影響了師資隊伍對警察體能訓練研究的信心。
4 警察體能訓練與培訓
“三個必訓”制度構建和推進了“大培訓”體系,即民警上崗前必訓,職務、警銜晉升前必訓,基層一線民警每年的實戰必訓。警察體能訓練是《公安機關人民警察訓練條令》嚴格規定的訓練內容,是前三類培訓中的必訓科目。主旨在于通過警察體能訓練提高警察個人體能素質,增強警察隊伍的體能實力,提升警察隊伍的實際作戰能力;通過警察體能訓練提高警察防衛控制能力,充分掌握和運用實戰方法和技巧;通過警察體能訓練提高健康意識,養成自覺鍛煉,在高強度、高壓力的工作中保持良好狀態。經過實施和不斷完善民警培訓管理制度,全面促進了民警職業能力發展升級,但對在職民警的體能訓練方面尚存有不足。
4.1 警察體能評價標準的局限性
在民警培訓中,體能訓練的項目選自《警察體育鍛煉達標標準》,通常以現場考核的成績作為體能合格的標準,考核對象雖有年齡段的區分,但無警種的職業差異和針對性。從考評內容、考評標準和考評形式都局限于對警察體能健康層面的考評,缺乏與技能有關的體能、與心理有關的體能、與適應有關的體能等警察體能的多維度考量。
4.2 警察培訓管理機制的局限性
警察培訓是一個階段性的短期活動,警員來自不同地域,健康狀況因人而異,一些高強度的耐力項目有誘發危重急癥的風險,培訓管理人員對民警身體狀況不了解,在體能考核優劣無任何獎懲的情況下,培訓內容偏重于理論學習,體能訓練流于形式。
4.3 警察體能訓練手段的局限性
警察體能訓練是以運動訓練學、運動生理學等體育類學科為理論基礎,警察體能對于速度、力量、耐力、柔韌、靈敏等各素質的訓練內容和要求是一致的,但警察體能的提高不但要遵循運動訓練的規律、人體發展的規律而且要遵循職業技能的規律和執法環境的規律。為達標而突擊訓練,訓練手段缺乏實戰性和延續性,不能對機體進行有效刺激,對民警提高專業素質和實戰能力幫助不大。
4.4 警察體能訓練意識的局限性
民警因工作壓力大,工作強度大沒時間訓練,日常警務工作內容中沒有具體的體能要求,沒有體能訓練指導,沒有自覺進行體能訓練的意識;在有考核要求的在職培訓時期,往往抱有僥幸心理,突擊訓練,應付過關。沒有認識到對靜坐少動的個體參加強度較大的運動時,心源性猝死和急性心肌梗死比率會異常增加;沒有認識到體能考核是為了促進體能水平的提高,體能訓練重在平時的科學合理的訓練甚至結合飲食習慣的調節,自覺參加體能訓練既是自身健康生活的需要也是職業的要求,將類似于“周末勇士”的臨時突擊作為體能訓練,達不到提升警察綜合體能的預期效果,還有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
5 警察體能訓練改革思路
5.1 完善警察體能的評價體系
現行《公安機關人民警察體育鍛煉達標標準》項目類型和評價方式單一卻是行業體能唯一的權威標準。以此為參照的公安機關和公安院校招錄警察體能測試的項目與標準缺乏規范性和科學性,不能以健康標準代替各類體能標準,需建立和完善多維度,多警種的體能達標標準。評價項目即從警察體能的四個維度:健康有關的體能、技能有關的體能、心理有關的體能和適應能力有關的體能進行考量,也從不同警種的職業特點和需求進行設定,盡快將粗放型的警察體能標準向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和實戰化轉型升級。
5.2 完善體能訓練與教學體系
(1)警察體能課程定位。
警察體能課程既是警察技戰術課的基礎也是從事警察職業專業素質。隨著公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公安院校的招錄體制改革框架已基本形成,招生即招警的模式已在試行,體能考核成為淘汰手段正在受到重視。所以警察體能課程的目標定位是學習和掌握警務技戰術技能的需要;是未來從事警察工作的職業需要;是自身保持健康生活的需要。
(2)警察體能課程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體現各種類型教學活動的基本結構或框架,表現教學程序性的策略體系。公安院校警察體能受課程設置和警務化學生管理的制約,警察體能課堂教學的效果并不理想。通過強調警察體能重要性增加課堂教學時數提高學生體能的發展空間十分有限,需在教學模式上探究更有效的方法。警察體能訓練與警務實戰訓練一體化是提高警察體能的新思路,是在教學訓練過程中不斷發掘和利用體能訓練和技能訓練之間的內在聯系的實踐創新。
警察體能訓練與警務技戰術訓練一體化教學模式是指以警察體育理論為依據,結合公安實戰需求,將警察體能訓練與警務技戰術訓練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的訓練模式。即在警務技戰術教學中融入體能訓練,增加實戰訓練的強度與效能。
警察體能與技戰術作為考量警察職業素質和能力的重要標準并不是單獨存在的,是實戰能力的綜合體現。體能是基礎,影響著技戰術的發揮;反之技戰術訓練對體能是強化與促進,兩者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因此,體能、技能戰術訓練的和諧統一是達成警察體能課程教學目標的有效手段,是推進警察體能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
(3)警察體能課外訓練。
體能課外訓練是進行個性化、針對性體能訓練的良好空間,是培養學生終生體能訓練習慣的較好平臺。“以測促訓”是敦促學生進行體能訓練的動力和壓力,但沒有專業指導的課外訓練,體能訓練內容和手段單一,運動損傷增加,學生參加體能訓練的目的并不是全面提高體能,而僅僅為了幾個測試項目的考核及格過關,訓練目的功利化,當然很難養成終生訓練的習慣,不利于警察體能水平的整體的、持續的提升。
(4)警察體能訓練方法。
①警察體能訓練的多元化。在長期的警務活動中完成諸如抓捕、盤查、稽查的任務,對體能要求多元化。所以一些新的訓練方法可以廣泛地運用到警察體能訓練當中,如核心區力量訓練法、功能訓練法、生物電訓練法。多元化訓練方法的運用可以大大提升體能訓練效果。
②警察體能訓練的個性化。人體的身體形態結構,身體機能、身體素質、心智和適應能力具有個體的差異性,體能基礎也有所不同,同樣的訓練內容在不同的個體上效果不盡相同。采取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訓練方法可以借助功能性身體運動能力篩查(FMS),它是一種量化基礎運動能力評價方法,對制定個人訓練計劃,改善人體薄弱環節,預防傷病有較好的指導作用。
③警察體能訓練的實戰化。
情境模擬訓練是將人體的基本活動能力與警察實戰需要結合起來,以任務為導向,針對具體任務來考察警察是否具備完成此類任務的體能條件,注重實戰,有效融合技能、心理和適應等多維度體能,是提升警察綜合體能行之有效的體能訓練方法。
5.3 完善警察體能培訓管理體系
(1)公安教育培訓事關公安機關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各種決策、措施的出臺推動了“大教育、大培訓”格局的形成,每個單位要始終保持5%的警力參加培訓,警察平均每年有5%的時間用于培訓。改善在職民警教育培訓期間的警察體能訓練水平是提高警察隊伍整體素質和綜合作戰能力的關鍵環節,需建立和完善“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長效運行管理機制,現實解決“工訓矛盾”,保證訓練時間;建立和完善考核監督機制,避免體能訓練“走過場”,真正認識到警察體能訓練的重要性。
(2)建立民警體能培訓和考核檔案,對警察體能培訓內容和考核成績進行建檔,一方面可作為晉升和獎懲的依據,另一方面建立警察體能訓練科研資料庫,是對在職民警的體能訓練情況和體能水平進行科學研究的數據資料。
(3)構建警察體能訓練指導中心,科學指導民警體能訓練,幫助其體能水平的提高和訓練習慣的養成。提供更多的體能訓練場所,為民警參加體能訓練提供物質保障,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體能訓練氛圍。
5.4 完善警察體能師資體系
(1)師資培訓。警察體能教員是體能訓練的實施者,是體能訓練新理論、新方法的踐行者和引導者,教員水平對體能訓練效果起著重要作用。體能訓練理論在日益更新,新的訓練方法和手段層出不窮,這需要警體教員積極參加體能訓練理論學習和培訓,不斷更新知識內容,豐富知識結構。與此同時,從政策和制度上激發教員教學和科研的積極性,鼓勵教員到實戰部門鍛煉調研,為教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創造機會,提供條件。提升師資培訓力度和水平是實現警察體能訓練改革的有效途徑。
(2)師資配備。目前警察體能教員主要由專職教師構成,多來自于體育院校,優點在于有體能訓練專業基礎理論知識,教員隊伍穩定,但缺乏公安實踐經驗,在體能實戰訓練中實戰經驗不足。綜合警察體能教員不僅掌握基本的警務技能,還要掌握包括法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元化的知識以及豐富的警察一線實戰經驗。因此,必須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對教員進行團隊建設,廣泛吸收不同學術背景、不同專業特長、不同閱歷的警務教員或基礎民警構建教學團隊,提升警察體能實戰訓練水平,為實現警察體能與警務技戰術一體化提供人才保障。
總之,警察體能需從完善評價標準,建立符合職業特點的多維度評價體系;公安院校警察體能需明晰課程定位,改革課堂教學與訓練模式,以警察體能與警務技戰術一體化模式實現體能與技戰術訓練的融合;完善警察體能培訓長效機制,提升警察隊伍的綜合實力;完善警察體能師資體系,為探索和提高警察體能訓練水平提供人才保障,為提高公安民警實戰能力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陳博.論體能與警察體能[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7(9):63-64.
[2] 郟孫勇,張杰.國外警察體能訓練理念研究——經驗分析與發展啟示[J].浙江體育科學,2013,35(6):33-36.
[3] 王立恒.警察體能訓練建設深化研究[J].社會科學,2017(1):93-94.
[4] 王輝.我國警察教育培訓制度改革的思考[J].甘肅警察職業學院學報,2013(3):113-114.
[5] 陳樹紅.警察體能訓練與警務技戰術訓練一體化教學模式探討[J].北京警察學院學報,2014(4):116-119.
[6] 盧兆民,王強,向朝文.現代警察體能教育理念向教學行為轉化的研究[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4):156-157.
[7] 倪峰.警察院校體能訓練運用FMS的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4(4):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