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宇
摘 要:當前世界經濟受美聯儲貨幣政策影響,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升。其中以需求側為經濟導向的國家,由于生產成本的增加,經濟增長速度受到制約。中國受國際經濟形式影響,經濟增長速度大幅度放緩,但總體上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巨大,特別是占中國人口總數巨大比例的農村人口具有很大的經濟潛質,本文主要針對當前國際經濟形勢下的中國農民增收帶動經濟增長的可能性做出淺要的分析。
關鍵詞:國際經濟形勢;農民增收;經濟增長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11-0146-02 中國圖書分類號:F275.3 文獻標志碼:A
1 當前世界經濟形勢的中國經濟增長點
1.1 當前形勢下的世界經濟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世界經濟雖然在各國大規模刺激政策作用下一度快速回升,但隨著刺激政策的退出和作用衰減,世界經濟貿易自2012年以來重新回落至4%以下的低增長,復蘇動力明顯不足。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去年10月發表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2015年全球經濟和貿易量分別增長3.1%和3.2%,而2016年將分別增長3.6%和4.1%。但從2016年4季度以來各主要經濟體的主要經濟指標情況看,今年全球經濟貿易增速難以明顯回升,多數研究機構和國際投行預計今年僅有0.1~0.2個百分點的微弱回升??傮w看,世界經濟仍處在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各國都在大力推進結構性改革,為未來的經濟增長積蓄動能,世界經濟在短期內仍難以擺脫低速增長狀態。這一經濟形勢無疑對中國經濟的增長造成相當大的影響。特別是一直以來依賴以出口與境外投資為經濟增長點的沿海地區更是頻繁遭受“退單”及“用工荒”等事件的影響。因此,擺脫困境尋求下一個經濟增長點無疑是擺在中國經濟面前的一個嚴峻而又勢在必行的問題。
1.2 中國農民與經濟增長
中國國土面積居于世界第四位,但可耕種面積僅占世界可耕種面積的5%。但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具有數量巨大的農村人口,農業人口在中國人口總數的比例高于50%。雖然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與產業結構調整等因素的推動,農業人口比例有所下降。但依舊面對這“5%的耕地需要養活22%的人口”這一嚴峻問題。
而另一方面,中國農民的收入大幅度低于城市人口,特別在2009年之前,農民收入的增長幅度大大低于GDP的增長。而在2009年以后通過政策扶植已經高于城鎮人口收入,但在2009年以前的經濟形勢,中國經濟處于高速、高效的增長勢頭。中央政府完全有能力扶植農業人口的經濟收入,并對其進行適當的補貼。但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中央政府能夠一方面扭轉經濟衰退的勢頭,找出新的經濟增長點、協調新的經濟產業結構的同時,提高農民收入則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在應對當前不利的經濟形勢下,提高農民收入,則是擴大消費人群,從而促進中國經濟增長,改善經濟環境的一個絕佳策略。
2 農民增收所面臨的問題
然而,當前形勢下,政府干預與完全市場化運營之間很難找到一個合理的平衡點,甚至過早或過度依靠市場調節而非政府干預不僅會影響我國政治體制的基本性質,還會影響到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與稅務征收問題。甚至是當地的社會安定問題。
特別是一方面,由于進城務工人員的增加,很多地方出現了“空心村”現象,過多的土地荒廢,使得這一批希望完全遷入城市,成為城鎮新居民的農村人口,可以出讓自己的土地,實現以土地流轉為依據的收入增量;而另一方面,隨經濟發展,而出現的失地農民人口總數則不斷擴大,預計在未來20年左右時間,中國農村—城鎮人口比例將由2:1轉換為1:1的趨勢。而這些新增長的城鎮人口,能夠完全融入城鎮生活,則是一項嚴峻的問題。這問題的核心,不僅是擁有住房或一份工作,還應包括子女就學、養老、醫療等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雖然,伴隨科技水平的提升與世界經濟格局的轉變,農業產業在三代產業中所占比例逐漸萎縮,但能否在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穩定物價,保障人民生活水平不會受到過多影響,則是一項我們必須兼顧的問題。
3 農民收入增加與經濟增長的政策措施
3.1 農民收入增加的緊縮性政策
以農民收入增加,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增加新的消費人群,從而促進中國經濟增長的政策措施可分為緊縮性的政策與開放性的政策兩種措措施,在緊縮性政策下,國家采取完全的宏觀調控,繼續施行政府為主導的高密度約束方式,控制農業人口收入,引導及規范農村人口進行區域化農業。如東北完全規劃為大豆——玉米產業基地,在滿足糧油供給的前提下,深挖全球七大大豆——玉米產業基地的商業潛能。利用大豆——玉米的期貨貿易特點,在世界范圍能減弱或抵消由于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中國出口產業的影響,也可以利用該貿易特點,在海外形成一個不受中國政府過多行政干預的人民幣“蓄水池”借以完善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特別是在當前“三量齊增”的經濟結構之下,對種植面積進行適當的結構性調整,則是保證中國糧食產業協調穩定發展的關鍵。中央政府在此戰略布局中協調,調節各方面資源與資本的合理化調配,保障產業的穩定發展可以引導及扶植并規范管理相關輔助產業,如物流業、交通運輸業等入門門檻低、勞動力需要大的產業,轉化富余勞動力并保障就業及社會穩定。該措施的主旨在于,中央政府完全實現全面高強度的約束制度完善農業人口富余勞動力與保障農業土地高效利用的集約型措施。
3.2 農民增收的開放性政策
傳統意義上,農民收入的主要方式可分為,以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為主體的收入方式;以家庭經營為主體的收入方式以及以工資經營的收入方式。而國家的政策重心往往側重于純粹農業收入方式與家庭經營的收入方式,對該兩種收入方式與經營形式采取相對集約的管理與監控,而對第三種工資收入行為則采取鼓勵與引導的態度。在開放性政策下,政府則是完全施行市場化道路的開放性政策,政府退居幕后,并完全依靠市場特性,將資源的分配與協調完全交給市場,甚至采取一定程度的“休眠療法”提升土地的使用率與提供農民的收入水平。如引導農民進城打工,將留在鄉下的土地進行流轉,使得農民的收入方式,由原本的純粹的農業生產收入與家庭經營收入轉化為以工資性收入方式與土地流轉租金方式相結合的收入方式。鼓勵農民逐步轉化為新興城鎮人口,從而以增加消費人群為方式,推動經濟的總體發展。
4 農民增收的應對策略
解決這一系列的問題,均需要政府層面的支持與干預。而政府部門也是農村土地出讓與農民收入增收等問題最大的約束力。一方面,政府必須穩定物價、穩定農副產品價格增長過快所引發的負面危機;因此,政府對農業生產與農村家庭式的農副產品生產經營具有極高的約束性。而另一方面,政府還應考慮城市人口在此類民生方面的支出是否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發展。
中國經濟的增長不僅需要依靠穩定的外部環境。還需要調整自身資源,制定合理的政策,優化資源配置,深挖自身潛能。依靠自身的經濟特點,集約化使用土地,增加中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改善隨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增長所帶來的負面效應的同時,提高農村人口的收入,改善城市發展環境,增加新興城鎮人口與新生城鎮人口的競爭力,推動經濟穩步增長則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植以及各方面的支持,特別是在合理化安置新生城鎮人口問題,打破農民工“離鄉不離土”的局面,使之完全融合進入城市,則更需要政府的扶植與協調。
參考文獻:
[1]趙德起.中國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效率分析國家視角[J].農業技術經濟,2007(06).
[2]趙德起.制度瓶頸的形成機理、突破路徑及治理體系構建的理論研究[J].經濟學家,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