雯婷



步人格柵大門,建筑師、家主人陶磊便已在院中迎接,寒暄片刻,我跟隨他的腳步,在這棟不可思議的建筑里,來了一段奇幻探索之旅。他領著我穿過木質門廊和庭院,眺上混凝土橋,踏上鋼板樓梯,圍著建筑拾級而上,屋頂與結構盡收眼底;繼續前行,這條70厘米的小路,仍可帶著你通往每一個空間,穿越在不同的情境之中。我們時而跨過下沉庭院,時而踏過波瀾水面,時而繞樹而行,時而從樓體間穿過,用陶磊的話來說“就像是在家中游山玩水一樣”。
這便是陶磊用建筑語言營造的一方自在天地。待我們回到餐廳落座,陶磊的妻子、藝術家吳笛笛倒上一杯清茶笑著說:“他用了近3年的時間來改造和設計,像是在創作一件藝術品!”此刻正好是盛夏光景,耳邊的蟬鳴聲讓人忘卻了都市緊張,透過落地窗向外望去,是一片靜謐的庭院,木質門廊、大樹、金屬格柵,與天光交相呼應,引人無盡的田園遐想。我們的話題便從此隋此景開始,陶磊坦言:“我對大自然確有些許情結,我覺得將生活空間與自然融合,比任何多余的裝飾都有效果,更豐富,所以我設計了5個院子,3個地上庭院,兩個下沉庭院,打破了室內室外的界限,人在室內亦能直觀地感受到自然的存在。”對他來說,植物、陽光、水流、空氣這些自然元素,原本就有靈動的氣場,且因四季而變換,而庭院能將它們還原在一個又一個場景之中,形成屬于自己的一方世界。
陶磊介紹,這棟房子的原始建筑中規中矩、略顯呆板,是個更偏向“功能主義”的住宅,室內外是割裂的。“在這種條件下,我首先思考的是如何讓原本呆滯的無用空間變得有意義。我不希望家里有任何死角,我不希望我的院子里面的空地有一寸是浪費的。我希望每個空間都能發揮各自的價值,空間之間都各有聯系且密不可分。”即使是自己的家,他在談起設計理念時依舊帶著建筑師對待作品的嚴謹范兒。“我的策略是建立一個大的‘空間罩,將原始建筑用半通透的方式圍合起來,‘空間罩罩出了我和家人的小世界,讓我變得放松,自由自在。”

改建之后的房子,或許外人初看起來會有一點兒復雜,但實則有著清晰的功能劃分:一層是客廳、餐廳等會客區,妻子的工作室;二層是孩子的臥室、學習空間;地下則是陶磊自己的工作室,以及有獨立院子的臥室。所有的空間都不是孤立、封閉的,它們各自連通,并且與戶外互動。陶磊說:“其實建筑本身并不復雜,只是空間的轉換比較豐富。我覺得空間本身應該帶給人愉悅感,而不是用裝飾來營造愉悅感。”他反復提及一種樸素、去裝飾的觀念,而家中最能直觀呈現這種理念的細節,則是建筑與室內設計的統一。從內部仔細打量這套房子,會發現很多有趣的細節,沒有一件多余的裝飾,室內設計乃至部分家具,都是定制的且與建筑貫通,像是建筑的一部分。
對陶磊來說,室外的建筑主體與室內設計,就像是手心與手背的關系,原本就應該是一體化的,“一個好的建筑如果要做到位,必須是將建筑的室內與室外設計結合在一起考慮,從整體上來設計。”
材料的碰撞也是這個家值得玩味與琢磨的細節!在整個空間中,陶磊用了兩種看似對立的材料,木與鋼的結合,一個溫和婉約,一個硬朗堅固,正好互為補充和調劑。“家里的書柜,我是用鋼板來做,門的收口處也是鋼板,它精細、纖薄,而鋼板的明快也能抵消木頭的沉悶。我非常注重材料自身的性質,注重它們的觸感、溫度,以及真實性,我不會用一種材料去模仿另一種材料。如果用了板材,我就要體現板材的特性,而不會讓它去模仿實木的紋理,我覺得材料的原始性是可以打動人的,而不是模仿。”
很難將陶磊的家歸結為某種風格,而他也坦言,風格這個詞,在做建筑師這些年他曾多次被問起,而他本人是持否定態度的。“我覺得好的設計不是從風格談起的,風格只是一種外在視覺上的感受,是自然而然帶出來的,不應該是建筑師要去追求的目的。我每做一個建筑項目,都是在做一個全新的設計,每次都會根據環境,產生新的理念、想法、策略,而不會從風格的角度去思考。”



“然而這里畢竟是你的家,設計自己的家與設計建筑作品之間,有什么差異呢?”我好奇地問。陶磊的回答依舊理性:“我覺得兩者之間非常辨證,住宅是我的居所,提升了我的生活品質,并不是說作品就一定要偏離生活、彰顯個性,我覺得任何一個好作品背后都有緣由,而不是經不起推敲的。”當然,他亦有感性的時刻,譬如那些安靜的在院子里或工作室中感受自然變換的時光,“我更愿意說我建立了一個小世界,我在里面獲得了更大的自由,獲得了安全感。”




本頁主人:陶磊,TAOA創始人,生于安徽,2002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現同時任教于中央美術學院,從1997年正式學習建筑開始,他一直參與中國的建筑實踐,秉承設計概念應與社會實際問題統一的設計原則。他的妻子吳笛笛也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是一名油畫藝術家。
下圖實木與金屬材質的混搭,表達了建筑與自然的真實性。



對頁廚房和餐廳是開放式的,白色的儲物架是蠟木定制,島臺也是按照室內區域的尺度定制的。本頁左圖餐廳是一家人最常待的地方,餐桌是定制的。貓頭鷹是吳笛笛2017年的作品《什么事情發生了?什么事情又將要發生?》,墻上掛著吳笛笛2015年的作品《內在的時間》。右圖與建筑相連的樓梯連接著會客區域,閱讀區,以及工作室。桌面是水檀木定制,休閑椅來自NormannEra。


本頁上圖從餐桌旁的混凝土橋出發,走到盡頭便轉為金屬樓梯,圍著庭院行走,移步換景。下圖妻子吳笛笛的創作工作室,擁有非常自然的天光,為繪畫創造了極佳的視覺條件,而面對著庭院的設計,又讓創作的氛圍寧靜愜意,不受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