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祝干
摘要
演繹歷史“創(chuàng)意課堂”,課前準備把握好“度”、課堂形式關鍵在“新”、課堂實施重點在“人”,充分準備,形式創(chuàng)新,全面育人,讓教學真正活起來。
關鍵詞
歷史 “創(chuàng)意課堂” 設計
所謂歷史“創(chuàng)意課堂”,意即對課程內容的重組、課堂形式的重構,從而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變則通,通則久”,教學模式單一,久而久之,學生會聽而乏味,學而生厭,無精打采,沉默寡言。教師就是理論功底再深厚,聲音再高亢,情緒再激昂,也會顯得蒼白無力。歷史“創(chuàng)意課堂”會打破沉悶與平淡,帶來激情與活力,讓教學真正活起來。
一、演繹歷史“創(chuàng)意課堂”,課前準備把握好“度” 上好歷史創(chuàng)意課的前提是挖透教材,深究學情,有的放矢。單純追求結構的創(chuàng)新,而忽視深化知識的內涵,就好比一副沒有血肉的骨架,失去了生命力,沒有了靈魂,毫無生機可言。歷史“創(chuàng)意課堂”就是要求我們教師不光要雕塑一副新型的骨架,還要在填充血肉的時候把握好度,從而塑造出良好的外形,讓課堂由內而外地散發(fā)出一種獨特的美。
北師大版八年級《歷史》下冊第十三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確立與發(fā)展》,內容枯澀難懂,但主要以識記為主,所以不必講深。如果講深,就“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都可以做一兩個小時的講座;如果講淺,難免會照本宣科,學生很難弄通,課堂顯得沉悶,學習效果不佳。所以,課堂應做到深淺得當、適合學情,做到脈絡清晰、重點突出。
筆者認為主要把握好兩個“度”。一是把握好單個內容的“度”。比如“中共十二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明確提出”,這個內容只要了解就行,一筆帶過,不必深究,如果在這里進行拓展,必然浪費很多時間。“南方談話”是理論的完善與豐富,需要講清,要從多渠道、多個側面來強化“南方談話”的重要性。二是把握好主次內容的“度”。這個要從整體上來考慮,整個一節(jié)課,重點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確立與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與確立要多講。而在形成與確立這個階段,又要重點講清十三大、“南方談話”的重要性,以及每次大會之間的銜接點。后面繼承與發(fā)展以人物順序過一遍,重點突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教師在備課時,要通過巧妙的課堂設計,做到既不把知識點講錯,又不把知識點講深。對錯是原則性問題,我們要確保合理不錯;深淺是經驗性問題,我們要力爭合情易懂。
二、演繹歷史“創(chuàng)意課堂”,教學形式關鍵在“新”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結合起來的活動。學生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地掌握系統(tǒng)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通過歷史課堂的創(chuàng)意設計,讓教師教得不累,讓學生學得不煩,應該做到以下三點:
一是課堂結構是新穎的。八年級的學生特點:積極面——思想活躍,青春萌動,追求獨立,可塑性強;消極面——兩極分化,厭學情緒,自控力弱。教師應該引導他們變“好(去聲)動”為“好(上聲)動”,變厭學為樂學,變任性而為為個性展示。創(chuàng)意課堂通過課堂結構的創(chuàng)新設計,讓學生由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用自己的方式來學習知識,知識就很容易變成自己的。
我在設計時,用一首歌《走進新時代》將本節(jié)課串聯(lián)起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與確立使中國走進了新時代,后來經過江澤民、胡錦濤的繼承與發(fā)展,最后重點突出當今,習近平總書記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走進了新時代。兩個“新時代”將知識點串聯(lián)了,盤活了。音樂是時代的印記,通過聽“第一個新時代”,唱“第二個新時代”,同一首歌卻給學生帶來了不一樣的感受,大家投入真情實感,知識內化了,情感升華了。
二是課堂互動是常態(tài)的。教師應該善于利用資源,包括同事資源、網絡資源、學生資源等。
在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這是對學生資源最好的運用。課堂前5分鐘,我讓學生自主學習、完成學案,并沒有急著讓他們回答,而是一分鐘朗讀背誦,強化讀記,為后面的脫稿表演做準備,然后用“記者報道”的形式讓學生演繹十二大,用“新聞發(fā)布會”的形式讓學生演繹十三大,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讓學生感受“南方談話”,用“齊唱歌曲”的形式讓學生感受兩個“新時代”。學生通過講歷史、演歷史,徹底打開了思維,釋放了潛力。
“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娛”,形式的創(chuàng)新是為了更好地詮釋內容,這樣做讓聽課的學生耳目一新。他們在感興趣的同時,既對別人的參與嘖嘖稱嘆,也對自己的參與充滿期待。用學生來教育學生,讓課堂永遠處于生生互動的動態(tài)之下,讓學生覺得,原來他們才是課堂真正的主人。自始至終都讓學生參與其中,立在課堂的中央,創(chuàng)意課堂永遠是針對學生的創(chuàng)意。
三、演繹歷史“創(chuàng)意課堂”,教學實施重點在“人”
課堂需要創(chuàng)意,但創(chuàng)意的課堂絕不是花架子,應該有血有肉有靈魂。歷史“創(chuàng)意課堂”是培養(yǎng)人的課堂,演繹好關鍵看人,演繹好才能發(fā)展人。“教育的本質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好劇本需要由好演員來詮釋,這不是說讓演員按照固定的模式來發(fā)揮,而是讓演員通過自己的方式來詮釋內涵。教師的學科素養(yǎng)、語言表達、表情動作都會對教學效果產生影響,學生的參與意識、實踐能力、表達能力都能在教學過程中得到提升和彰顯。
教材內容的處理、教學結構的重組、課堂節(jié)奏的把控都盡量適合學生的學情。“兩個新時代”結構的重設有利于學生整體上把握脈絡;每次會議以創(chuàng)新的方式呈現(xiàn)和講解,有利于學生深化閱讀、實踐體驗,在參與中提高學習興趣,促進知識內化,促進素養(yǎng)提升,促進人的發(fā)展。
歷史“創(chuàng)意課堂”要助力學生夯實基礎、主動參與、實踐體驗,培養(yǎng)有人文底蘊、家國情懷的學生。教師要能夠處理好師生關系、生生關系,讓彼此在課堂上擦出火花,讓師生都能綻放風采,正如揚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歷史教研員、江蘇省中學歷史特級教師陳國兵所說,“上好歷史課,繞不開三個問題,即如何與學生形成合作,如何讓學生有效思考,如何讓學生積極分享;繞不過三個認識,即如何認識學生,如何認識課堂,如何認識自己”。
(作者單位:江蘇省興化市板橋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