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齊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黨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對此做出全面部署,是為有效解決“三農”發展短板,全面激活農村發展新活力,促進農業強大、農村美麗、農民富裕,全面推進國家現代化進程的一項重要舉措。當前,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切實加快永壽縣生態保護和建設,對促進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持續發展,打造“隋唐夏宮、福安永壽”旅游品牌,建設美麗永壽意義重大。近期我們深入基層一線,圍繞全縣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深入細致的進行了調研。
農村環境問題涉及到廣大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重視農村環境問題,全面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是貫徹落實黨在農村政策,加快構建城鄉一體化工作的重要舉措,也是全力打造美麗鄉村,滿足廣大群眾生活追求的基本要求。近年來,永壽縣按照全市統一部署,在全縣廣大農村集中開展了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狠抓農村生態建設,著力建設美麗永壽、宜居永壽,經過連續幾年的不懈努力,今天,已經闖出了一條以環衛隊伍建設為基礎,以財政支持環境整治為平臺,以全域農村“銷號制”為手段的環境綜合整治新機制,使農村環境管理步入規范化、常態化軌道,農村面貌煥然一新,整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農村環境整治工作的初步成效
1.健全機構,夯實任務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逐年成立全縣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領導小組。今年年初又對農村環境整治領導小組人員做了調整,由縣委城鄉一體辦負責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指導和協調工作。同時各鎮區也成立了專門的工作機構,制定工作方案,分解細化任務,夯實工作責任,明確標準要求,建立獎懲措施,推動了各項工作快速開展。在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同時,永壽縣相繼出臺了《永壽縣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實施方案》、《關于進一步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實施方案》、《永壽縣城鄉環境綜合整治任務分解表》、《永壽縣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考核辦法》和《關于開展村莊人居環境整治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意見》等十多個文件,同時又明確了縣級領導、部門和鎮區包抓衛生重點示范村,鎮區領導包抓環境綜合整治村,市級領導包抓永壽縣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鎮村名單,進一步夯實了工作任務。
2.制定目標,落實責任
按照“近期抓整治,遠期抓長效機制”的思路和“先易后難,先點再面,先重點再延伸,先整治再規范”的方式,從實施近期目標入手,重點整治了鎮區及行政村主次干道、沿街建筑的規范、沿街門面門頭牌匾的更換;戶外廣告規范設置;架空線纜入地歸并;粉刷圍墻;綠化亮化美化鎮區街道;徹底整治鎮區日常保潔,亂擺攤點、亂搭亂建、亂貼亂畫、亂停亂放、亂拉亂掛、亂堆亂倒等現象,使鎮區環境得到有效整治,面貌發生了改觀。同時以環境整治規范化、制度化為目標,切實建立健全農村環境管理長效機制,全縣確立了50%的建制鎮創建為市級衛生鎮,30%的村創建為市級衛生村的創建目標。今年,永壽縣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工作按照凈化、綠化、亮化、美化、硬化“五化”的總要求,落實全縣三個類別村的工作任務,以建立“組保潔、村收集、鎮運轉、縣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置機制為契機,提出了明確的整治標準,為整治工作順利開展提供了保障。
3.廣泛宣傳,全民動員
通過懸掛橫幅、張貼標語、組裝宣傳車等形式向全縣廣大群眾宣傳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重大意義、實施的目標、達到的效果為內容的宣傳活動,在全縣迅速掀起環境整治工作的新熱潮。全縣共懸掛橫幅349條,張貼宣傳標語500余副,發放宣傳資料2000多份,制作電視專題節目12次,真正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激發和調動廣大群眾參與的積極性。縣農村環境整治辦組裝宣傳車輛在全縣各鎮區及便民服務中心進行宣傳動員,縣電視臺、政府網站開設專欄向群眾播放環境綜合整治知識、文明行為規范、健康生活方式和各鎮區在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中的好做法及典型事跡等,進一步激發了廣大群眾的參與熱情,使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由被動整治向主動保潔轉變,由政府行為向群眾行為轉變。常寧鎮、店頭鎮利用宣傳車、張貼宣傳標語、主要路口懸掛橫幅,提高群眾文明意識;渠子鎮在落實整治任務的同時,加大宣傳力度,增強群眾的環衛意識,革除生活陋習,報道先進典型,全程跟蹤整治動態等;御駕宮便民服務中心向群眾發放宣傳資料共600余份,制作了開展環境整治活動宣傳欄,懸掛宣傳標語和橫幅10條,收到了良好效果。
4.創建隊伍,資金保障
全縣按照每500人左右配備2名保潔員標準(最多不能超過8個)建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環衛隊,目前全縣村級環衛隊伍共837名。縣財政按照3萬人以上的鎮區每月衛生經費2.5萬元,2萬人以上的鎮區每月衛生經費2萬元;1萬人至1.6萬人的鎮區每月衛生經費1.5萬元;1萬人以下的鎮區每月衛生經費1萬元標準每月撥付鎮區環衛經費和車輛運行費共25.4萬元,全年計劃總投資達到304.8萬元,為永壽縣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
5.項目配套,連片整治
永壽縣在環境整治方面整合了各部門資源,有效的促進農村環境整治工作深入開展。農牧局從消除農業面源污染入手,積極實施農村“一池三改”工作,新建沼氣池200口,累計達到12000口,重點解決了畜禽養殖企業、養殖大戶排泄物污染整治和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問題,使永壽縣畜禽養殖污染治理達到100%以上。
6.“銷號”整治,考核推動
縣農村環境整治辦在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中推行“銷號制”工作機制,從3月份起,按照村容整潔、生態優美、空氣清新、設施完善、管理有序的環境整治標準對全縣249個行政村實行達標“銷號制”,通過半年多時間的整治,全縣所有村已順利達標銷號。今年縣委、縣政府又將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由縣委、縣政府督查室等7個單位組建成聯合督查組,采取明查與暗訪、隨機抽查與全面檢查相結合等方式,每周檢查,每月排名通報、季考核、半年和年終進行獎罰兌現,加大對活動開展情況的檢查督辦力度。結合通報考核,做到獎罰分明,確保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作不斷深入。
二.當前農村環境整治工作存在的問題
1.群眾思想認識還不到位,參與的積極性不高
全縣鎮區高度重視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作,領導有力、行動迅速、措施過硬,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也有個別村組從思想上沒有引起足夠重視,認為環境衛生只是小事,經濟建設才是大事,行動遲緩,力度不大,還有一些村干部還存在“等、靠、要”思想,不愿上門入戶做群眾工作,加上農村一部分農民的文明意識不高,衛生健康知識欠缺,導致農村集體環境衛生無人管,無人維護,少數村農村環境日常保潔工作難以維持,普遍存在重整治、輕維護的思想,全天候衛生保潔制度難以實現。
2.制度作用發揮不夠,長效機制不健全
各鎮區雖都建立了環境衛生整治相關制度和管理辦法以及考核標準,但實際作用發揮不夠,多數鎮區只注重農村環境集中整治和考核,對環境衛生日常保潔工作堅持不夠,沒有達到日常保潔的效果,在市縣突擊檢查暗訪時就容易出現漏洞。
3.鎮區之間環境衛生整治工作進展不平衡
多數鎮區工作力度大、成效較為突出,但個別鎮區存在搞形式主義和面子工程,工作任務并未真正落到實處,存在“上頭熱、下頭冷”的現象。一些鎮區生產生活垃圾的收集、運輸和處理的體系還不完整,缺乏資源共享的整體規劃。少數鎮環衛工作缺少規劃和指導、管理工作難以深入到村戶,致使垃圾運轉不經常,處理不規范。農村保潔人員素質不高,年齡偏大,保潔工作不經常,不到位;農村保潔人員工資相對較低,僅靠縣財政資金發放,鎮區尚未配套資金支持,難以調動基層環衛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影響保潔隊伍作用的有效發揮。
4.環境整治沒有達到全覆蓋,存在死角
鎮區只重視主街、村口和主要路段,輕視背街小巷整治。在集鎮及村莊結合部,臟、亂、差問題仍然存在,部分鎮區道路兩側還能見到暴露垃圾和秸稈亂拋現象,有的秸稈仍然堆在田間地頭、溝壑渠道邊,影響渠道正常功能,溝壑、坡面還有積存垃圾和堆放的雜物,省道和縣道兩側排水渠道淤積現象嚴重。總體來說,新村整治效果好,而舊村改造村及老村整治效果不明顯,絕大多數舊村只限于清掃街道路面等,還有的在已整治過的街道、門前屋后又堆放雜物等,存在反彈現象。
5.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亟待加強
部分村環境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道硬化不到位,沒有排水、排污設施,存在污水亂潑亂倒現象,多數村沒有垃圾池、垃圾箱、垃圾筒,致使垃圾無法集中堆放處理。
三.幾點意見建議
1.改變資金撥款方式,加大獎罰力度
搞好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作,資金運行是保障,只有將環衛資金合理發放,才能起到促進工作的作用。建議從明年起,將縣級財政環衛經費劃歸農村環境整治工作領導小組直接管理,同時督促各鎮區按照縣級財政和鎮區財政1:1的比例要求,盡快落實環境整治配套資金,確保財政支持力度不減,農村環衛整治辦通過加大暗訪、曝光、問責力度,堅持每周檢查一次,一月兩通報、一月一曝光、一季一考評辦法及時兌現發放環衛經費,實行以獎代補,做到獎罰分明,促進環境整治工作常態化運行。
2.電視臺曝光,鎮村負責人表態
縣電視臺、縣政府門戶網站設立環境整治專欄,做好對農村環境整治中涌現出的好人好事及典型經驗進行宣傳,對環境整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反彈現象進行曝光,促進整治活動扎實、有效開展。全縣要開展“創優評差”活動,由縣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領導小組每月對各鎮區環境整治情況進行考核,對檢查考核位居前三名的鎮區村在縣電視臺進行經驗交流,對檢查考核處于后3位的鎮村在縣電視臺曝光,處于末位的鎮區主要領導和村級負責人必須在電視臺作表態發言并提出整改措施。對整改不動、落實不力、工作敷衍塞責、流于形式,影響全縣整體工作進度的鎮村將實行責任追究。
3.加強村級環境管理工作制度建設
目前各鎮區已建立了農村環境整治工作相關制度,也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管理制度,考核辦法,考核內容和評分標準。下一步各鎮區必須督促各村根據實際情況盡快建立健全村級環境綜合整治管理辦法、衛生保潔制度、保潔人員管理制度、保潔車輛使用制度等,使制度建設直接作用于村組,直接指導到一線,杜絕制度“懸空”于鎮機關,確保農村環境整治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長效機制落地生根,避免出現“治了亂、亂了治”現象重復發生。
4.加快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
穩步推進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生態處理機制建設,整合各相關部門生態及環衛建設項目,切實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增加必要的環衛設施設備,建立適應群眾生產生活需要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基礎設施體系,加大農村環境薄弱環節的整治力度,加快城鄉結合部、城中村、背街小巷的改造工作。合理配置環衛、健身、宣傳等各類公益基礎設施。加大鎮區垃圾填埋場建設力度,對縣城垃圾填埋場所在地10公里范圍內的鎮(區)、村垃圾統一運轉至縣城垃圾填埋場處理,對偏遠地帶的鎮(區)村要建設、劃定簡易適用的垃圾無害化處理場所,服務半徑在5-10公里,實現全縣農村生活垃圾規范化處置的全覆蓋。
5.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提高環衛知識水平
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主導是政府,主體是農民,要充分利用宣傳欄、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手段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宣傳,擴大“以獎促治”政策影響面,引導廣大農民積極參與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活動,發動農民群眾對直接受益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工投勞,加大農村環保科普知識教育,切實增強廣大群眾的環保意識。
6.加強保潔員隊伍建設
目前,全縣共有837名環衛人員,但他們身體狀況差,年齡偏大,日常保潔工作難以開展,工作不扎實。各鎮區要根據實際適當吸收一些年輕婦女加入農村保潔人員隊伍,充實農村環衛力量。農村環境整治辦將整合各種資金資源,努力提高環衛人員工資待遇,充分發揮農村環衛人員日常保潔作用,給農村廣大群眾提供一個干凈、衛生、整潔、舒適的生存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