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 王蓉
摘要:我國的竹編工藝歷史久遠,從人類開始定居生活后,為了方便儲存食物,便就地取材,使用竹子的枝條編成各種日用工具,竹編產品漸漸成了人們日常必不可少的物品。從竹編工藝產品一直延續至今,部分產品已經消失,但是全部的竹編工藝產品都包含著人們生活的智慧和創造的價值,對于現在來說依然值得參考借鑒。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對竹編工藝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少,已經慢慢的消失在人們的視野。所以,如何讓竹編在現代能得以發展,如何獲得新生,正是本文要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川西;竹編;文創產業;集群化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童編碼:1672-7053(2018)02-0025-02
1 西蜀地域竹編資源分析
1.1 竹編資源現狀分析
巴蜀文化是我國幾千年的文明發展以及城市發展的見證者,在四川的特殊地理條件下,其有著獨特的文化特色與不可復制的獨一性。而川西則更好的代表了巴蜀文化的精髓。
竹編工藝屬于民間工藝,而民間工藝作為一種現實存在的名族傳統文化重要載體,其文化價值以及傳播價值溢于言表,這些技藝不僅是我們的,也是世界的,更是未來的,且一些優秀的名間工藝也成為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同地區傳統民間工藝代表了不同民族文化群落的個性。
1.2 特色竹編資源梳理
1.2.1 古城竹鳥籠制作資源
古城鳥籠從選料開始,每個環節都很講究。制作鳥籠的竹子,要選韌性最好的斑竹,且生長3年以上。而為了保持原料的穩定性,烤去水分的斑竹還必須放置3年以后才能用于鳥籠編織。在制作鳥籠階段,程序更是復雜,最重要的是底部起固定支撐作用的大國。工匠們會用傳統的火燒法,讓竹子漸漸變軟,再用鐵圈將其碾平。這道工序最講究火候。如果火勢太旺,竹料就將燃燒報廢;火不夠大,竹料在壓平并且盤成圈的過程中,就可能斷裂,或者未來龜裂。當底部的大圈做好,籠身的小圈、垂直的竹絲,相對就要容易許多,不過照樣不能馬虎。王明文說,古城鳥籠摸上去表面異常光滑,并非是上漆的效果,而是靠一遍又一遍地拋光打磨。待最后拋光,鳥籠的表面便能泛著瑩潤的光澤。
1.2.2 青神竹編資源
青神縣竹資源十分豐富,農家房前屋后,都種植大量不同品種的竹子,其竹筒長、耐寒耐熱、具有較強的韌性,在人民的生活創造中,逐漸將其發展成為竹編工藝產品。青神竹編歷史悠久,《蠶叢氏的故鄉》中提到:“早在5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活動在這里。”早在那個時候,青神人民就已經把竹編工藝產品用作于生產生活中。據記載,早在唐代,人民就將竹子編成工藝品用作養蠶、裝貨物、扇子等用途,在那時候,竹編的工藝市場就已經形成。
1.2.3 道明日用竹編資源
道明竹編是四川省崇州市道明鎮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品。崇州市道明鎮地處川西平原,竹子資源豐富,竹編的技藝精制,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竹編)之鄉”。所產竹編造型別致,經久耐用,也被確定為“中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道明日用竹編技藝”還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道明竹編主要是以生長了三年的慈竹為主。生長了三年的慈竹,在光照雨露的滋潤下,具有柔韌的特點。同時,百笳竹為輔。慈竹的“慈”顧名思義,慈軟柔和。這種竹,節長、質細、性糍、富有彈性,可多層啟剝,不易折斷,編出的竹制品,造型別致、精巧細膩、經久耐用。
1.2.4 瓷胎竹編資源
四川的瓷胎竹編主要在四川邛崍、渠縣。四川成都“瓷胎”竹編始于光緒三年(1877年)。把竹的絲作為編制原料,并將瓷器作為胎,編制而成。以絲米(1毫米=10絲米)為單位來編制瓷器,染上顏色,制作出餐具、茶具等各類產品,樣式復古、品相精美,在國內外都有較好的銷售。
2 特色竹編資源與文創產品設計的關系
現代社會在快速發展,在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發展,市場需求、生產技術等也隨之發生了轉變和進步,在這一系列新變化的影響下,我國的傳統竹編工藝在開發利用時也產生了相應的轉型和發展。
2.1 竹編資源與文創產品設計的關系
竹編資源實用范圍廣,文創產品的發展前景也很大,我們需要充分利用竹編資源,并研究如何將其運用到文創產品設計上。現如今,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不斷富裕,同時他們也希望生活富裕之外能擁有更多細膩真摯的情感生活,而這種美感很可能被一個充滿內涵的文創產品設計所觸發,這種內涵是可以通過設計變現出來。隨著人們生活觀念的變化,產品消費也逐漸偏向于文化消費。川西文化和地域特色以及傳統歷史賦予竹所有的內涵,是竹編資源形成的文創產品比其它材質所具有的獨特的優勢。
傳統竹編藝術傳承和發展留下的竹編技藝以及設計和工藝理念,放于現代社會,也有非常重要的學習、參考意義。尤其處于倡議環保以及綠色的前提下,用竹編這種環保方式制作出的產品,在產品風格以及工藝理念來說,都與當下的文創產業相契合。
2.2 利用竹編資源開發構建集群化文創產業的戰略意義
利用特色竹編資源構建集群化文創產業;有利于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有利于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利于擴大消費和消費結構的調整;也有利于提升城市品位,促進城市發展。
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文化創新的載體,將文化的精神內涵與經濟價值有機的結合起來,是增強文化再生能力與發揮產業優勢的重要渠道。在充分發揮竹編文化和特色竹編資源的條件下把文化創意產業整合為集群化發展,融合審美風尚,應用現代科技,適應市場需求,優化產業結構,發揮出產業集群的優勢,是文化產業發展的趨勢與未來方向,在振興文化產業、提升創新能力與發展區域經濟等方面也會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3 川西地域竹編資源的集群化文創產業的發展
3.1 竹編資源的集群化文創產業的構建
構建竹編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傳承責任。川西竹編作為悠久歷史的傳統手工藝,不管是工業設計還是產品理念上。其所具有的特殊魅力以及民族的文化都可以被切實的感受到。從現在看來,川西竹編文化不僅體現出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更能展現川西地域的民族文化特色,以及竹編工藝產品本身所傳承至今的藝術特點和工業理念。因此我們更應打破人們心中對竹編工藝產品原有的印象,舍棄固有思維中竹編產品的丑陋、簡樸的觀點。通過對竹編文化的宣傳,將其和我國傳統文化相結合,使竹編文化得到發展,使其在人們心中重新樹立不一樣的地位,得到尊重。
為了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促進集群化文化創意產業的又好又快發展,推動川西竹編成為高端文創產業集聚,培養掌握川西特色竹編資源及文創產業規律掌握與企業管理的復合人才、高層次應用人才,是構建集群化文創產業的動力所在。提供多元化、高效率文化產業投融資也是打造資本運作平臺和整合竹編文化產業資源的關鍵。另外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通過推進區域市場化進程,形成競爭機制,加強產業合作和行業自律也是必要的。
3.2 竹編資源的文創產業品牌化設計
品牌化是發掘自己竹編產品特色和內涵,使其同競爭對手區分開來,只有突破這個瓶頸,才能使產品取得更好的發展。打造竹編文化產業集群的特色品牌,以當下提倡的創新、創業為理念,結合全國正在進行的“脫貧攻堅”工作,使得竹編文化產業在制作、工業、發展上得到優化。建設“研發機構+龍頭企業+專合組織+干家萬戶+互聯網+金融”的竹編集群產業發展新模式,形成竹編文化集群產業發展的新格局。
3.3.政府及市場機制的協調推動
川西地域竹編資源文創產業品牌化是實現川西地域竹編資源集群化的主要內容,也是推動川西文創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部分。所以,為進一步推動竹編產品品牌化設計,離不開川西各地區政府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以成都為主線,帶動其他地區,結合竹編文化的特點,進行聯合發展。從竹編文化的悠久歷史出發,依托文創產業特點,創建竹編文化特色城市、特色村。創新手工技藝.提高生產效率、加強產業培訓、拓展產業市場,加快竹編文化文創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還需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優勢,用社會資金來推動竹編產業的發展,這個方法更靈活,可以使竹編產業的發展更有活力,取得更好的效果。
4 結論
川西竹編集群文化是在西部文創中心背景下由眾多獨立又相互關聯的竹編創意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是成都文創產業集群發展的要素之一,更是成都文創產業集群發展、構建新型城市文化形態特有的寶貴資源。川西竹編集群文化具有獨特個性和鮮明地域特色,并具有長期歷史延續的文化形態,包括古城竹鳥籠制作技藝、青神竹編工藝、道明日用竹編技藝、瓷胎竹編工藝等大量的非物質遺產。川西竹編集群文化的轉型發展,是在保護川西竹編文化遺產的基礎上,重新闡釋竹編集群文化,并將之活態利用。在此過程中需要通過各方努力,政府搭建平臺,民間激發創新動力,帶動市場效應,擁有健康和可持續的發展環境。
參考文獻
[1]楊婉螢.等我國傳統竹編工藝之現代傳承與產品創新研究碩士,2013
[2]殷燦新.四川青神竹編藝術的傳承與創新中華文化論壇,201 1,6圈費怡敏青神竹編工藝研究碩士,2008
[4]劉瑋瑋.四川竹編工藝的傳播及其現代化重構碩士,2015
[5]席睛琴.崇州市道明竹編現狀及發展趨勢碩士,2015
[6]王艷.成都地區傳統手工藝產品——瓷胎竹編的現狀研究與開發碩士,2008
[7]饒瑤.瓷胎竹編的發展之路[J].大眾文藝,2016 (05)
[8]練東明.四川省宜賓市竹編產業發展對策研究世界竹藤通訊,2011,9
[9]秦陳.嵊州傳統竹編藝術在包裝設計中的傳承與創新碩士論文,2016
[10]尚偉.談文化創意產業及其集群化發展的優勢
[11]劉勤.創新成都文創產業體制機制推進文創中心城市建設
[12]杜兆桓.四川渠縣“劉氏竹編”工藝品的傳承、保護與開發研究[M].碩士論文,2012,10
[13]王藝樺.旅游產品開發的品牌化研究湖北工業大學,2012 (06)
[14]王軍.藝術文創產業集群設計策略研究石家莊鐵道大學,2016
[15]張學冬.文化創意產業園發展戰略研究吉林大學,2013,4.4
[16]劉洪.關于成都文化創意產業的思考[J].先鋒,2017(08)
[17]康藍月.旅游紀念品設計的品牌化研究——以成都熊貓旅游紀念品為例重慶大學,2008(4)