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博
根據凱恩斯理論及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的現狀,我國經濟目前正處于經濟周期的復蘇期。2010年我國正式進入經濟新常態,經濟增速效緩,產業結構逐步改變,經濟社會中各方面矛盾凸顯。2015年12月,中央提出“三去一補一降”的策略,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步伐加快。據2018年數據顯示,我國宏觀經濟發展態勢整體向好,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取得階段性勝利。由此得出結論:我國正處于經濟周期的復蘇階段。凱恩斯理論宏觀調控發展階段
根據凱恩斯的理論,經濟周期被分為四個階段,即繁榮、衰退、蕭條和復蘇。處于繁榮期的經濟,經濟發展勢頭高漲,生產旺盛,一片繁榮景象。而到了繁榮后期,生產者被眼前的繁榮迷惑,持續加大生產擴大投資,此時已是衰退期,直到某一點,資本邊際效率崩潰,經濟危機爆發。這便進入了經濟蕭條時期,典型代表就是1929年到1933年的大危機。當經濟降至谷底,便進入了復蘇期。此時,有效需求逐漸增加,生產漸趨恢復,經濟逐漸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從而逐漸又進入了繁榮期。
據此來看,我國經濟目前正處于經濟周期的復蘇期。2008年之前,我國曾有過長達10年的經濟高速發展時期,CDP曾每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國內經濟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企業不斷地擴大生產,人均收入逐漸增加。這無疑是我國經濟的繁榮時期,直到08年的經濟到來后。當時我國的經濟已經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生產過剩的現象,但無論是政府還是一般的企業,都被眼前的景象所誤導,被金融危機所迷惑,四萬億的大包袱砸下去后,當時看來,我國經濟的確抵御住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縱觀世界只探得我國“風景這邊獨好”。然而迷霧終散,人們冷靜下來之時,才猛然意識到產能過剩這個嚴重的問題。據2013年數據,中國的鋼產量已占到世界總產量的一半,早已超出了我國的有效需求的消化能力。后來,我國提出如今,我國經濟正處于緩慢復蘇階段。據2018年第一季度數據顯示,CDP當季同比增速6.8%,CPI累計同比2.1%,我國宏觀經濟形勢好轉。因此根據凱恩斯的理論,我國正處于經濟復蘇期。
凱恩斯理論就產生于大危機時期處于復蘇期的西方社會。由特殊的經濟背景所決定,當時的中心問題就是解決失業問題。凱恩斯通過總量分析法,將就業理論與貨幣理論融合在一起,從而使貨幣決定物價的理論改變為貨幣對就業和產量產生影響的理論。目前我國經濟就面臨著嚴重的失業問題。
該理論認為,就業決定于產量,而產量決定于有效需求,包括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消費需求存在邊際消費傾向遞減的問題,而投資需求與利率有關。凱恩斯認為,利率是由貨幣供求共同決定的。其中貨幣供給取決于央行,而貨幣需求則取決于人們的流動性偏好。在流動性偏好一定的條件下,央行增加貨幣供給,就會使利率下降。而當利率低于資本邊際效率時,就會刺激投資增加,從而提高有效需求。放在我國,該理論有一定的適用性。從企業生產角度講,為我國經濟做出重大貢獻的中小企業背負著高額的利息成本,如果利率水平下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從而刺激生產。然而,從其他角度來講,這一理論未必適合我國。一方面,從企業角度講,并非是簡單地降低利率,企業生產就會增加。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中的作用不可忽視,其為CDP所做的貢獻已超過60%,但卻長期面臨著貸款難的問題,這絕不是簡單的高利率水平能解釋的。想要刺激生產,必須另尋他路。另一方面,我國經濟目前并不適合積極的貨幣政策,我國目前國內正面臨著一定的通貨膨脹,積極的貨幣政策會引起更為劇烈的通貨膨脹,對于復蘇經濟沒有什么促進作用,只有穩健的貨幣政策,通過逐步收緊貨幣供給量來一步步刺破經濟發展的泡沫,才符合相機抉擇政策的理念。
凱恩斯在對利率作用機制分析后,進一步提出了“流動性陷阱”這一概念。他認為,在極端情況下,貨幣投機需求也會使充分就業成為不可能。如果當貨幣供給量大量增加,使得利率降至某一低水平后,貨幣需求就會變得無限大。這便是“流動性陷阱”,無論貨幣供給量增加多少,都會被其吸收,無法使利率進一步下降,從而也就無法刺激投資需求以實現充分就業。因此,凱恩斯主張實行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
對于我國目前狀況而言,財政政策或許更為適合。首先,對于我國居民來說,本身比較傾向于以存款貨幣的形式而不是金融產品作為保存財富的手段。這點,從我國持續增長的m2/CDP比率上便可以看出。許多學者研究表明,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后,我國的ml/CDP的值就穩定在了0.5左右,而m2/GDP的值卻持續上漲,這是由于MQ的增加引起的。而人們持有大量準貨幣,便是為了儲存財富。其次,對于企業來說,實體經濟的企業大多生產積極性不高,我國的利率傳導機制在實體經濟傳導上也不太健全,所以即便利率下降,它們也不會立馬開始大批量進行生產。因此,必須通過政府財政政策的引導,促進其生產發展。更進一步地說,就我國目前實際來看,所面臨的問題絕不是簡單的經濟下行壓力,更深層次的,是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就產業結構而言,長期以來,我國是以重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這是建國之初特殊的國際環境影響下國家政策左右的結果,但其并不符合我國勞動力密集型的要素稟賦特點,甚至成為制約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要轉變這種產業結構,必然要依靠中央政府財政政策的支持和引導。而就經濟發展方式來說,以往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在帶來高速增長速度的同時,也給我國經濟社會造成了嚴重的后果,環境污染、資源浪費、地區發展不平衡等,都成為我國目前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要想轉變經濟方式,離不開政府政策的支持和財政資金的投入。
綜上所述,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循環中的復蘇階段,而要想實現經濟進一步的發展,我國需重點依靠積極的財政政策,輔之以穩健的貨幣政策,逐步實現經濟轉型發展。
[1]周新凱,丁姍姍沖國經濟發展階段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 13):30-31.
[2]顧欣.凱恩斯理論在我國宏觀調控中的應用局限及對策[J].發展研究,2009( 05):15 -17.
[3]陳樂一.當前中國宏觀經濟分析一兼論現階段中國經濟周期的階段[J].財經問題研究,2001( 0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