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冰清
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發達地區吸引了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員,同時這部分人的子女教育問題也成為不可回避的議題。本文立足“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這一選題,結合公共財政理論,從公辦學校獲取教育資源的門檻、義務教育供給、受教育學生的身心素質等方面進行研究,分析產生現狀的主要原因,井提出相關的解決措施。
發展不平衡
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
教育資源 教育分配
研究背景及意義
(1)研究背景
十九大報告指出:“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苯鉀Q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問題也是報告應有之意,實現教育資源均等化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中之重。
國家出臺的教育政策在保障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權利上卓有成效,但是由于問題由來已久,而且規模巨大,牽涉面較廣,一時難以完全解決。
(2)研究意義
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問題的研究,是在基本教育支出上對特殊群體的探索,是在現實問題上豐富公共支出理論,同時也能引起國家對教育問題的更多關注。
本文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為研究對象,將其作為特殊群體,反映出當前我國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進而揭示經濟發展不平衡所帶來的諸多現實問題。解決好他們的教育問題,不僅體現著教育的公平性,更體現著我國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質量的能力。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問題的現狀
(l)公辦教育資源短缺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0-2015年的數據趨勢可以看出,流動人口數量持增長趨勢,隨遷子女占適齡兒童的比重2014年為41.13%.2015年為42.73%,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占受教育兒童近半數,且有增長態勢,因而需要更多的教育資源。
截止2010年底,有31%的流動兒童無法在流入地人讀公辦學校;截止2014年底,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學比例保持在80%。我國義務教育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供給數量缺口不小。
(2)義務教育供給不公平
按照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招生要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報名時,須攜帶證明子女關系的“五證”,但是“五證”辦理證明手續復雜,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五證”成了他們入學障礙,導致其無法進入公辦學校接受教育。
國務院制定的“兩為主”的政策減少了他們進入公辦學校的障礙。但受歧視,老師區別對待,缺乏成長發展機會并沒有使他們獲得義務教育上的公平。
(3)受教育兒童自身素質和心理狀況出現偏差
鄉村教育實力不濟,隨遷子女基礎薄弱。隨遷子女進入城市公辦學校學習,跟不上教學進度,成績不理想。而且,農民工子女學校主要著重安全防范,在教育和身心發展上并沒有投放過多的精力。環境的差異、與城市學生的差距,使他們自卑感,無法融入到城市的生活,產生心理問題,甚至輟學。
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現狀產生的原因
(1)政府財政支出上教育經費總體投入不足
國際上一般用公共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 CDP)的比例這一指標來計量和評價政府教育經費投入水平。中國早在1993年就提出要在2000年實現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比例的4%的目標,直至2012年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比例首次達到4%。但是我國的財政性教育經費與發達國家相比有著較大的差距,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仍不足。
(2)地方部門對國家教育政策貫徹不到位
“五證”的要求中規定以流人地政府為主,說明需要當地政府來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問題。所以戶籍制度就不應該繼續成為他們入學的障礙。
國務院通知統一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實現“兩免一補”和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資金隨學生流動可攜帶,即錢隨人走。而這個補助標準,只規定了“最低底線”,地方政府應該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給予相應的額度補助。由于國家的大政策的靈活性較大,導致有的地方政府不作為,執行死規定,缺少變通。
(3)城鄉二元體制導致義務教育分配不均
城鄉“二元”化的格局導致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分配不均,也包括教育分配不均。地方政府面對“經費有限,收不抵支”的閑境,只能采取傾斜的政策,優先保證城區及繁榮鄉鎮的教育資源投資。在這種情況下,地方政府自行分配義務教育資金,很容易不顧城鄉義務教育統一,挪用義務教育資源,用于城鎮教育發展,導致地區之間的義務教育水平差異越來越大。
解決措施
(l)加大財政教育投入
加大中央對地方政府經費的劃撥。選擇“錢跟人走”的教育券制度,學生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都可以享受“兩免一補”政策,國家按照不低于基準定額的標準足額安排補助。
建立健全轉移支付經費保障制度,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集中地區進行資助,解決流人地政府教育經費不足問題,通過緩解流人地政府的財政壓力以保障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受教育權利。
(2)健全義務教育的相關政策
雖然我國在義務教育方面出臺了很多政策,但是具有針對性的政策比較少。針對許多外來務工人員經濟負擔問題,可以根據學生家長務工就業不穩定、住所不固定的特點,制訂分期收取費用的辦法。通過設立助學金、減免費用、免費提供教科書等方式,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
(3)關注隨遷子女的身心健康
學校還需要注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心理健康,在學習和生活上,能更多地給予他們關注和幫助。學??梢蚤_展戶外活動,讓他們能更好地與城市學生進行交流,更好地體驗城市生活。學校也可以開辦心理咨詢師,有心理老師專門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個人狀況進行關注,有問題可以及時進行疏導和解決。
[1] Xinhua News Agency Cluldren ofMigrant Workers Isolated in Cities.ChinaDaily, 2011-08-19.
[2]黃兆信,談丹,曲小遠.農民工隨遷子女融合教育:政府的困境與措施[J].江西社會科學,2015,35( 07):206-211.
[3]吳毅興.公共服務供給視角下外來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困境和出路[D].華中師范大學,2016.
[4]詹樂燕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供給問題研究[J].商,2015( 21):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