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宇欣
摘要:本文簡述產品設計發展的道路,通過過經濟、文化、政治和人文角度闡述后現代主義風格的產生,分別介紹后現代主義以后在工業設計上的流派,將以人為設計理念的作為根本設計風格,適應市場的需求、符合人們日常使用、將功能與形式作為統一的設計理念才是符合當下社會發展的,微電子風格作為當下發展迅速的產品風格是應用最廣泛,并且是人們接受程度最高的風格、這種輕小的極簡設計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關鍵詞:功能;裝飾;極簡
1產品設計發展道路
產品設計的發展不僅僅受經濟、文化等社會因素的影響,也受不同藝術工作者藝術風格和人們對不同的藝術風格接受程度的直接影響。產品設計的發展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在十九世紀中期,西方各國家開始從手工業過渡到機器化,并且相繼完成產業革命。從20世紀20年代,工業設計已經開始進入教育領域,出現了對產品設計有深遠影響的包豪斯體系,產品逐漸商業化。20世紀50年代后,經濟與技術的迅猛發展,提升了工業設計研究與應用速度。我們也將迎來工業5.0時代。
對于產品設計風格,有兩條發展道路,一種是商業化的,滿足于市場需求,為消費者日常生活服務的。我們是不會刻意去介紹他們,但他們卻是市場的主流設計,這種設計會受到最前沿設計的影響,但卻相對穩定,不會隨意改變。因為這類產品不是針對于某種特定的人群,而是面對于每個人類,所以它的價格相對低廉,容易被市場接受;另外一種是比較有特點創新的,有強烈設計師個人表現風格的設計,但是這種設計也會受到設計運動的影響。這部分設計師是走在最前端的,他們的設計理念作品都會受到廣泛關注,這也與當時開展的設計運動有關,雖然這類設計并不會得到大量生產,但是這類產品的誕生會產生一種新的設計風格,影響著量產產品的生產。
雖然產品設計有兩條不同的道路,但每一種產品都有自己的DNA信息,DNA信息的延續是產品生命的延續,而產品DNA第一層的表現就體現在產品的設計風格上。設計風格的產生與各種社會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最具有時代氣息的產品設計風格容易引導最新產品的開發設計,形成具有時代性的設計風格。產品設計風格主要包括現代主義、新現代主義、解構主義、高技派等,其中后現主義風格是影響最廣泛的。
2后現代主義特點
說起后現代主義,離不開對現代主義的介紹。從產品設計角度來看,現代主義主要有四個特點:(1)將功能作為設計的考量之一,減少形式的追求。(2)以簡單幾何造型為主弱化裝飾。(3)簡化前期效果圖,將實際模型作為中心的設計計劃。(4)將經濟作為重要的考量因素,達到實用符合市場需求的的目的。現代主義運動的主導性特征是分化,而后現代主義運動的主導性特征則是去分化。從藝術與非藝術之間的界限消失,到藝術內部界限的消失,再到審美經驗與日常經驗的分化、精英與大眾的分化。現代主義是一場變革運動而后現代則是去改革。
3后現代主義發展
我們先從經濟、政治、文化、人文等角度了解一下后現代主義如何產生。二十世紀50年代后期,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人們生活方式發生改變。為了適應市場需求,滿足人們的消費觀念,新的設計風格正漸漸走進市場,走進人們生活中,滿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市場壟斷的情況消失后需要設計者重新確定產品設計風格,漸漸地后現代設計風格出現并普及。文化因素是后現代主義產品設計風格產生的重要條件,反主流文化、非理性思想、藝術與生活的結合這三個因素直接影響產品設計的風格。反主流文化思想促成了多種風格的產品設計風格的產生;非理性思想影響著產品設計的風格特征;藝術與生活的結合使產品風格逐漸世俗化、市場化。社會不同階層的人們有著不同的價值觀、教育程度和政治傾向,中產階層作為社會的重要逐層部分。新興行業的興起為中產階級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為后現代設計風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產品設計的后現代主義風格主要是受建筑設計影響,主要表現在產品設計風格上出現了與后現代建筑設計風格相似的設計元素。現代主義恢復了裝飾性,產生了與現代主義的鮮明對比。人們已經漸漸對現代主義設計風格過于理性化的特點感到麻木疲倦,人們希望能夠得到更多不同的體驗,娛樂性和模糊的裝飾性應勢而生。娛樂性使后現代主義產品設計充滿調侃、不屑的情感態度。模糊裝飾的設計特性不僅僅是后現代主義所具有的,在大多數現代主義后的作品中都能夠發現這個特點。
4后現代主義風格
從形式上看,后現代主義設計的流派可分為“高科技”、”改良高科技”、減少主義、建筑、微建筑、微電子等風格。
20世紀70年代左右,高端技術開始走進人們生活,產生了與高科技相應的設計美學,繼而產生了高科技風格。法國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和倫敦的洛伊德保險公司大廈,都是高科技風格建筑的典型代表。高科技風格就是將現代設計中的技術因素提煉,進行夸張的處理并且形成一種符號,產生一種工業式的金屬和機械美學概念。高科技風格派喜歡用不同以往的夸張、暴露手段利用最新的材料進行全新的產品形象展示,將產品內部機械結構暴露出來,為了突出機械美,還會給產品涂上鮮艷顏色。
金斯曼是OMK設計工作室的創始人,也是“高科技”風格的代表人之一,他設計的所有作品都給人一種現實穩固安定的感覺,奧門克斯頓卡椅是金斯曼的代表作品,這把椅子是以整條鋼管為原料進行彎曲成框架支撐,有輕巧、安全的特點,還可以節省空間,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奧門克斯頓椅持續不斷生產,還成為英國主要街道的公共休息椅。
從產品設計風格來看,改良高科技風格是對高科技風格的冷嘲熱諷,極具個人表現特征。這種并不實用卻充斥藿嘲諷戲謔不屑的作品是難以走進市場,它常以高科技風格的設計為基礎,進行細節的加工改動,表達自己對完全工業化、高技術含量的困惑和嘲諷。設計師杰拉爾德庫別斯設計的桌子是改良高科技風格的作品之一,桌子以金屬桌子框架和厚玻璃臺面組成,但是在桌子臺面下加放了一塊有瑕疵的大理石,整體觀察,嚴謹的高科技風格被打破,整個作品透露著漫不經心的調侃。其實改良高科技風格所具有的嘲諷特征,是受蓬克文化和霓虹燈文化的影響。
20世界80年代減少主義設計風格開始進入人們視野。減少主義是設計師追求極端簡單的設計風格,設計師們提倡一種少到不能再少,無以復加的設計方法。法國設計師菲利普·斯塔克作為極少主義風格的代表人物,他反復強調要減少繁復,回歸簡約,設計要做到有創造力、生命力、有內涵。他的設計作品涵蓋廣泛,小到產品大到室內設計,他都能夠賦予每個作品生命力。WW椅是菲利普·斯塔克向用擬人的表現手法表現植物生長的自然形態,讓一把簡單的椅子卻充滿魅力,就像金屬制的的植物緩緩地生長。
建筑風格流派是后現代主義在產品設計的分支,這個風格的產生是建筑師運用后現代主義建筑風格特點來進行家居設計,有些甚至是完全以建筑的形式設計家居產品。阿道羅是建筑風格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AR-1柜子和AR-6廚柜,看起來像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物。你有時候會分不清這到底是一個建筑還是家具。德國設計師翁格斯設計家具的靈感是源自于東方傳統建筑,他的音響設計和家具設計都能夠看出建筑的影子。而這種類似建筑風格的產品設計,大多數都是引用后現代主義建筑風格特點,這些設計師們的作品里都會隨時看到后現代建筑風格的影子。
微建筑風格會使用昂貴的材料和大膽的色彩和幾何圖案進行設計,是裝飾風格主義的一個極端方向。索特斯是微建筑風格的代表人物,他認為設計不僅僅是進行單純的產品設計,而是要去設計一種生活態度和方式,設計不會有確定性,而是充滿可能性。他認為設計不僅僅要按照當代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條件的制約去設計,還應該采取一種不受任何限制的永久性方式。他反對一切將功能作為設計為主要目的的設計理論,包括包豪斯、非個性化、理性化的設計教條。他認為功能不是單單的、絕對的,它是有生命的、是連續發展的,它是產品與人們生活之間的一種紐帶。他在產品設計時會將產品的各各方面都作出大膽的創新嘗試,將產品賦予全新的娛樂、刺激等全新形式,來達到與以往設計完全不同的效果,將產品功能、產品形式以全新的面貌來詮釋時代文化,凸顯出設計師的個性和對美學的認識。這些作品賦予浪漫主義色彩,深受波普藝術影響,人們雖然會疑惑的看待這些作品,但也會感嘆原來生活可以被塑造的這樣豐富多彩。
埃托索特薩斯他畢生追求”如詩般生活”的設計理念,他的作品總是以帶有情趣和富有詩意的組合形式出現。卡爾頓書架是埃托索特薩斯的代表作品,它看起來像小孩子平時玩的積木,色彩上采用紅黃藍三原色的搭配,形態怪異,像是一個機器人、一個滑稽的家具。雖然拼接式的獨特造型沒有提供可以放置東西的空間,但是它卻是體現了將一切形式都還原長基本圖形,圓形、方形、三角形,有意識的放棄了功能主義的設計理念。它不僅僅是為了書本提供一個儲存空間,而是為了讓人們遠離日常生活中對書架的固有理解,將它看做一種能與環境相容并具有審美意義的藝術品。這種忽略功能性的設計,使人們看到的是更多實用功能之外的人文內涵,是為了詮釋一種產品形式是為了表達設計思想的理解。
微電子風格的產生是因為科技的快速發展,導致電子產品更新換代速度加快,新一代的電子產品都采用高技術含量的集成電路芯片,這也增加了設計范疇。微電子風格的設計特點是怎樣將產品的固有功能、產品語意學、人機工程學、材料學等領域作為一個整體,能在最新的產品上完全集中地表現出來,達到功能與形式的統一。因為微電子技術迅猛發展,導致產品的外端發生改變,產品越來越小、越來越薄、越來越簡單清晰。蘋果公司作為代表之一,對電子產品市場的發展趨勢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蘋果公司的設計理念是:簡單、直覺、少即是多,極致的簡約。這也代表著現在電子產品市場的發展道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微電子風格將會成為高新技術產品必然的發展趨勢,它代表著人類未來生活方式和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5結語
總的來說,后現代主義產品設計風格的基本設計理念就是采用多種方式突破現代化和國際化信條,反對極端理性主義和單一化,將產品作為一種交流的媒介,而不是單單的物品,提倡既要對自己負責,也要對消費者負責,而以人為設計理念才是今后產品設計發展的根本。
參考文獻
[1]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2]何人可.工業設計史.北京理工大學,2000
[3]沃爾夫岡.韋爾施.我們的后現代的現代.商務印書館,2004
[4]楊先藝.設計藝術歷程.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