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潛江市水稻生產現狀及發展趨勢

2018-05-14 08:59:42孫繼成袁著安龔再華王文霞陳明田霞
安徽農業科學 2018年5期
關鍵詞:趨勢水稻生產

孫繼成 袁著安 龔再華 王文霞 陳明 田霞

摘要分析了湖北省潛江市水稻生產現狀、存在的問題,闡述了水稻產業發展趨勢,并就今后潛江水稻產業發展提出了調整品種結構,推行標準化生產,推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等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潛江;水稻;生產;趨勢

中圖分類號S5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8)05-0049-04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rice production in Qianjiang, Hubei Province, and expound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rice industry. It propose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for adjusting the variety structure, standardizing production and promot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industrie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rice industry in Qianjiang.

Key wordsQianjiang;Rice;Production;Trend

俗話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農業豐,則天下興”。對于1個有13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廣大人民群眾有飯吃是件頭等大事。如果沒有糧食安全來保障,社會和諧穩定和國家健康發展就無從談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這也充分說明了糧食安全始終是我國面臨的重大民生問題,是不可掉以輕心的國家安全問題。

水稻是世界三大主要糧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國人民群眾最喜愛的主糧之一。水稻生產具有產量高、能耗少、潛力大、資源豐富、技術力量雄厚等優勢[1]。穩定水稻種植面積,提高水稻單產,增加稻谷總產量,對于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筆者針對湖北省潛江市水稻生產現狀,闡述了水稻發展趨勢,并提出對策建議,以期促進該市水稻生產可持續化發展。

1水稻生產現狀

1.1我國水稻生產現狀

我國在世界水稻生產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常年種植面積為3 000萬hm2左右,占世界種植面積的18%~19%,居世界第二;單產水平位居世界前列。2015年水稻平均單產比世界水稻平均單產高52.4%;總產占世界水稻總產的28.0%,占我國糧食總產的48.4%[2]。

1.2湖北省水稻生產現狀

湖北省是全國糧食主產大省,也是全國的水稻種植大省。水稻常年種植面積為200萬hm2以上,總產150萬t以上,分別占全省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的50%和70%。目前,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①技術模式豐富多樣。稻田綜合種養,如“蝦稻共作”“稻漁共生”“蛙稻共生”“稻鴨共育”等多種模式迅猛發展,全省“蝦稻共作”面積達18.67萬hm2。②生產水平不斷進步。綠色高產高效創建扎實推進,新品種應用面積逐年提高,測土配方、綠色防控、統防統治、機械插秧、機械收獲等生產技術應用不斷擴大。2015年全省機械插秧84.01萬hm2,機械收獲198.93 hm2,機收率達91.65%。③綜合產能穩步提高。2015年全省水稻總產181.05萬t,與歷史最高紀錄持平;單產8 274 kg/hm2,達到歷史最好水平,單產水平居全國水稻主產省前列[3]。④產業實力不斷增強。以稻米加工為主的國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約20家,國寶、福娃、蝦鄉稻等知名品牌市場占有率不斷提升。

2潛江市水稻生產情況

潛江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腹地,轄10個鎮、6個辦事處、6個管理區(農場)、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土地面積2 004 km2,耕地面積7.22萬hm2,人口101.77萬,其中農業人口71.74萬,是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湖北省重要的糧食大縣(市),也是第一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

2.1水稻生產趨勢分析

1949年以來,潛江市水稻生產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第1階段為20世紀50—60年代,將高稈水稻品種改為矮稈水稻品種,解決了高稈品種分蘗少、易倒伏的缺點。20世紀70年代基本實現了矮稈化,推廣的主要品種有廣陸矮、桂朝2號、691等;第2階段為20世紀70—80年代,由常規水稻品種向雜交水稻品種轉變,20世紀90年代,基本實現了水稻品種雜交化,主要品種為汕優系列;第3階段為21世紀,全市大力推廣“蝦稻連作”和“蝦稻共作”等高產高效集成技術,雜交品種由以三系為主改為以兩系為主,三系為輔,由片面追求高產向高產、優質轉變,實現了良種良法配套,水稻單產維持在較高水平。

2.1.1收獲面積變化趨勢。

據《潛江統計年鑒》[4]資料表明,潛江市水稻收獲面積經歷了3次重大調整(圖1)。第1次是20世紀50—60年代,隨著水稻品種改良,大力推廣早晚連作雙季稻模式,水稻收獲面積大幅提高,1965年水稻收獲面積達3.54萬hm2。隨著棉花等經濟作物收獲面積擴大,水稻收獲面積逐漸減少,1978年水稻收獲面積降至2.29萬hm2。20世紀70—80年代,隨著雜交水稻的推廣,水稻收獲面積有所恢復,但幅度不大。第2次是2000—2010年,水稻和棉花種植效益的差距,促使農民隨著市場行情進行調整,導致水稻收獲面積波動較大,在2003年和2007年出現2次低谷。第3次是2010以來,“蝦稻共作”模式的推廣應用大幅拉動了水稻生產。全市宜稻區基本實現了“蝦稻共作”化,水稻收獲面積于2014年達4.00萬hm2峰值,占全市耕地面積的55.6%,且有繼續擴大的趨勢。

2.1.2總產量變化趨勢。

據《潛江統計年鑒》[4]資料表明,潛江市水稻總產量總體趨勢是逐年遞增,有波動但不影響總體趨勢。1990年達到第1個峰值,當年總產量達29.56萬t。1990—2005年,水稻總產量起起落落,波動很大,1995和2003年出現過2次低谷,2005年又達到1個峰值。2006年開始,水稻總產逐年增長,到2015年實現10年增。

如果全市“蝦稻共作”模式繼續擴大,水稻總產量將繼續提高(圖2)。

2.1.3單產變化趨勢。

據《潛江統計年鑒》[4]資料表明,潛江市水稻單產水平大幅提高主要有2次,第1次是在20世紀60—80年代。隨著高稈改矮稈,單產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單產水平由1950年的2 400 kg/hm2上升到1979年的5 342 kg/hm2;第2次是隨著雜交水稻的大面積推廣應用,單產水平較快增長,達10 000 kg/hm2左右,后期一直在此附近波動,但幅度不大(圖3)。

2.2水稻生產技術分析

2.2.1主栽品種及其發展趨勢。

據潛江市種子管理局調查資料表明,近年來潛江市主栽品種有豐兩優香一號、徽兩優898、廣兩優5號、晶兩優534、廣兩優香66、徽兩優001、C兩優華占和黃華占等(表1)。

潛江市水稻主栽品種呈現向優質、專用類型發展的趨勢。近年來,潛江市委、政府高度重視潛江蝦-稻產業的發展,在做大做強潛江龍蝦產業的基礎上,重點抓稻米產業的轉型升級。全市“蝦稻共作”模式大面積推廣應用,優質稻面積逐年擴大,2015年全市優質稻面積達80%。全市1萬hm2集中連片的“蝦稻共作”模式下的水稻種植地被農業部認定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水稻)標準化生產基地。

水稻輕簡化栽培技術的應用和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主栽品種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直播、旱育拋栽、機械插秧和機械收割要求品種具有更強的抗倒性;“蝦稻共作”模式下,水稻秸稈全部還田,稻田氮肥豐富,采用節氮栽培需要新品種具有較高的氮肥利用特性;綠色生態栽培需要品種對重金屬的積累量小??梢娞岣咚酒贩N的廣適性、專用性任重道遠[5]。

2.2.2主要模式及其發展趨勢。

近年來,潛江市水稻生產主要模式有“蝦稻共作”“蝦稻連作”“蛙稻共生”“稻漁共生”“稻鴨共育”“菜稻連作”等,其中“蝦稻共作”“蝦稻連作”模式約占全市中稻種植面積的77.7%(圖4)。

2.2.2.1“蝦稻共作”。

“蝦稻共作”模式是潛江市在“蝦稻連作”的基礎上求新、求高研發而成的。2010年,潛江市成立龍蝦創新團隊,出臺政策鼓勵大膽創新,開展科技攻關,歷時3年,推出了“蝦稻共作”生態種養高效模式,變過去“一稻一蝦”為“一稻兩蝦”,實現了水稻種植、小龍蝦養殖有機結合。水稻生長過程中產生的微生物及害蟲,為小龍蝦的發育提供了充足的餌料;小龍蝦產生的排泄物又為水稻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生物肥;水稻收割后,秸稈隨即還田,培肥地力?!拔r稻共作”提高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了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藥化肥的少用甚至不用,有利于種養品種生態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生態效益明顯;實行規?;I化、標準化、機械化生產,形成了現代農業發展模式。2015年,《蝦稻共作 水稻綠色種植生產技術規程》成為湖北省地方標準,潛江市“蝦稻共作”面積達2.5萬hm2,約占水稻種植總面積的69.4%。

2.2.2.2“蝦稻連作”。

“蝦稻連作”發源于潛江市積玉口鎮。2000年,積玉口鎮鳳嬌村農民劉祖權利用低湖水田冬季長期泡水的條件,首創“蝦稻連作”種養模式,成為全國“稻田養蝦第一人”。該技術第1年9—10月中稻收割后投放小龍蝦苗,第2年5月底以前收獲完小龍蝦后移栽水稻。“蝦稻連作”模式不僅可以利用小龍蝦攝食秸稈,實行稻草還田,還能利用小龍蝦消滅稻田中的部分蟲卵、幼蟲,減少稻田蟲害,同時蝦在稻田中排出的糞便具有保田造肥作用,這些均對當地生態環境保護和良性循環起到顯著效果。2008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把發展“蝦稻連作”模式寫進“一號文件”,在全省大面積推廣。近年來,該模式種植面積有所下降,2015年潛江市“蝦稻連作”種養面積約3 033 hm2,約占水稻種植總面積的8.3%。

2.2.2.3“蛙稻共生”。

“蛙稻共生”是在不占用額外土地資源的情況下,充分利用稻田無污染的生態功能,采取青蛙養殖回歸自然的理念,建立水稻種植與青蛙養殖為一體的綠色環保種養模式。潛江市“蛙稻共生”面積約為2 000 hm2,約占水稻種植總面積的5.6%。

2.2.2.4“稻鴨共育”。

“稻鴨共育” 是一項種養結合、降本增效的生態農業技術,它是將出殼10 d左右的雛鴨全天候放入稻田,利用鴨子旺盛的雜食性,吃掉稻田內的雜草和害蟲,利用鴨子不間斷的活動刺激水稻生長,產生中耕渾水增氧的效果,促進養分物質循環,增強植株的抗性,同時鴨的糞便可作為肥料。鴨為水稻除草、控蟲、松土、供肥和提供刺激源,稻田為鴨提供充足的水、適量的食物以及勞作、棲息的場所。潛江市“稻鴨共育”面積800 hm2,約占種植水稻總面積的2.2%。

2.2.2.5“菜稻連作”。

“菜稻連作”模式是在同一塊田里,先種一季西蘭花(或馬鈴薯、甘藍等),蔬菜收割后再種一季水稻,水旱輪作,既改變了土壤的理化性狀,又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2015年,潛江市“菜稻連作”模式面積3 500 hm2,約占水稻種植總面積的9.7%。

隨著蝦-稻產業的發展,稻米加工企業的需求,潛江市主要的生產模式將逐步向“蝦稻共作”“菜稻連作”“蛙稻共生”集中,原來的麥稻、油稻模式應用面積將進一步縮小或消失。

2.2.3主推技術及其發展趨勢。

近年來,潛江市主推的水稻生產技術有水育秧人工移栽、旱育秧拋栽、水稻直播秧、盤式育秧機械插秧等。

2.2.3.1

水育秧人工移栽技術。水育秧人工移栽技術是潛江市應用時間長、面積較大的技術,但該技術存在費時費工、勞動成本高、肥料利用率低、產量提升有限等問題,目前應用面積逐漸萎縮。2015年,水育秧人工移栽面積約占水稻種植面積的10%。

2.2.3.2

旱育秧拋栽技術。

旱育秧拋栽技術分為軟盤旱育秧拋栽和無盤旱育秧拋栽2種。該技術優勢是秧苗素質好、前期分蘗快、有效穗較多、較省工,但該技術對品種的高產潛力挖掘有限,易大面積倒伏。2015年,潛江市水稻旱育拋栽面積占水稻種植面積的7.5%。

2.2.3.3

水稻直播秧技術。水稻直播秧技術是目前比較適應農村勞動力形勢的一種輕簡化生產技術。該技術操作簡單、省工省時、產量穩定,但也存在著草害嚴重,容易大面積倒伏的問題。2015年,潛江市水稻直播秧面積占水稻種植面積的34.2%。

2.2.3.4

盤式育秧機械插秧技術。

盤式育秧機械插秧技術是現代農業的具體體現,是農機農藝結合的一種新技術。該技術利用大面積工廠化育秧基地集中育秧,大中型插秧機械移栽,具有育苗時間早、育秧標準高、栽插時間集中的特點,是目前發展較快的一項新技術。2015年,潛江市有大型集中育秧基地3個,中型集中育秧基地9個,小型集中育秧基地101個,微型基地1 236個,機械插秧面積占水稻種植面積的48.3%[6]。

隨著農村勞動力老齡化越來越嚴重,農業機械的廣泛使用,盤式育秧機械插秧技術應用將進一步擴大,將會成為農業首選技術。

2.2.4主要病蟲發生情況及其趨勢。

潛江市水稻主要病蟲害有二化螟、稻飛虱、稻縱卷葉螟和稻瘟病、稻曲病、紋枯病,其中以稻飛虱、稻瘟病和稻曲病為主,呈病害重于蟲害的趨勢。

“蝦稻共作”模式下,冬季大水漫灌,水稻秸稈逐漸腐爛,在當地越冬的二化螟、三化螟的寄主被破壞,直接導致越冬基數降低。據連續多年調查,本地越冬的二化螟、三化螟呈逐年下降趨勢。稻飛虱和稻縱卷葉螟屬遷飛性害蟲,發生程度往往取決于遷入蟲源的多少。在水稻生產季節,由于小龍蝦在稻株行間活動,對蛋白食物的捕食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蟲害的發生。此外,施用農藥會影響小龍蝦生長,甚至導致成片死亡,所以“蝦稻共作”一般不用藥,從而導致稻瘟病和稻曲病這兩類原本發生不重的病害呈逐年上升趨勢。

2.2.5主要的防災減災情況及其趨勢。

潛江北高南低,北倚漢江,江漢新隆河水利樞紐將江漢水位提高了7~10 m,全市基本實現了自流灌溉,水稻生產中出現干旱災情的概率基本為零,因而該市防災減災重點是盛夏澇災和高溫對水稻的影響。

暴雨洪澇災害是潛江市盛夏時節較易發生的自然災害,梅雨期間的連陰雨和7—8月日雨量100 mm以上的大暴雨時有發生,2014、2015年連續2年發生了較大雨情,內河暴滿,主要干渠達到設防水位時間長達15 d。但由于“蝦稻共作”田四周有較寬的蝦溝,儲存了部分雨水,一定程度延長了排澇時間,緩解了排澇壓力。

高溫熱害是潛江市盛夏時節極易發生的重大自然災害。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高溫熱害對潛江中稻生產的不利影響愈來愈明顯,并且成為制約潛江市中稻單產上升的主要因子之一。2013年7—8月,潛江市連續遭遇4個高溫熱害時期,共35 d,比2012年長26 d,比2011年長18 d,為歷史罕見。7月平均溫度30 ℃,較2012年同期高0.5 ℃,較2011年同期高1.4 ℃;8月平均溫度27.6 ℃,較歷史同期高1.5 ℃,極端最高氣溫38.0 ℃。據調查,水稻平均結實率為88.6%~91.5%,較常年同期降低0.8%~1.5%[7]。

3潛江市水稻生產存在的問題

3.1農村勞動力素質普遍下降,不利于新技術的推廣應用

當前,農村大部分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在家的青年也不愿意下地做農活,務工的勞力以老年人為主,他們的身體素質和技術水平較低,接受新技術、使用新技術的能力較弱,不利于技術的更新和推廣。

3.2水稻種植單元分散規模小,不利于標準化生產技術普及

農村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后,水稻生產以家庭為單元,土地被人為分割為零散的小塊,在品種、技術、標準、管理上較難統一,不利于規?;N植、規范化作業、標準化生產。

3.3水稻主栽品種不突出,不利于稻米品牌建立

目前潛江市市場上銷售的水稻品種有30多個,優質品種不突出,沒有充分發揮“蝦稻共作”模式生態、環保、綠色、優質的生產潛力,不利于蝦-稻產業的發展,不利于稻米品牌的打造及發展。

3.4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不完善,不利于水稻良種良法推廣

鄉鎮機構改革過程中,原來的鄉鎮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變為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單位性質由事業編制單位變成了民辦非企業機構,人員身份由財政全額轉變成了社會人,實行“以錢養事”,造成人心散亂。因為沒有編制,大中專學生不愿意下去,人員結構老化嚴重。據潛江市農業局科技教育科農業人才檔案表明,全市鄉鎮從事農技推廣服務的65名鄉鎮農技員均已超過45歲,且超過50歲的比例達6769%,農業新技術離農民越來越遠,水稻良種良法普及難度大。

3.5水稻產業化發展慢,不利于龍頭企業規模壯大

潛江市稻米加工企業多但規模小,沒有帶動力強的品牌,產、加、

銷脫節,加工的產品往往被其他大型企業作為原料。近年來,涌現了一批如蝦鄉稻香米、油城香米、綠杉香米等新興品牌,但銷售量小,市場占有率不高。在稻米市場競爭中勢單力薄,市場體系不夠健全,稻米市場缺乏統一化、規模化的管理。

4潛江市水稻生產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4.1加快專用品種的選育和推廣,加快品種結構調整

“蝦稻共作”主打生態、優質、綠色牌,如水稻品種生物學特性不能體現優質,其加工的稻米在市場上將缺乏競爭力。首先從品種選育入手,通過與華中農業大學、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等院校合作,爭取培育一批米質達到國標二級以上,適宜“蝦稻共作”模式種植的水稻新品種;其次搜集、引進省內外的優質高產新品種,通過篩選和試驗示范,選擇一批適合潛江市種植的新品種,以進一步提高潛江稻米品牌的知名度和認知度。

4.2完善土地流轉機制,推行規?;洜I,標準化生產

全面實行農村承包土地“三權”分離,搞活土地經營權,建立健全土地流轉機制,加快土地流轉,使土地向種田能手、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有序流動,推動水稻生產由分散經營轉向規模經營,實行訂單生產,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提高農業標準化生產規模和科技普及率。

4.3大力推進“三大”技術,提升水稻綜合生產能力

一是大力推廣綠色防控技術,貫徹綠色植保理念,轉變農民防治觀念和行為,綜合運用好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措施,減少農藥對環境的污染,提高稻谷品質;二是大力普及測土配方技術,增施有機肥,推行“蝦稻共作”稻草留高茬還田,減少化肥投入,增肥地力,減少秸稈焚燒,減輕農業面源污染;三是大力推廣優質高產高效配套技術,選用抗逆性強、品質優的品種,推廣水稻旱育拋栽等輕簡化技術,探索水稻全程機械化配套技術,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4.4大力推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實現產加銷一體化經營

探索社會化服務新模式,推進生產組織方式創新,引導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利益鏈接機制,參與到水稻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中來;重點扶持蝦鄉食品、巨金米業、綠杉米業、心輝米業等一批較大企業,建立原料基地,引資融資,打造產業集團,創建全國全省知名品牌;支持加工設備的技術改造和擴容升級,發展精深加工,開展農副產品綜合利用;認真落實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政策,落實好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充分發揮強農惠農政策的導向作用,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切實落實對新型生產主體土地流轉方面的補貼,增強主體發展能力,提升產業的組織化經營程度和集約化經營水平,創新社會化服務方式,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協調發展。

5結語

綜上所述,潛江市應綜合分析水稻產業發展各方面的影響因素,克服生產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大力推行“蝦稻共作”生態、優質、綠色、高產生產方式,切實加大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從而更好地推進潛江水稻產業健康有序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業社會和諧穩定。

參考文獻

[1] 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稻作學[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6:31-36.

[2] 趙凌,趙春芳,周麗慧,等.中國水稻生產現狀與發展趨勢[J].江蘇農業科學,2015,43(10):105-107.

[3] 羅昆,張建設.關于轉變湖北省水稻產業發展方式的幾點思考[J].湖北農業科學,2016,55(Z1):106-108.

[4] 潛江統計局,湖北統計局潛江調查隊.潛江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2015.

[5] 黎用朝,劉三雄,曾翔,等.湖南水稻生產概況、發展趨勢及對策探討[J].湖南農業科學,2008(2):129-133.

[6] 符家安,李小平,黃永銘,等.潛江市水稻集中育秧工作實踐及思考探索[J].農業科技通訊,2017(1):6-7.

[7] 符家安,張先榮,李金華,等.高溫熱害對潛江市中稻生產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現代農業科技,2013(19):157-158.

猜你喜歡
趨勢水稻生產
什么是海水稻
水稻種植60天就能收獲啦
軍事文摘(2021年22期)2021-11-26 00:43:51
趨勢
第一財經(2021年6期)2021-06-10 13:19:08
用舊的生產新的!
一季水稻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2
“三夏”生產 如火如荼
水稻花
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 05:29:00
S-76D在華首架機實現生產交付
中國軍轉民(2017年6期)2018-01-31 02:22:28
初秋唇妝趨勢
Coco薇(2017年9期)2017-09-07 21:23:49
SPINEXPO?2017春夏流行趨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视频a|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 免费在线a视频|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亚洲欧洲天堂色AV| 91久草视频|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观看| 午夜色综合| 丁香婷婷在线视频| 国产久草视频|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傲雪网| 97色伦色在线综合视频| 97在线公开视频| 又爽又大又黄a级毛片在线视频| 国产00高中生在线播放| 97se亚洲综合不卡|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久91|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九九九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 国产成人综合网| 久久中文电影|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91在线视频福利| 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 中文字幕无码av专区久久| 在线观看国产网址你懂的| 综合亚洲色图| 欧美亚洲第一页|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超碰aⅴ人人做人人爽欧美| 亚洲无码在线午夜电影|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2020国产精品视频|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谁有在线观看日韩亚洲最新视频 | 久久精品91麻豆| 无码中文字幕精品推荐| 成人国产精品网站在线看| 九一九色国产| 极品国产在线| 丝袜久久剧情精品国产| 精品国产91爱| 精久久久久无码区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免费午夜无码18禁无码影院| 亚洲综合二区| 又粗又硬又大又爽免费视频播放| 欧美日在线观看| 久久久成年黄色视频| 老司机久久精品视频|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入口| 欧美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精品| 97超爽成人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国产午夜看片| 国产在线专区| a色毛片免费视频| 亚洲视频影院| 男人天堂亚洲天堂| 日韩亚洲综合在线| 亚洲an第二区国产精品| av手机版在线播放|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第一页| 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欧美| 欧美视频在线不卡|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 韩日午夜在线资源一区二区|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香蕉| 亚洲色无码专线精品观看| 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国产熟女一级毛片| 手机在线国产精品| 亚洲最大综合网| 免费黄色国产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影院| 国产综合日韩另类一区二区| 黑色丝袜高跟国产在线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