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一項技藝越來越少地進入社會日常生活,它的式微和消亡幾乎是勢在必然的。自William Morris領導的“工藝美術運動”興起以來,民藝重新回到現代人的視野,并成為一種風潮。現今,年輕一代的新生設計力量不僅在研究這些位處“過去維度”的工藝方式,也通過個性化現代設計語言,讓這些或許已不符合當代社會功能和審美的民藝重獲新生。民藝再造之潮愈加洶涌,并在新一代設計師群體中呈現出新的生長特性。
傳統與現代之于設計,是一個永恒的命題。對于當下的中國設計師而言,來自傳統和民間的經驗,既可能是一種無法甩脫的負擔,也將是凸顯自身文化身份的最便捷出口。關于塑造文化身份這一點,似乎沒有比日本人做得更徹底的了。日本設計師也是經由近百年的努力,在設計中引入了民藝的經驗,并將之與現代設計手法融合后才達到今天的成就。
相比其他國家,中國擁有更為廣闊、精深而種類繁多的手工技藝財富,在已公布的四批13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與民藝有直接關系的就達360多項。如何將民間傳統手工藝與當代設計更高明地融合,而非簡單的符號疊加或搬運,已經是當下中國設計界的一種共識,或日為之努力的方向。
民藝再造新生代
如何讓民間工藝與現代設計語言無縫結合,對于技藝和設計手法略顯青澀的中國新生代設計師來說不啻為一個巨大的挑戰。他們去到工藝原產地學習甚至駐守,在不斷摸索中,漸漸創造出能對傳統工藝回應的獨特現代設計語言。
這款天長地久對碗,以純正的紅色高足碗表達婚慶的喜悅,在底部用金寫出“天長地久”表達東方含蓄的美好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