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豪 許紅飛 張玉萍
摘要:本文闡述景觀設計中水文化的體現與語義學的關系,造型語義學是符號學的一部分并在景觀設計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反映出人對景觀造型的理解不單單處于表層含義,還有更深層的表達。以都江堰為背景,分析治水文化與景觀結合之后衍生的造型語義并加以分析,以實地調研方法對當地水文化做分析和歸類并加深對水文化的理解。設計師應從造型語義的角度出發,結合當地文化背景對整體的景觀規劃加以設計,使景觀被賦予內涵的表達,因地制宜。
關鍵詞:水文化;造型語義;景觀設計;都江堰
在人類發展歷史中,水這一物質元素被賦予各種含義與寄托,發展成各種燦爛文化。本文將水文化與造型語義聯系起來,對其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與發展加以探討。
1水文化的釋義
水文化是以水利人為主的社會成員在處理人與水關系的實踐中創造的以精神成果為核心的各種成果的總和[1]。
1.1水文化的釋義
從主體來看:水文化由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創造,但與水相關的行業從業者起主導作用;從過程來看:水文化的創造即是實踐的過程又是認識的過程;從成果來看:水是活動的成果,既有物質的也有非物質的,但物質形態和實踐方式指示表征層面上的水文化,其蘊含和創造的精神成果才是水文化的核心[2]。
1.2水文化的應用
從水文化自古至今的發展來看,遠古時期的神話與傳說到中古和近古時期的河堤駐防、農田灌溉、人力漕運以及簡單的水利工具和相關的人文作品,再到當今社會的水工設計,水利建設和水利教育等方面,是不斷發展和總結的過程[3]。可以簡單地總結為一切與水有關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水本身這一物質層面的直接影響和水對人的精神層面的影響以及從事與水有關的活動時衍生出的文化活動等,包含有:詩詞、繪畫、傳記、傳說、民俗等等方式。
2景觀中的水文化設計現象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設立了許多水文化紀念場館、博物館等水文化紀念場所,這對全民開展水文化教育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進作用。同時,同時也使得水文化的挖掘更加深入,發展更加迅速。其次,與水有關的習俗也得到傳承與發揚。
中山岐將公園是一個典型的濱水景觀公園。建成于2001年,原場地是中山市著名的粵中造船廠,而后在廠址上經過改建后建成。該船廠作為中山市社會主義工業化發展的象征,在改建中對原來遺留下來的船只、設備進行保留,不僅煥發出濱水景觀的壯麗之美,更展現出城市文化的底蘊。反映出該城市以水為原、以船為原的文化背景,榮獲了世界多次設計獎項。該設計的成功之處不僅是公園本身優美的環境,更是其囊括了當地文化內涵于其中,使人置身公園中就可感受到環境帶來的豐富內涵,從文化層面將人與生活聯系起來。
廈門海灣公園的建成使其看起來就像整個廈門市的海濱會所。在后期的改造項目中,增加林木的厚度與密度,增種開花喬木,等花期到來時,形成“花?!钡囊曈X效果。不僅從植物這一個角度,公園還在水體、建筑以及空間環境上設計上體現其內涵的多義性,象征海洋。置身于這座標志性的公園景觀,無論是本地的市民還是外來的游客都可以感受到這個濱海城市的文化魅力。
枯山水園林是中國古典園林文化在傳入日本后,經過當地文化改造而形成的建筑景觀。因受當地的地理條件所限制,園林中沒有高山、湖泊,枯山水園林用擺石代表山巒,用白色砂石寓意湖海,用起伏擺放方式象征湖面的波紋。這種以意喻形的設計手法,注重景觀形式的構建和心理層面的感受,景觀中未見一滴水源卻可以給人以水的感受,由此可見造型語義在景觀中得到恰當的應用,對提升景觀特色,增加景觀文化內涵有很大的幫助。
3都江堰地區的水文化研究
3.1都江堰景區水文化的分類
都江堰地區的水文化可以大致分為三個層面,首先是物質層面的表層水文化,主要體現于都江堰景區內與水有關的設施、工具、建筑物等;其次是行為層面的中層水文化,具體是指許多與水相關的儀式活動等,包含景區內的規劃建設、科學研究、藝術活動、民俗民風等;最后是更深層次的衍射到人們生活中的水文化,其主要包括當地人民在從事與水相關的活動中所產生的宗教信仰、價值體現、情趣觀念等方面的內容[4]。這三層水文化屬于層層遞進的關系,卻又與當地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
表層水文化:景區內至今還保留著當年治水時留下的工具:馬槎、竹籠卯石等,反映出當地的歷史文化與勞動成果。馬槎是采用木頭固定成的三腳架,用以多個排列成行而擋水,每個三腳架中間設立有平臺,上面放置石塊其固定作用。竹籠卵石,是蜀地獨有的治水工具。竹籠是用竹子編織成的條狀長籠,其中裝有大量鵝卯石,也是用來擋水的工程器具。除了馬槎與竹籠卯石以外,主要的治水工具還有石犀、石馬、石人、干砌卯石、樁工、標準臺、銅標等。
中層水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有當地的治水、宗教、歲修儀式、放水儀式。青城山道教文化與政治文化相互滲透,形成了道教二郎神和水神李冰共廟祭祀獨特的文化現象,由此衍生出李冰祠、二王廟、伏龍觀等相應的祭祀場所[5]。歲修是由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創造的制度,也是成都平原地區經久不衰的保證。歲修制度包括每年一次的檢修、每五年一次的大修制度、特修制度和搶修制度。在冬春枯水、農閑時斷流的時候,人們在魚嘴處設立榪槎攔截河道,進行維修,稱為“穿淘”。歲修時修整堰體,深淘河道。淘灘深度以挖到埋設在灘底的石馬為準,堰體高度以與對岸巖壁上的水則相齊為準。至清明節內江灌溉區需水春灌,便在渠首舉行隆重儀式,撤除攔河榪槎,放水入灌渠,即“開水”[6]。
深層水文化:在都江堰的景區規劃中隨處可見與水文化或治水文化相關的造型予以,例如作為裝飾出現的榪槎、竹籠等,極具當地文化符號特色橋墩,景區內民居波浪狀的屋檐、石柱等。這種深層水文化不僅僅是意識層面的狹義的水文化,而是切實反映到生活中的實實在在的生活文化。
3.2都江堰水系文化景觀價值
都江堰水系既包括世界遺產都江堰的渠首工程,還包括五條經流都江堰市區的河流及人工渠的排灌系統,組成了都江堰渠系網絡上的骨架,是都江堰水系文化景觀可持續保護與管理的核心[7]。
這種入水和諧統一的水利工程,成就了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除了都江堰水系文化景觀外,這種人水和諧的理念還體現在城市景觀建設中。
例如都江堰城市廣場的規劃設計中也充分體現出與水文化有關的設計靈感,其重點景觀為一座30米高的規則式雕塑水塔,整個塔的外觀形似都江堰景區中的用于擋水的竹籠卵石,塔身外部用鏤刻的方式刻畫方格狀的肌理,水池中的紅色卵石讓人聯想到竹籠卯石中的卯石。整個廣場中水作為主導元素,反映了當地文化特色與歷史特征。
又如都江堰市的主要街道路燈設計,為了體現當地特有的文化形式,在燈桿方面,結合其地方榪槎文化,進行量身定制設計。桿體由三根金屬圓柱組成,示意榪槎外部的三根木質圓柱。桿體外圍用網狀金屬紋理模仿榪槎內部的竹籠,在桿體中加入鋼網和不銹鋼球,寓意竹籠中的卯石。此設計有效地提升了城市品味,增加市民的城市歸宿感、自豪感,增強了市民的文化自信。充分表現都江堰的水文化特質。
3.3造型語義在景觀設計中的體現與特征
從都江堰的水系景觀中可以看出,一個完整的景觀設計是一個景觀境域內局部空間中各種景觀小品的總和,包含各種景觀要素的結構功能、形態特征、文化特征、生活特征以及人們的視覺感受和精神寄托等。
以造型語義的層面來說,景觀環境中的造型設計特色是由于每個景觀節點具有其本身特有的內涵形式語義與符號,人們在解讀這些在設計時就被賦予特殊寓意的符號的同時,也將文化層面的交流自然而然的流入意識層面。因此,可以說蘊含造型語義的景觀是一種城市文化現象,是符號向人類傳達文化信息的體現。
景觀設計中的造型語義是對符號進行拆分后重新排列、轉換、組合的一個過程,這些符號可以是植物、建筑、雕塑、節點等景觀小品。它們在三維空間中把景觀元素符號化再將其賦予特有形態、體量、顏色,然后符號中融入外在人文因素,如歷史文化、地域文化、人文等等,借物寓意,傳達情感,最終使人們產生共鳴。造型語義與景觀設計之間有著相輔相成的辯證統一關系:一方面,景觀設計的發展需要設計師挖掘語義的新含義,在深刻理解造型語義內涵的基礎上靈活運用恰當的語義;另一方面,語義的新定義也能反作用于景觀設計,造型語義的融入會加深景觀規劃設計的意蘊及內涵[8]。
4結語
重視水文化的發展可以促進人水關系的協調,都江堰就是很好的例子。由古蜀文明延續至今的治水技術,遺留下來的榪槎、干砌卵石埂、竹籠卵石等水工技術均體現了當地特有的治水理念。不僅成為日后水利工程技術的重要內容,同時也對一個城市的起到了標志性的作用,明確城市帶有文化特色的規劃建設方向。同時將水文化以造型語義的方式蘊含在當地的景觀設計中,造型語義就是水文化表現的媒介物,景觀設計需要把握好語義的深層含義并將其進行準確表達以向人們提供更優質的環境。結合文化層面的造型語義設計對景觀規劃的內涵有一定的推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毛春梅,陳苡慈,孫宗鳳新時期水文化的內涵及其與水利文化的關系[J]水利經濟,2011, 04:63-74
[2]鄭大俊,王如高,盛躍明傳承、發展和弘揚水文化的若干思考[J]水利發展研究,2009,8:39-44
[3]黃曉楓,魏敏成都平原先秦時期的水工遺產與古蜀文明進程[J]中華文化論壇,2014,02:62-71
[4]肖蕓.都江堰水文化內涵解析[J]蘭臺世界,2011(19):71 72
[5]鄧茜.都江堰旅游品牌的價值效應研究[J]商業時代,2012(16):137 138
[6]馮廣宏.與時俱進、中國特色的都江堰[J]中國水利,2004(18):79 83
[7]張敏,韓鋒.城市歷史景觀視野下的都江堰水系文化景觀保護與發展[u]城市文化,2016,23(8):60 67
[8]王君博.符號學在城市廣場水景設計中的應用[J]美與時代,2016,08:21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