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新思路,為三農工作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鄉村旅游作為三農工作中的一種新業態,對于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農民增收,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蕪湖縣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縣依托美好鄉村建設,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打造了“春季踏青、夏季觀荷、秋季采摘、冬季養生”四季旅游線路產品,初步形成沿蕪屯快速通道、灣石路、灣西路三條鄉村旅游帶,打響了鄉村旅游品牌。通過多年建設與發展,全縣現有A級以上景區6家,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2處(陶辛水韻、和平生態公園)、安徽省優秀旅游鄉鎮2個(六郎鎮、陶辛鎮)、安徽省鄉村旅游示范村4個(官巷村、后沙村、珩瑯村、九十殿村)、省級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3個(陶辛鎮、六郎鎮、官巷村)、星級農家樂49家(其中五星級農家樂5家,四星級農家樂6家)。獲評安徽省首批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據統計,2018年1-6月,全縣共接待游客約114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約85767萬元。
二、制約蕪湖縣鄉村旅游轉型升級的主要因素
近年來,全縣遵循五大發展理念,著力四區建設,取得了國家級文明縣城、園林縣城、衛生縣城、生態縣等一系列國字號的榮譽。發展旅游產業,實施全域旅游戰略水到渠成。但是仍然存在著政策措施不配套,產業發展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制約了旅游產業的發展。
1.旅游投資主體單一,投入不足
當前,我縣鄉村旅游主要依靠政府以美好鄉村建設為平臺投入資金或以農戶個體投資興辦農家樂為主,建設投入不足,投資主體單一,資金來源渠道少,旅游服務配套基礎設施不完善,景區看點少,消費項目少。
2.旅游資源開發不足,整合不夠
鄉村旅游經營方面普遍存在“散、小、弱”的問題,尤其是空間布局分散,集聚效應較差,規模效應沒有顯現。各個鄉村旅游景點雖然都各有特色,但基本停留在單打獨斗的狀態,沒有形成合力,吸引的游客有限,旅游經濟總量不大。鄉村旅游資源開發利用重自然景觀資源開發,對地方民俗文化資源挖掘不足,地方的鄉村生產、鄉村生活、鄉土民俗等以文化資源為對象開發的鄉村旅游產品較少。
3.旅游產品內容單一,亟待開發
鄉村旅游產品以餐飲或住宿接待型為主,鄉村旅游活動主要停留在傳統的“吃農家飯、住農家屋”(特別是吃農家飯)等項目上,產品結構雷同,特色不明顯,缺乏精品,難以滿足市場多層次、多樣化的旅游需求。鄉村旅游項目缺乏新意和創意,真正有帶動性的鄉村旅游品牌項目屈指可數,特別是我縣還沒有4A級以上大景區。2.8.3 市場:市場龐大,需要營銷
4.旅游設施仍不完善,亟需加強
配套的鄉村旅游設施滯后,主要問題是園(景)區之間的公路等級不高,部分園(景)區內部的交通不太便捷。供排水、供電、停車場、醫療衛生等公共設施較簡陋,一些農家客房、餐廳、茶樓等主要住宿餐飲接待設施條件較差,安全、衛生等設施有待加強。
5.旅游經營不夠規范,亟需提升
鄉村旅游大多在自發的基礎上形成,大多數經營者是農民,很大一部分存在“小農思想”,缺乏項目開發建設的可行性研究或經營預測,導致同質化現象嚴重,沒有特色,缺乏市場吸引力和競爭力。旅游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高,沒有經過培訓,服務態度和服務質量與精品旅游目的地要求還有較大差距。
三、推進蕪湖縣鄉村旅游轉型升級的對策建議
1.強化政策引導,培育市場主體,推動鄉村旅游向縱深發展
我縣要抓住國家大力發展旅游業,促進消費升級和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機遇,制定并落實實施好《蕪湖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11-2030)》,以區域旅游線路整合為重點,突出資源特色,實現旅游產品的差異化與個性化,進一步優化鄉村旅游空間布局和產業結構。通過對全縣鄉村旅游發展的科學規劃,明確全縣鄉村旅游功能定位、發展思路和開發重點,構建鮮明的區域特色和清晰的功能定位,形成 “一縣一色”、“一村一品”的差異化發展格局。進一步加大對鄉村旅游用地、稅收、融資和創建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促進“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吸引更多的文化、藝術、科技專業人員參與鄉村旅游開發。加大與浙商和國內外知名企業的對接力度,吸引省內外企業、民間資本多種形式參與鄉村旅游開發和經營,發展農業旅游商品加工產業,推動鄉村旅游向集約化、規模化方向發展。
2.發揮“旅游業+”強大帶動力,推動鄉村旅游融合發展
我縣應積極挖掘旅游業的產業帶動潛力,大力推進鄉村旅游發展,把鄉村山、水、林、田、湖的生態優勢轉化為旅游優勢,迎合城市居民節假日休閑觀光、度假旅游的需求。一是加快旅游與農業的融合,圍繞三條農業走廊(以六郎鎮優質糧油、果蔬、苗木花卉為代表的蕪屯快速通道現代農業走廊,以陶辛水韻、陶辛青蝦、陶辛農業科技園為代表的灣石路科技農業走廊,以和平生態公園、怡龍山莊為代表的灣西路休閑生態農業走廊),整合美好鄉村點、農家樂、人文景觀和景區資源,發展集休閑度假、親子體驗、康體研學于一體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帶,初步形成一產接二產連三產模式。二是加快旅游與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依托利海文化生態園、西河古鎮保護性開發、珩瑯山佛文化園、九十殿道文化養心村、楚王城等文化產業及縣內古建筑、古遺址、民俗風情等文化資源,積極打造文化旅游重點景區(點)。將花鼓燈、龍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龍舟賽、紅楊鎮戶外節、六郎全國自行車挑戰賽、花橋鎮油桃節、陶辛鎮賞荷文化宣傳月等傳統節慶、賽事融入鄉村旅游,提升了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和特色。三是加快旅游與商貿業的發展,積極鼓勵開發鄉村特色旅游商品,改變鄉村旅游資源多、消費少的現狀,通過鄉村旅游帶動農副土特產的銷售,滿足游客需求,提高農民收入。重點景區、大型商場和縣城商業街區設立地方特色旅游商品銷售專區(專店),加快旅游企業的電子商務進程,通過知名的電子商務平臺,推進旅游企業產品的銷售,拓展旅游市場。探索推進養生養老旅游發展,推進鄉村旅游業與養生養老產業融合,迎合異地養老、康體保健的市場需求。
3.大力培育鄉村旅游新業態,引導鄉村旅游轉型發展
一是 “十三五”期間加快推進珩瑯山文化休閑養生旅游區(重點包括西河古鎮、珩瑯山風景區、和平森林生態公園、紅楊山汽車越野休閑文化產業基地、怡龍生態園5個部分)、六郎“水上慢城”(重點包括八仙島、大港、貓耳灘、郎橋公園等)、航空商務休閑旅游區(航空小鎮)等項目開發建設,謀劃建成一批有江南水鄉特色的鄉村旅游項目。二是提升蕪屯快速通道、灣石路、灣西路三條鄉村旅游帶的建設,引導企業、農民走特色化、規范化、規?;推放苹泥l村旅游發展道路。三是要進一步彰顯鄉村旅游的文化性,注重生態資源與文化資源的有機融合開發,調整鄉村旅游產品結構,深入挖掘我縣優秀民俗文化資源,注重開發鄉村性強的原生態旅游產品,推進鄉村傳統文化的產品化,積極發展文化依托型、產業依托型等鄉村旅游產品。以六郎全國自行車挑戰賽等節慶賽事和素質拓展活動為依托,合理開發運動休閑旅游產品。四是在美好鄉村的建設基礎上對特色景觀村鎮進行旅游公共服務體系規劃和改造,讓鄉村旅游由“慢旅快游”走向“快旅慢游”,讓美好鄉村成為大眾休閑度假的快樂驛站。
作者簡介:
沈啟旺(1968--)男,漢族,安徽蕪湖縣人,安徽蕪湖縣委黨校,本科學歷,高級講師,研究方向:黨的建設與鄉村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