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衡



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南寧、柳州、來賓三市為研究對象,探討廣西新型城鎮化現狀,建立農民工市民化成本測算的指標與模型,得出廣西三市的外來農民工進入城鎮成為本地市民所需要的成本分別為174556元,人、1504173元/人.124088.7元/人。并以此結果為基礎提出了市民億成本合理分擔與加快推進廣西新型城鎮億s經濟社會轉型的政策建議。
農民工市民化 成本測算
廣西 農民工 新型城鎮化
根據我國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我國在2017年年底全國大陸總人口數達到了13 .9億人,與上年年末相比增加737萬人,其中在城鎮居住人口約8.14億,占總人口百分比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8.25%。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的百分比為為42.35%,比上年末提高1.15個百分點。雖然城鎮化率逐年升高,但我國城鎮還有著大量人戶分離的農民工,這些農民工一部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第一批來到城市工作淘金的第一代農民工,還有一部分是這些初代農民工的子女和親屬,與初代農民工相比,這些新生代農民工生活環境,生活方式早已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習慣了城市的生活,在鄉下也沒有自己的土地,如果不能解決這些農民工的生活就業問題,將會為我國帶來十分嚴重的社會問題。而我國也逐漸把解決農民工市民化的問題提上了工作日程。而測量計算農民工市民化成本不僅有助于科學的制定城鎮化發展戰略,也有助于農民工自己選擇適合自己未來發展的城鎮。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民工市民化成本的測算問題。解決農民工群體的市民化成本測算問題,對于廣西政府制定未來農民工就地城鎮化的戰略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基礎理論以及文獻綜述
本文主要探討農民工進入城市成為市民的市民化成本。為避免后來的探討發生混淆,基于前人學者的共識[3],把農民工市民化成本定義為:使現有農民工在身份、地位、價值觀、社會權利以及生產、生活方式等方面全面向城市市民轉化并順利融人城市社會所必須投入的最低資本量。并把農民工市民化成本分為公共成本和個人成本。
目前學界對于公共成本和私人成本的更細粒度的劃分尚無定論。其中李長生、李學坤等人認為,云南農民工市民化的私人成本主要包括個人生活成本和在城鎮的住房成本兩個方面,公共成本主要包括社會保障成本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除此之外,他們認為還存在有機會成本和非經濟因素成本。劉美月、李開宇等人把機會成本并入私人成本中,他們認為西安的農民工市民化成本的公共成本主要包括基礎設施建設成本、社會保障成本、隨遷子女義務教育成本,私人成本包括個人生活成本、個人住房成本、個人機會成本。因此農民工市民化的總成本是以上六個成本之和。李小敏、涂建軍等人則根據農民工地域差異,把農民工市民化成本分為廣義與狹義,廣義的農民工市民化成本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農村剩余勞動力放棄依靠土地從事農業勞動所獲得的收入,選擇進入城鎮所需要的支出,二是農民工成功市民化,享受與市民同等的城市公共服務的費用。狹義的農民工市民化成本是農民工融人城鎮并成為新市民的支出。單菁菁認為農民工市民化成本分為政府成本、個人成本和企業成本三部分,她也把學界對于市民化成本的分析成果按這三方面進行了劃分。
總而言之,農民工轉化為城市市民的成本具體可以分為公共成本和私人成本,本文主要探討廣西自治區內三個主要城市(南寧、柳州、來賓)的農民工市民化的公共成本下的基礎設施成本、社會保障與就業成本、隨遷子女教育成本,私人成本下的個人生活成本、個人住房成本、個人機會成本。
市民化成本模型構建及測算
(l)成本模型的構建
結合已有數據和成本分擔主體的差異,把農民工轉化為市民的成本分為兩部分,公共成本和私人成本。根據負擔主體劃分的兩個層次再進行更細粒度的依次測算,加總就可以得到農民工市民化成本。因此,農民工市民化成本測算公式為:C總=C公+C私
(1)
其中,C總 就是單個農民工轉化為市民所需要的總成本。依據此公式,再進行更細粒度的劃分,公共成本(C公)可以分為基礎設施成本( C1)、社會保障與就業成本( C2)、隨遷子女教育成本(C3),私人成本(C私)分為住房成本( C4)、生活成本( Cs)、個人機會成本(C6)。
(2)具體成本測算一基于南寧、柳州、來賓三市2015年數據
1.公共成本(C公)
第一,基礎設施成本
基礎設施成本是指隨著農民工轉化為城市市民,農民工享受和城市市民相同的基礎設施,因此基礎設施成本是指除去了房地產投資的全市固定資產投資以及全市非農總人口數。具體公式如下:
(2)
其中 (I固) 為除去了房地產投資和農村非農戶投資的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總額,p為全市城鎮人口數,因此可以算出南寧、柳州、來賓三市2015年的人均基礎設施成本分別為81017元,96734元,57616元。柳州市的人均基礎設施成本最高為96734元,而南寧由于人口眾多,雖然固定資產投資總量相較柳州更多,但其人口也更為龐大,因此人均比柳州略低,百色市則最低。
第二,社會保障和就業成本
社會保障和就業成本是指城市市民享受到的醫療、養老、最低生活保障等諸多政府轉移支出。因為農民工成為市民之后也享受到同樣的社保與就業待遇,因此可以以如下公式計算其成本:
C=Cs/Ps
(3)
其中Cs為2015年市區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Ps為全市戶籍總人口數。按此公式可以計算得南寧、柳州、來賓三市成本分別為1014.54元、1108.27元、648.73元。柳州政府的人均社保與就業轉移支付依舊略高于南寧,來賓市相較于南寧與柳州經濟體量較小,相對應的人均社會保障與就業成本也遠小于南寧與柳州兩市。
第三,隨遷子女教育成本
農民工市民化隨遷子女的所要接受的教育成本是指農民工獲得城市市民身份后其子女要接受城市教育所必需的支出。本文使用劉美月、李開宇等人對西安市的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成本的測算所采用方法,依據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3城市藍皮書》中對西部地區農民工隨遷子女在城鎮就學的人均成本,包括人均新建學校和義務教育成本=12616元。
2.個人成本
第一,個人住房成本
農民工市民化的住房成本是指農民工轉化為城市市民之后對于住房要求的經濟投入。以農民工的現實要求來看,購買一套房產也會增加農民工對于城市的心里歸屬感與安全感。本文認為,農民工的住房成本應接近于城市居民的平均住房成本,即廉租房、經適房的平均建設成本,而不應該等于商品房的平均價格。因此,南寧、柳州、來賓三市的人均住房成本應等于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積(s)乘以人均住房成本(P),又因為農民工買房并非一次付清所有余額,通常會采用貸款的方式,因此按首付30%計算,利率為4.9%(招商銀行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5-30年),分期還款年限為10年,因此得出如下公式,r即為貸款利率:
根據201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1%人口抽樣調查資料與南寧、柳州、來賓三市的統計年鑒可以得到人均住房成本南寧為57163元、柳州20068元、來賓35241元。
第二,個人生活成本
個人生活成本是指城市的外來農民工轉型獲得市民身份之后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的支出。由于農民工在城市生活與在農村生活所面臨的需求截然不同,因此其生活習慣、生活方式也必然會受到城市的沖擊,面對沖擊,農民工也會改變自己的個人生活成本。因此,本文根據城市人均生活消費支出減去農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來進行測算農民工成為市民所需要的各種消費支出作為其個人生活成本。南寧,柳州,來賓三市的個人生活成本經測算分別為13337元、10442元、9588元。
第三,個人機會成本
個人機會成本是指農民工獲得城市市民身份之后所放棄的原本在農村生活從事農業勞動所帶來的經濟收入,不同的地區個人所要放棄的農村收入不盡相同,本文采用統計年鑒的數據對這三地進行測算,借鑒前人學者對這部分的統計方法可以知道個人機會成本大致等于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這些大致等于農民工成為市民所需的機會成本,經查詢得知南寧農民人均純收入9408元,柳州9449元,來賓8379元。
3.農民工市民化成本測算結果匯總
從測算結果可以看到,占農民工市民化成本比重最大的是城市的基礎設施成本和個人住房成本,其中柳州市的基礎設施成本在總成本中占比最大,達到了64%,南寧和來賓市的基礎設施占比只有46%,遠遠低于柳州市。而柳州市在個人住房成本卻遠低于南寧市甚至來賓市,其個人住房成本只占了市民化總成本的13%。除此之外,社會保障與就業成本在市民化總成本中占比非常低,三市都沒有達到l%的占比。總之,南寧市的市民化成本在三市中最高,達到了174556元/人,柳州市次高150417.3元/人,來賓市最低12408 8.7元/人。
政策建議
(l)分擔成本也要兼顧效率
在實現農民工市民化的過程中,一味的追求低成本,加快農民工融人城市的速度,在基建、社保及就業、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問題都沒有解決完善的情況下,只會使得農民工雖然表面上市民化了,實際上卻仍然是游走于城市的邊緣。因此,政府在促進農民工加速融人城市的過程中,也要解決農民工進入城市的一系列配套設施的完備情況,從而真正的加速城鎮化進程,加快經濟社會轉型。
(2)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制定政策
廣西各地的經濟水平不同,根據已公布的國家級貧困縣名單,在2018年全廣西還有28個國家級貧困縣,要在短期內讓這些地區人民完成市民化顯然是不現實的。因此這就需要當地政府統籌各個地方的具體情況,依據不同地方的實情不同制定政策。
(3)建立保障農民工的城市住房體系
農民工市民化成本最為主要且數量巨大的支出就是個人住房,因此,建立保障性住房體系是農民工市民化亟需解決的問題。因此政府應該擴大公租房與廉租房、經適房、限價房的供應,建造更多的此類房產以適應不同層次的農民工需求。此外,也可以鼓勵企業為農民工提供安全衛生的工作宿舍,規范住房租賃市場,完善農民工住房優惠政策等。
結語
通過本文對廣西的南寧、柳州、來賓三市農民工市民化成本的測算,可以得出三市的總成本分別為174556元、15 0417.3元、124088.7元。其中基礎設施成本和個人住房成本占比最高,是農民工進入城市的政府以其個人所需的最主要支出。本文根據市民化成本支付主體的不同把成本劃分成了公共成本與個人成本。把農民工成為城市市民的成本的分擔主體分為了政府、企業、個人和慈善機構,這四個主體根據自己具體的能力明確劃分了職責與權限,各司其職的分攤農民工市民化成本。為全廣西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經濟社會轉型提供有宜的幫助。
[1]李長生,等.云南省農民工市民化成本測算及分擔機制研究[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15,9(6): 1-7
[2]劉美月,李開宇等.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民工市民化成本測算及其分擔機制構建一以西安市為例[J].江西農業學報2016,28 (3):113 -118
[3]曾億武,丘銀.我國農民工市民化成本研究綜述[J].安徽農業科學2012, 40( 17):9503 - 9505
[4]李小敏,涂建軍.我國農民工市民化成本的地域差異[J].經濟地理2016.4
[5]單菁菁.農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及其分擔機制研究[J].學海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