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 Li Jun Muriel xu

意大利一代名師Piero Lissoni,他的身材、穿戴和他的設計一 樣,審視其每一個小細節,都擁有無可挑剔的完美比例!“比例大 師”“簡約大師”是經常被冠在Lissoni名上的頭銜,幾十年來與諸多 意大利家具大牌合作的家具,以及世界各地的建筑與室內設計各 占了他工作一半的分量。近年在中國市場非常活躍的建筑師、室內 設計師周光明先生,則從東方傳統美學的框架、尺度,談到當代美 學最終收獲的“約束之美”。周先生在上面演示傳統中式房屋的屋 頂,Lissoni坐在下面隨手就畫起了草圖,在中式房屋框架之內,兩股 螺旋曲線擰在一起從屋頂落下,他說那是受周先生演講的啟發,靈 感隨即迸發!
Piero Lissoni:在建筑、設計中,“比例”至關重要!但設計師并不能總是 追求外形與風格,更要多方面綜合考慮。我的想法就是通過比例來 提高家具、空間的舒適度。
周光明:對我而言,設計中最重要的東西是“尊重”。中國古人追尋 “因地適宜、尊自然”的觀念,講求天人合一。這種觀念也體現在當時 的建筑與器物中——有規矩,成方圓。 Piero Lissoni:我非常喜歡鉛筆,不喜歡鼠標。要多用手,手可以帶動大 腦,對技術的過度依賴會讓人變笨。一個不會用大腦的人,不管用鉛 筆還是用電腦,都不可能畫出什么好東西。
周光明:人工智能一定會侵入我們的生活中。它能適應人們的日常 需要,但無法滿足生活中人們對美的追求。車都能跑,但車也有美與 丑之分,這就是設計師的工作。
周光明:如今已經是一個全球化的共享時代,技術之間的差異越來 越小,而不同國家、地區之間的差別就在于生活習慣及文化的不同。 、Piero Lissoni:中國和意大利兩個國家都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都吃面 條,周先生剛剛講到的中國文化深深地打動了我!

“我愛所處的時代,我愛愿意表達自己獨特理念的人……”意大 利設計師Giancarlo Tintori并沒有在“大師班”分享作品,而是為大家 朗誦了20個關于愛的小故事,從中可見他的設計哲學:好設計源自 愛與生活。也正因此,他多年來受到Armani、Cassina等諸多品牌的青 睞。與之對談的設計師楊明潔,在工業設計領域屢獲殊榮,同時又開 啟了基于中國傳統手工藝的羊舍造物計劃,推出諸多飽含人文情懷 之作。兩位熱愛生活的中意設計師互議設計的感性與理性、傳統與 新技術,更引發全場觀眾的思考。
楊明潔:我在德國接受了多年設計教育,德國人嚴謹的思維方式與 做事方法對我影響很大。但我的很多設計靈感并無法用邏輯進行推 導歸類。我想,中國的人文寫意與德國的邏輯思維共同構成了我的 設計。剛才聽你的深情朗讀,做設計時你也如此感性嗎?
Giancarlo Tintori:在向客戶陳述概念時,我會像詩人一樣展現設計的感 性,試圖感染對方。但在實際設計時就需要理性思維了。我們常為節奏 快速的時尚品牌進行設計,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遵守項目的完成時 間、冷靜處理突發狀況…一這一切都不允許設計師太過情緒化。
Ciancarlo tintori:在本屆米蘭國際家具(上海)展覽會上,不少參展的意 大利品牌在家具設計中延續并深化了意大利的手工藝傳統。我在一些 項目中用過不少新技術,但我認為傳統與創新絕不矛盾。新技術還能 為瀕危的手工藝服務,通過科技再現傳統,令其為更多人所知,也是樂 事一樁。你最初學習工業設計,為何決定涉足傳統手工藝領域?
楊明潔:如今新技術發展迅速,互聯網所代表的虛擬世界不斷擴張, 我認為我們反而更需要真實的、能親手感知的東西。我認為虛擬與 真實這兩個世界會并行發展,這也是為何我開始關注傳統手工藝。 手工藝所造之物,結構、質感,甚至使用中產生的變化都令人為之觸 動……傳統生活美學的意境也有很多值得現代人學習與探索之處。

已步入耄耋之年的Mario Bellini親降上海米蘭展“大師班”,激 情澎湃地分享了他過去60多年設計生涯中的作品,從世界各地的 建筑,到家具、產品……絕對是世界設計史中的重要一章!中國新 生代年輕建筑師代表張迪因為銀川美術館的設計一炮走紅。與 年齡相差自己50有余的設計長者坐在一起,張迪渾身上下散發著 從容、自信的智性魅力。她依據自己的多年實踐和思考向Mario提 問,老人家的回答睿智、幽默,句句似陳年老酒,耐人尋味。
張迪:中國現在有許多“修舊如舊”的現象,把設計放到歷史的維 度上看,它所反映的都是當時的藝術、利技、人文……如果我們 總是在重復,不就說明這個時期的創造力會很匱乏?
Mario Bellini:不管在中國還是在歐洲,我們都有許多保留了古老 外立面的建筑,其內部卻是完全現代的,這是我觀察到的一種反 差和趨勢。
張迪:科技革命的今天,您會有意在設計中運用新科技嗎? Mario Bellini:作為設計師,我們會不斷了解新技術、新材料,并結 合實踐、經驗,將多種元素綜合運用到自己的設計中。但無論采 用什么技術手段,它表現的依舊是設計師當下的感受,無論今 天、20年前、50年前,都是一樣的。不斷找到我們希望塑造出來的 關鍵點,解決生活中遇到的難題,這才是設計的初心。
張迪:每位設計師都會有自己的甲方,你如何看待甲乙方關系?
Mario Bellini:甲方相當于作品的父親,設計師相當于作品的母 親,只有你準備好做媽媽,才能誕生好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